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关于教育管理,“放养”和“圈养”两种模式的对立和争议一直存在着。本文撇开对立和争议,从“放养”与“圈养”模式结合的角度,阐述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如何切实提高管理实效。
关键词:放养 圈养 大学生管理
一直以来,教育管理实效都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但究竟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更为有效,教育工作者们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着,“放养”与“圈养”两种模式的对立与争议也时有发生。[1]对立也好,争议也罢,终究都围绕着提高教育管理实效这一核心内容。作者从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基于“放养”与“圈养”结合的原则,探讨切实提高不同年级大学生管理实效的途径。
一、借助隐性管理“圈养”出低年级大学生归属感
作为刚刚从高中校园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低年级的大学生因高中阶段学业繁重,没有过多的空余时间,人际关系也较为简单,往往对大学生活的相对自由十分向往,思想较为单纯,但真正进入大学校园一下子有了过多的闲暇时间,自主科学安排时间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现实大学生活与之前憧憬中的有所不同,学业之外还要处理较为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敏感而脆弱,容易茫然和失落。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低年级的大学生总是一边兴奋的感受着大学校园的“自由”空气,一边又感伤沉没在班级群体中,得到的个人关注甚少,归属感不強。可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就是个矛盾体,张扬又收敛,内心既想挣脱各种束缚,又渴望被人管。隐性管理因其 “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不是以显性的文字、符号为负载,无一定的程序或模式,无以文件形式出现的明确计划与安排,无硬性的规定与约束[2],能够给予人更多关怀与关注,较适合低年级大学生的管理。
借助隐性管理,用非强制性的方式[3],如辅导员通过电话家访快速了解熟悉学生的个性,针对性的开展入学感受主题座谈交流、我的大学主题班会、定期心理辅导等拉近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的活动,注重学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的全过程参与度,在无形的“圈”中渗透校园管理制度、规范等核心内容,借助情感交流、师生双向互动“养”出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归属感,从而达到给予他们显性自由,隐性规范的管理目的。
二、“圈养”+“放养”提升中年级大学生整体素质
中年级是大学生活的分水岭。走过迷茫的大一,步入大二大三的中年级阶段,学生们对大学生活已经基本适应,也渐渐消除刚刚步人大学的失落感,思想观念逐渐成熟稳定,并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开始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向,学习、生活方式出现较大差异,大致分为“正常生”和“问题生”两类。
“正常生”大多都能清醒的认识自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意识到自身的成长需要各方面的能力,业余活动开始从学生组织、社团向社会实践转移,部分学生已对自己的未来开始关注、规划并为之努力,如考研准备、就业准备(考证)、出国准备等,部分学生已成为骨干,在学生工作中担当重要角色。
“问题生”则随着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课业压力增大,开始掉队徘徊甚至放弃,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玩乐。
这一时期,对学生的管理要体现差异化,“正常生”以“放养”为主,“圈养”为辅;“问题生”则相反,即“圈养”为主,“放养”为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英语过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一对一谈心、心理疏导、走访寝室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倾听学生新生,侧面加强对“问题生”的人际交往技巧、思想认识改造等辅导,坚持工作原则,充分运用法律法规、校纪班规等有效制约行走在迷失边缘的“问题生”。“放养”突出鼓励和引导,“圈养”体现辅导和制约,确保“正常生”展露锋芒,“问题生”不被遗忘,全面提升中年级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三、通过自主管理“放养”高年级大学生向社会过渡
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指高校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活动的过程[4]。大学生自主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高年级大学生的管理更为适宜。
高年级大学生通过前三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思维创新、团队意识都有提高,自我认识也已比较客观全面,已初步具备步入社会的能力。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对实习、就业择业、考研或出国留学等近在眼前的现实问题,他们既期待新环境、新生活,又会对未来心存一些担忧,比如就业选择、考研准备带来的压力。
这样来看,高年级大学生与低年级大学生有共同点,他们都是矛盾的集合体。但在管理上却不能一概而论,对社会属性明显的大四学生来讲“圈养”已不适宜,突出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放养”对引导高年级学生顺利从校园向社会过渡十分关键。这一时期,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坚持围绕班主任手中的指挥棒,借助班委会的力量,将管理内容“量”化、“线”化、“块”化,并通过班委会发散出去,在班集体中形成“面”,让高年级大学生在没有约束感的环境里接受学校管理,进而在有学校管理制约的条件下规范踏入社会的步伐,从合格的社会人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李秀贤.从“圈养”和“放养”思考毕业班学生的分层管理[J].广东教育,2014,(7.8):97-98
[2]潘文利,刘春秀.论高校的隐性管理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2):68-70
[3]张会峰.隐性管理: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22-23
