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了当前儿童美术绘画技法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结合在理论学习中的一些心得,提出美术技法教学对于儿童美术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美术教育中美术技法的教学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的儿童,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赋予技巧实际意义,让儿童在积极的绘画表现中感受和习得。
儿童美术绘画技巧教学
少儿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内各种特色班如雨后春笋、校外各种名目的培训班百花齐放。近年来,国外的一些教学理念不断被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少儿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但由于不少在一线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对美术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常常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产生分歧,其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是该不该向儿童教授绘画的技巧和方法,一部分人认为应该保护儿童的自由天性,只提供工具和场地而不去教授任何技法,让孩子的绘画自由发展;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就是传授专业技法,以保护天性和自由为名的放任自流就是不负责任。这应该是源于美术教育历史上关于艺术和技巧教学主张的分歧。
在我25年的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停地关注和学习新材料和新技法,唯恐不知而落后于潮流。然而,儿童美术教学就是要不断地追求新材料新技法吗?
美国教育专家罗恩菲徳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谈到“技巧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它是极端个人化的,因此技巧不能加以解释和教授.”同时他也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适当的材料(技法和技巧)”。罗恩菲德是西方美术教育理论中“工具论”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心智的成长,虽然他与另一位美术教育理论家艾斯纳强调以美术学科为中心的“本体论”有不同的偏重,但他也没有完全忽视儿童美术技巧的教育和成长。其中一段文字给我很大的启示“技巧不能离开其内涵而独立予以施教,使用得当的话,可以帮助儿童自我体验的欲望,或是表现的冲动”。
在认真思考和理解了罗恩菲徳关于材料和技法的论述之后,针对不同的孩子,赋予美术技巧的教学真切涵义,成为了我开展教学的主导思想。这让我不再迷失在新材料新技法的陷阱当中,也不会沉溺在把儿童美术当作纯粹技法训练的旧路子上。
根据不同年龄段来设计课程,提供适合的材料并给予技巧上的指导,启发每一个孩子根据自身经验发展出自己的技巧,实现独特的绘画表达,孩子才能在美术学习中自我表现,自我调整,从而获得全身心真正的成长。
我把这样的思想贯穿于我的教学,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美术学习状态表现得更加专注更加积极,每一个孩子都会大胆尝试,试着去和老师同学交流,去解决问题。在把美术材料的特性对孩子讲解和讨论之后,老师会对某一技巧某一环节进行演示,以激发孩子们探索的热情,同时需要提醒孩子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绘画中每一个孩子的认知和经验都不尽相同,自我表现与自我调整对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孩子们在过程中使用符合自己的表现方式,才能获得自信和快乐。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与每一个孩子的交流,每一句话我都会认真去聆听并与之平等交流,孩子们的想法都会藏在他的话语里,我们得去读懂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在这里,我以5~6岁、8~10岁年龄段的孩子们滴洒技法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5~6岁的孩子开始对自我有认知,开始关注和了解自然现象。“下雨了”这个题材直接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有观察有感受,是最鲜活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观看下雨的图片和视频,再次唤醒和强化孩子们对下雨的经验和感受。在孩子们讨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读到每一个孩子关于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表现等相关的信息:“雨是一丝一丝的”,“地上很湿滑,我摔了一跤”,“爸爸带我去踩过地上的积水,很好玩,会溅出水花,但是妈妈不喜欢我去玩水”。老师也能从这一讨论环节中了解每一个孩子不同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5~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由涂鸦期向象征期过度的阶段,他们依然对体验美术材料的行动充满热情,手指的抓握与手臂的运动感给孩子带来乐趣。因此我們提供的材料必须是孩子们能够自由地表现运动的,是他们能够掌控的材料,而不能给他们的运动表现带去困惑和干扰。因此,我们在这堂课中使用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可以掌握的自由滴洒(下雨)的技巧,手腕的抖动,手臂的上下甩动,可以得到大小、疏密的点。下雨的情景与绘画中的滴洒联系起来,孩子们显示出兴奋的状态,积极地尝试和体验颜色在纸上流淌、渗透、晕染的自然效果。五六岁的孩子对绘画还依然有运动快感的体验,让孩子尝试站起来或蹲下滴洒以及改变手腕、手臂用力的大小得到不同的雨滴。
