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世界产业转移的历程
1.产业转移的概念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在通常情况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通过跨国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区域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不同区域存在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在生产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产业或企业主动或被迫向低成本地区流动的现象。
2.历次国际产业迁移
“二战”以来,全球性大规模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经历了三次。
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凭借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全球领先地位,成为此次国际性产业调整和转移浪潮中的推动者。美国积极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在这一阶段,日本、西德因为承接了美国的传统产业,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获得空前的发展。
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重重地打击了美国、日本、西德等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促使其再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汽车、造船、钢铁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转移到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地区。这些新兴工业地区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体系。
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美国等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已经建立工业体系的亚洲四小龙等地区,也将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和其他一些东盟国家转移。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带动了承接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和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移出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的国际性扩张需求是促使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因,而移入国的成本优势和庞大市场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这里的成本优势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税收等成本。
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接收国际产业,其主要方式是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相对应,我国吸收国际产业转移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只占外商直接投资的15%左右。这一发展状况客观上形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并给我国东西部的进一步产业升级带来了可能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炼化行业,再到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电器制造业,直到目前的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的区域来看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是向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方向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主要的产业是汽车、机械、电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中西部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产业转移与世界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我国的产业转移是必然的。
二、产业转移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产业转移的规律
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2. 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1)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2)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3)内部交易成本;(4)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要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要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生产要素集中到了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原主导产业被新主导产业所替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对于发达国家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设计、营销。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的加工。如下图所示:
注:各方框位置高低不同表示同一产品的不同产业阶段。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和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如下图所示:
(4)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对发达国家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将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减少;而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三、目前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被视为是“世界制造基地 ”。其发展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该地劳动成本低,土地供给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交通便利,加上国家政策的优惠,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遇上世界产业第三次转移时期。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但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较低产业水平。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这种产业转移是由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低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生产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此时珠江三角洲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初步确立了珠江三角洲在华南经济圈的中心地位。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产业转移,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广东提出了“腾笼换鸟”的政策,同时增强了与泛珠三角内陆省区的合作。也称为“9+2”合作,是指广东、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合作。实施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战略,珠三角可以发挥好吸纳和辐射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吸纳港澳的资本、资金优势,吸纳港澳的服务业优势,来为珠三角的制造业服务,还可以吸纳内地8个省区资源丰富、人力丰富、市场广阔的优势,来弥补广东资源的不足。第二方面,经过20多年来的资本积累,珠三角资本向外扩张,产业向外转移,这也需要新的空间,泛珠三角为此提供了平台。同时,内地的8个省区,对资金、技术、管理、产业的转移,也正处于饥渴的状态,二者有很好的互补性,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最后,发展泛珠三角为珠三角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国内市场,提升了珠三角对外资的吸引力。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第一是各种污染比较严重,土地资源相当紧缺,且珠三角城市在产业分工中并未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同类工业之间竞争现象相当严重。第二是珠江三角洲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主要是受国内、国际市场供应的影响以及重工业化的加速,如近年几番遭遇的“油荒 ”,无不向珠三角地区拉响能源警报的信号。第三是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世界经济和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壁垒和摩擦加剧,国际粮食、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高位波动等,对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工业影响严重。第四是核心技术缺乏,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不仅给珠三角经济和产业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且成为珠三角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引进资金、项目,轻引进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五是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导致对珠三角的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四、我国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指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该总体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介
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域包括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是我国第六个、中部地区第四个、全国唯一跨省区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与国家中西部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相互契合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其他五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1)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等,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该示范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镇体系、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的纽带。
(2)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包括桂东的梧州、玉林、贵港、贺州四市,连接珠三角,毗邻港澳,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前沿地区。
(3)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包括涪陵、巴南、九龙坡、璧山、永川、双桥、荣昌等7个区县。示范区按“一带三片”布局,打造涪陵、九龙坡、巴南3个产值3000亿级,永川、荣昌两个产值2000亿级,璧山、双桥两个产值1000亿级产业承接基地。
(4)湖南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范围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土地面积5.71万平方公里,覆盖34个县(市、区)。该示范区是湖南南大门,毗邻粤港澳,武广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二广高速、京广铁路等穿境而过,土地、矿产、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
(5)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体为湖北省荆州市全境,辐射带动荆门、仙桃、潜江、天门四市,是湖北省改革开放的重点区域和重要工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区。
我国六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位置主要是靠近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这三个地区就近产业转移提供了方便,也促进了我国中西部的发展。
2.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体涉及的产业类型
(1)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业。
(3)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4)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
(5)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
(7)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从以上承接产业示范区的产业类型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仅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也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对我国的产业发展的认识
我国目前工业化尚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较长时期内将占据主要地位。如果片面追求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就可能出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又过早丧失的被动局面。同时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被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的发展中国家,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因此,我国要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大分工,大力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