[4]郭昕,白婧静.大学生自主管理范畴[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4):49-51
关键词:放养 圈养 大学生管理
一直以来,教育管理实效都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但究竟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更为有效,教育工作者们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着,“放养”与“圈养”两种模式的对立与争议也时有发生。[1]对立也好,争议也罢,终究都围绕着提高教育管理实效这一核心内容。作者从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基于“放养”与“圈养”结合的原则,探讨切实提高不同年级大学生管理实效的途径。
一、借助隐性管理“圈养”出低年级大学生归属感
作为刚刚从高中校园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低年级的大学生因高中阶段学业繁重,没有过多的空余时间,人际关系也较为简单,往往对大学生活的相对自由十分向往,思想较为单纯,但真正进入大学校园一下子有了过多的闲暇时间,自主科学安排时间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现实大学生活与之前憧憬中的有所不同,学业之外还要处理较为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敏感而脆弱,容易茫然和失落。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低年级的大学生总是一边兴奋的感受着大学校园的“自由”空气,一边又感伤沉没在班级群体中,得到的个人关注甚少,归属感不強。可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就是个矛盾体,张扬又收敛,内心既想挣脱各种束缚,又渴望被人管。隐性管理因其 “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不是以显性的文字、符号为负载,无一定的程序或模式,无以文件形式出现的明确计划与安排,无硬性的规定与约束[2],能够给予人更多关怀与关注,较适合低年级大学生的管理。
借助隐性管理,用非强制性的方式[3],如辅导员通过电话家访快速了解熟悉学生的个性,针对性的开展入学感受主题座谈交流、我的大学主题班会、定期心理辅导等拉近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的活动,注重学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的全过程参与度,在无形的“圈”中渗透校园管理制度、规范等核心内容,借助情感交流、师生双向互动“养”出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归属感,从而达到给予他们显性自由,隐性规范的管理目的。
二、“圈养”+“放养”提升中年级大学生整体素质
中年级是大学生活的分水岭。走过迷茫的大一,步入大二大三的中年级阶段,学生们对大学生活已经基本适应,也渐渐消除刚刚步人大学的失落感,思想观念逐渐成熟稳定,并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开始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向,学习、生活方式出现较大差异,大致分为“正常生”和“问题生”两类。
“正常生”大多都能清醒的认识自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意识到自身的成长需要各方面的能力,业余活动开始从学生组织、社团向社会实践转移,部分学生已对自己的未来开始关注、规划并为之努力,如考研准备、就业准备(考证)、出国准备等,部分学生已成为骨干,在学生工作中担当重要角色。
“问题生”则随着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课业压力增大,开始掉队徘徊甚至放弃,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玩乐。
这一时期,对学生的管理要体现差异化,“正常生”以“放养”为主,“圈养”为辅;“问题生”则相反,即“圈养”为主,“放养”为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英语过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一对一谈心、心理疏导、走访寝室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倾听学生新生,侧面加强对“问题生”的人际交往技巧、思想认识改造等辅导,坚持工作原则,充分运用法律法规、校纪班规等有效制约行走在迷失边缘的“问题生”。“放养”突出鼓励和引导,“圈养”体现辅导和制约,确保“正常生”展露锋芒,“问题生”不被遗忘,全面提升中年级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三、通过自主管理“放养”高年级大学生向社会过渡
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指高校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活动的过程[4]。大学生自主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高年级大学生的管理更为适宜。
高年级大学生通过前三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思维创新、团队意识都有提高,自我认识也已比较客观全面,已初步具备步入社会的能力。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对实习、就业择业、考研或出国留学等近在眼前的现实问题,他们既期待新环境、新生活,又会对未来心存一些担忧,比如就业选择、考研准备带来的压力。
这样来看,高年级大学生与低年级大学生有共同点,他们都是矛盾的集合体。但在管理上却不能一概而论,对社会属性明显的大四学生来讲“圈养”已不适宜,突出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放养”对引导高年级学生顺利从校园向社会过渡十分关键。这一时期,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坚持围绕班主任手中的指挥棒,借助班委会的力量,将管理内容“量”化、“线”化、“块”化,并通过班委会发散出去,在班集体中形成“面”,让高年级大学生在没有约束感的环境里接受学校管理,进而在有学校管理制约的条件下规范踏入社会的步伐,从合格的社会人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李秀贤.从“圈养”和“放养”思考毕业班学生的分层管理[J].广东教育,2014,(7.8):97-98
[2]潘文利,刘春秀.论高校的隐性管理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2):68-70
[3]张会峰.隐性管理: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22-23
[4]郭昕,白婧静.大学生自主管理范畴[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