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试从我国高职人文教育现状入手,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文史知识储备不足,常识性知识缺乏,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理想,文化底蕴相当浅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现状 对策
一、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但据笔者调查,在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多是围绕市场在转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除开设“两课”外几乎是一个空白,即使有,也只是简单地开设了几门选修课,多数情况下,选修课的开设也是为了应付评估。
另外,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水平低下,往往以我为中心,对社会表现的爱心不足。高职学生缺乏应有的艺术知识和欣赏水平。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不善于表现自己的思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不具备正常的交际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也不能很好表现自己的思想,在公共场合发言心情十分紧张。还有的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有调查显示,28%的高职学生不能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缺乏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生活能力较差,心理脆弱,对未来的生活信心不足。有34.5%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现状不热观,对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困难。有76%的学生认为专科生前景不乐观,对未来缺乏自信。
二、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原因分析
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生活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科技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凸显,使人们对科技产生崇拜感,似乎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凭借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使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关注的目光聚集于科技,人文教育的作用受到严重挑战:其一,市场导向作用的深入展开对传统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其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人们对道德、传统文化的原有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给社会科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人文教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完善的作用,人们甚至怀疑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颇。我国高职教育强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性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两个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学生也是如此。因而,学生跨进校门就开始忙考证,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会出现“考证热”,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学习就被轻视。虽然薄技在身足以温饱,但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和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无异是一种戕害。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不管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借自己的高尚品质,超越时代与社会,走自己的道路。”
3.传统学校教育的误区。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重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但学校教育远未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应试教育只重知识灌输,使各门课程的教学跟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与真诚的劝导。这使本来应当充满人性魅力的课程变得毫无主体能动,没有了道德意义,枯燥无味。而学生的学习则集中表现为考前的死记硬背。因此学生认为会考完了,他们也就从这些课程中解脱出来了。至于中学阶段应开设的音乐、美术、课外活动等课程,许多学校都“请”它们让路于考试了。
高职教育的专门化似乎与高职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相抵触,其表现是,第一,近年来高职学校“做大做强”声势浩大,其主要表现是发展专业特色,申报重点专业,培养专业技能。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上专业课占据优势,因而除了政治,外语课外,其他文科课程被剔出必修课程体系。第二,部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文素质以及他们对学生的影响,也无形中削弱了人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人文素质成为泡影,学院的长远发展也成为空中楼阁。
4.高职生源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由四部分组成,即五年制高职学生来源于初中生学,三年制高职学生则来源于中专,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从生源现状看,在高等教育层次中素质偏低,而且不同生源又各有其特点,表现出参差不齐。
五年制高职生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小,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三年制学生,高中苦读三年,而后进入高职院校,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心理不平衡。
从文化素质说,五年制高职生,九年义务制教育给予他们的文化知识自然是比较肤浅、贫乏。中专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直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这一阶段人文科学课程的开设比中小学更少,而且因专业的差异,人文课程的开设也有差异。通过高考录取的普高生,他们的情况要好一些,但一部分理科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
从心理素质上来说,高职学生也有他们的特点。其一,五年制学生年龄小,教育界把这一年龄段的教育叫特殊教育期,表现为逆反心理强,他们的大多数刚离开父母,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使他们不知所措,因此部分学生一天到晚糊糊涂涂,懵懵懂懂,需要重点呵护。其二,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矛盾的心理,他们在同龄人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方面自命不凡,另一方面又内心脆弱,表现自卑。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开拓人文素质教育新局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老师是关键。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进修培训,使教师通晓人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将文化素养作为老师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人文老师都要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注重言传身教,自觉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促进和催化作用。
2.加强课程建设,精心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总体来说,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学课程,除“两课”外,还应设置中外文化简史、中西方哲学史、公关礼仪、艺术鉴赏、社会心理、普通话与实用口语训练、名著导读等综合课程。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专业课教学与人文课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人文课的教学时间,确保人文课教学渠道的畅通,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讲座、文化讲评、时装表演、知识竞赛、访问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举办人文、社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性讲座和演讲,引导学生兴趣,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植人文素质教育新理念。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将学生文化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满足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人格影响,努力以自己的高尚的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新氛围。人文环境是一个无形的教育资源。许多著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环境的教化功能,且都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高职院校要注意人文素质的知识传授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校内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如文化名人、思想家、科学家的塑像和名言等,培育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形成良好的,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高职实践教学比重较大,大量的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校外人文景点,如历史古迹、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名优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修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主动鞭策和督促自己,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培养自己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宫麟丰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体系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2]徐淑华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3(2).