滴洒之后,孩子们开始用单一水粉颜色画出雨中的人物和故事,这是画面内容的拓展表现,它来自于儿童独特的生活经验。而单色线条可以让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可以轻松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获得绘画的乐趣与信心;同时,提供大的纸张可以让涂鸦阶段的孩子更加自由地体验绘画中的运动感,这堂课中我们想表现出雨的湿润,希望有晕染、渗透的变化,选择的是高丽纸,比宣纸厚一些,有吸水性,孩子们易于把握。
八岁到十岁的孩子,身体和心理更加趋于成熟,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多元,他们有着表现自我的热情,也有更好的掌控材料的能力,在《密林鸟语》和《卡拉OK》两个主题的表现中,通过激发与孩子年龄相符的知识和感受,提供适合这个年龄段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发展独特的表现技巧。孩子们探索发展出滴洒结合厚涂覆盖的表现技法,从而获得了绘画表达的信心和满足。
通过与孩子们讨论森林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表现季节色调的颜色,在滴洒的游戏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不同力度、不同浓度、不同高度和方向所出现的色点的变化;教师提示观察树林远近树木的变化,让孩子们用水粉画出森林里的树干树枝,注意树枝树干的粗细变化和穿插,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森林里的小鸟,引导孩子们观察近处的树叶和远处树叶,在树枝上画出彩色的鸟之后,画出树叶,把鸟藏起来,孩子们通过表达这些来自生活的经验和感受,自然而然体会到了滴洒技巧、水粉厚涂覆盖、通过遮挡来表现前后空间、通过大小形状变化来表达空间关系的技法体验。
唱卡拉OK,是城市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表现这个题材的时候,教师引导孩子们通过滴洒技法来表现卡拉OK厅绚烂的灯光气氛,体会水粉厚薄干湿运用,人物动态与情绪表达。孩子们通过水粉滴洒表现出卡拉Ok厅里绚烂迷幻的灯光效果,之后用水粉画出唱歌的人的动态、表情、环境、遮挡关系。
以上所举的几个课例,都根据儿童心理年龄认知特点选择了表现主题和孩子们能够掌控的材料,孩子们在表达自身经验和感受的过程中,熟悉了材料特性,探索出表现技巧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年龄发展规律是一个普遍标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有不同,而技巧成长是极端个人化的。因此,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孩子,孩子们通过积极的探索,往往会呈现出材料运用和技法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老师全程示范,孩子照着操作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的技法技巧教学,这种教师过于控制的教学,没有给孩子留有探索、自由发挥和创造的机会,孩子们也就不能够发展属于自己的技巧,更谈不上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特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看法。
美术技法教学对于儿童美术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美术教育中美术技法的教学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的儿童,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赋予技巧实际意义,让儿童在积极的绘画表现中感受和习得。
儿童美术绘画技巧教学
少儿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内各种特色班如雨后春笋、校外各种名目的培训班百花齐放。近年来,国外的一些教学理念不断被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少儿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但由于不少在一线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对美术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常常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产生分歧,其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是该不该向儿童教授绘画的技巧和方法,一部分人认为应该保护儿童的自由天性,只提供工具和场地而不去教授任何技法,让孩子的绘画自由发展;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就是传授专业技法,以保护天性和自由为名的放任自流就是不负责任。这应该是源于美术教育历史上关于艺术和技巧教学主张的分歧。
在我25年的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停地关注和学习新材料和新技法,唯恐不知而落后于潮流。然而,儿童美术教学就是要不断地追求新材料新技法吗?