1.产业转移的概念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在通常情况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通过跨国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区域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不同区域存在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在生产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产业或企业主动或被迫向低成本地区流动的现象。
2.历次国际产业迁移
“二战”以来,全球性大规模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经历了三次。
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凭借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全球领先地位,成为此次国际性产业调整和转移浪潮中的推动者。美国积极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在这一阶段,日本、西德因为承接了美国的传统产业,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获得空前的发展。
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重重地打击了美国、日本、西德等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促使其再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汽车、造船、钢铁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转移到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地区。这些新兴工业地区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体系。
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美国等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已经建立工业体系的亚洲四小龙等地区,也将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和其他一些东盟国家转移。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带动了承接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和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移出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的国际性扩张需求是促使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因,而移入国的成本优势和庞大市场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这里的成本优势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税收等成本。
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接收国际产业,其主要方式是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相对应,我国吸收国际产业转移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只占外商直接投资的15%左右。这一发展状况客观上形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并给我国东西部的进一步产业升级带来了可能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炼化行业,再到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电器制造业,直到目前的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的区域来看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是向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方向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主要的产业是汽车、机械、电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中西部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产业转移与世界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我国的产业转移是必然的。
二、产业转移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产业转移的规律
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2. 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1)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2)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3)内部交易成本;(4)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要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要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生产要素集中到了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原主导产业被新主导产业所替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对于发达国家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设计、营销。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的加工。如下图所示:
注:各方框位置高低不同表示同一产品的不同产业阶段。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和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如下图所示:
(4)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对发达国家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将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减少;而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三、目前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被视为是“世界制造基地 ”。其发展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该地劳动成本低,土地供给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交通便利,加上国家政策的优惠,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遇上世界产业第三次转移时期。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但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较低产业水平。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这种产业转移是由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低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生产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此时珠江三角洲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初步确立了珠江三角洲在华南经济圈的中心地位。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产业转移,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广东提出了“腾笼换鸟”的政策,同时增强了与泛珠三角内陆省区的合作。也称为“9+2”合作,是指广东、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合作。实施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战略,珠三角可以发挥好吸纳和辐射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吸纳港澳的资本、资金优势,吸纳港澳的服务业优势,来为珠三角的制造业服务,还可以吸纳内地8个省区资源丰富、人力丰富、市场广阔的优势,来弥补广东资源的不足。第二方面,经过20多年来的资本积累,珠三角资本向外扩张,产业向外转移,这也需要新的空间,泛珠三角为此提供了平台。同时,内地的8个省区,对资金、技术、管理、产业的转移,也正处于饥渴的状态,二者有很好的互补性,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最后,发展泛珠三角为珠三角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国内市场,提升了珠三角对外资的吸引力。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第一是各种污染比较严重,土地资源相当紧缺,且珠三角城市在产业分工中并未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同类工业之间竞争现象相当严重。第二是珠江三角洲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主要是受国内、国际市场供应的影响以及重工业化的加速,如近年几番遭遇的“油荒 ”,无不向珠三角地区拉响能源警报的信号。第三是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世界经济和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壁垒和摩擦加剧,国际粮食、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高位波动等,对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工业影响严重。第四是核心技术缺乏,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不仅给珠三角经济和产业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且成为珠三角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引进资金、项目,轻引进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五是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导致对珠三角的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四、我国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指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该总体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介
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域包括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是我国第六个、中部地区第四个、全国唯一跨省区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与国家中西部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相互契合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其他五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1)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等,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该示范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镇体系、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的纽带。
(2)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包括桂东的梧州、玉林、贵港、贺州四市,连接珠三角,毗邻港澳,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前沿地区。
(3)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包括涪陵、巴南、九龙坡、璧山、永川、双桥、荣昌等7个区县。示范区按“一带三片”布局,打造涪陵、九龙坡、巴南3个产值3000亿级,永川、荣昌两个产值2000亿级,璧山、双桥两个产值1000亿级产业承接基地。
(4)湖南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范围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土地面积5.71万平方公里,覆盖34个县(市、区)。该示范区是湖南南大门,毗邻粤港澳,武广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二广高速、京广铁路等穿境而过,土地、矿产、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
(5)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体为湖北省荆州市全境,辐射带动荆门、仙桃、潜江、天门四市,是湖北省改革开放的重点区域和重要工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区。
我国六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位置主要是靠近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这三个地区就近产业转移提供了方便,也促进了我国中西部的发展。
2.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体涉及的产业类型
(1)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业。
(3)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4)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
(5)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
(7)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从以上承接产业示范区的产业类型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仅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也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对我国的产业发展的认识
我国目前工业化尚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较长时期内将占据主要地位。如果片面追求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就可能出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又过早丧失的被动局面。同时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被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的发展中国家,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因此,我国要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大分工,大力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