[3]崔恒展等.高职院人文课程建设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现状 对策
一、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但据笔者调查,在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多是围绕市场在转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除开设“两课”外几乎是一个空白,即使有,也只是简单地开设了几门选修课,多数情况下,选修课的开设也是为了应付评估。
另外,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水平低下,往往以我为中心,对社会表现的爱心不足。高职学生缺乏应有的艺术知识和欣赏水平。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不善于表现自己的思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不具备正常的交际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也不能很好表现自己的思想,在公共场合发言心情十分紧张。还有的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有调查显示,28%的高职学生不能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缺乏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生活能力较差,心理脆弱,对未来的生活信心不足。有34.5%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现状不热观,对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困难。有76%的学生认为专科生前景不乐观,对未来缺乏自信。
二、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原因分析
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生活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科技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凸显,使人们对科技产生崇拜感,似乎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凭借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使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关注的目光聚集于科技,人文教育的作用受到严重挑战:其一,市场导向作用的深入展开对传统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其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人们对道德、传统文化的原有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给社会科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人文教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完善的作用,人们甚至怀疑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颇。我国高职教育强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性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两个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学生也是如此。因而,学生跨进校门就开始忙考证,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会出现“考证热”,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学习就被轻视。虽然薄技在身足以温饱,但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和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无异是一种戕害。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不管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借自己的高尚品质,超越时代与社会,走自己的道路。”
3.传统学校教育的误区。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重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但学校教育远未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应试教育只重知识灌输,使各门课程的教学跟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与真诚的劝导。这使本来应当充满人性魅力的课程变得毫无主体能动,没有了道德意义,枯燥无味。而学生的学习则集中表现为考前的死记硬背。因此学生认为会考完了,他们也就从这些课程中解脱出来了。至于中学阶段应开设的音乐、美术、课外活动等课程,许多学校都“请”它们让路于考试了。
高职教育的专门化似乎与高职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相抵触,其表现是,第一,近年来高职学校“做大做强”声势浩大,其主要表现是发展专业特色,申报重点专业,培养专业技能。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上专业课占据优势,因而除了政治,外语课外,其他文科课程被剔出必修课程体系。第二,部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文素质以及他们对学生的影响,也无形中削弱了人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人文素质成为泡影,学院的长远发展也成为空中楼阁。
4.高职生源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由四部分组成,即五年制高职学生来源于初中生学,三年制高职学生则来源于中专,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从生源现状看,在高等教育层次中素质偏低,而且不同生源又各有其特点,表现出参差不齐。
五年制高职生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小,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三年制学生,高中苦读三年,而后进入高职院校,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心理不平衡。
从文化素质说,五年制高职生,九年义务制教育给予他们的文化知识自然是比较肤浅、贫乏。中专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直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这一阶段人文科学课程的开设比中小学更少,而且因专业的差异,人文课程的开设也有差异。通过高考录取的普高生,他们的情况要好一些,但一部分理科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
从心理素质上来说,高职学生也有他们的特点。其一,五年制学生年龄小,教育界把这一年龄段的教育叫特殊教育期,表现为逆反心理强,他们的大多数刚离开父母,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使他们不知所措,因此部分学生一天到晚糊糊涂涂,懵懵懂懂,需要重点呵护。其二,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矛盾的心理,他们在同龄人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方面自命不凡,另一方面又内心脆弱,表现自卑。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开拓人文素质教育新局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老师是关键。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进修培训,使教师通晓人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将文化素养作为老师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人文老师都要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注重言传身教,自觉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促进和催化作用。
2.加强课程建设,精心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总体来说,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学课程,除“两课”外,还应设置中外文化简史、中西方哲学史、公关礼仪、艺术鉴赏、社会心理、普通话与实用口语训练、名著导读等综合课程。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专业课教学与人文课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人文课的教学时间,确保人文课教学渠道的畅通,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讲座、文化讲评、时装表演、知识竞赛、访问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举办人文、社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性讲座和演讲,引导学生兴趣,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植人文素质教育新理念。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将学生文化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满足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人格影响,努力以自己的高尚的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新氛围。人文环境是一个无形的教育资源。许多著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环境的教化功能,且都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高职院校要注意人文素质的知识传授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校内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如文化名人、思想家、科学家的塑像和名言等,培育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形成良好的,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高职实践教学比重较大,大量的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校外人文景点,如历史古迹、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名优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修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主动鞭策和督促自己,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培养自己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宫麟丰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体系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2]徐淑华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3(2).
[3]崔恒展等.高职院人文课程建设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