美国教育专家罗恩菲徳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谈到“技巧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它是极端个人化的,因此技巧不能加以解释和教授.”同时他也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适当的材料(技法和技巧)”。罗恩菲德是西方美术教育理论中“工具论”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心智的成长,虽然他与另一位美术教育理论家艾斯纳强调以美术学科为中心的“本体论”有不同的偏重,但他也没有完全忽视儿童美术技巧的教育和成长。其中一段文字给我很大的启示“技巧不能离开其内涵而独立予以施教,使用得当的话,可以帮助儿童自我体验的欲望,或是表现的冲动”。
在认真思考和理解了罗恩菲徳关于材料和技法的论述之后,针对不同的孩子,赋予美术技巧的教学真切涵义,成为了我开展教学的主导思想。这让我不再迷失在新材料新技法的陷阱当中,也不会沉溺在把儿童美术当作纯粹技法训练的旧路子上。
根据不同年龄段来设计课程,提供适合的材料并给予技巧上的指导,启发每一个孩子根据自身经验发展出自己的技巧,实现独特的绘画表达,孩子才能在美术学习中自我表现,自我调整,从而获得全身心真正的成长。
我把这样的思想贯穿于我的教学,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美术学习状态表现得更加专注更加积极,每一个孩子都会大胆尝试,试着去和老师同学交流,去解决问题。在把美术材料的特性对孩子讲解和讨论之后,老师会对某一技巧某一环节进行演示,以激发孩子们探索的热情,同时需要提醒孩子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绘画中每一个孩子的认知和经验都不尽相同,自我表现与自我调整对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孩子们在过程中使用符合自己的表现方式,才能获得自信和快乐。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与每一个孩子的交流,每一句话我都会认真去聆听并与之平等交流,孩子们的想法都会藏在他的话语里,我们得去读懂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在这里,我以5~6岁、8~10岁年龄段的孩子们滴洒技法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5~6岁的孩子开始对自我有认知,开始关注和了解自然现象。“下雨了”这个题材直接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有观察有感受,是最鲜活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观看下雨的图片和视频,再次唤醒和强化孩子们对下雨的经验和感受。在孩子们讨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读到每一个孩子关于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表现等相关的信息:“雨是一丝一丝的”,“地上很湿滑,我摔了一跤”,“爸爸带我去踩过地上的积水,很好玩,会溅出水花,但是妈妈不喜欢我去玩水”。老师也能从这一讨论环节中了解每一个孩子不同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5~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由涂鸦期向象征期过度的阶段,他们依然对体验美术材料的行动充满热情,手指的抓握与手臂的运动感给孩子带来乐趣。因此我們提供的材料必须是孩子们能够自由地表现运动的,是他们能够掌控的材料,而不能给他们的运动表现带去困惑和干扰。因此,我们在这堂课中使用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可以掌握的自由滴洒(下雨)的技巧,手腕的抖动,手臂的上下甩动,可以得到大小、疏密的点。下雨的情景与绘画中的滴洒联系起来,孩子们显示出兴奋的状态,积极地尝试和体验颜色在纸上流淌、渗透、晕染的自然效果。五六岁的孩子对绘画还依然有运动快感的体验,让孩子尝试站起来或蹲下滴洒以及改变手腕、手臂用力的大小得到不同的雨滴。
滴洒之后,孩子们开始用单一水粉颜色画出雨中的人物和故事,这是画面内容的拓展表现,它来自于儿童独特的生活经验。而单色线条可以让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可以轻松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获得绘画的乐趣与信心;同时,提供大的纸张可以让涂鸦阶段的孩子更加自由地体验绘画中的运动感,这堂课中我们想表现出雨的湿润,希望有晕染、渗透的变化,选择的是高丽纸,比宣纸厚一些,有吸水性,孩子们易于把握。
八岁到十岁的孩子,身体和心理更加趋于成熟,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多元,他们有着表现自我的热情,也有更好的掌控材料的能力,在《密林鸟语》和《卡拉OK》两个主题的表现中,通过激发与孩子年龄相符的知识和感受,提供适合这个年龄段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发展独特的表现技巧。孩子们探索发展出滴洒结合厚涂覆盖的表现技法,从而获得了绘画表达的信心和满足。
通过与孩子们讨论森林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表现季节色调的颜色,在滴洒的游戏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不同力度、不同浓度、不同高度和方向所出现的色点的变化;教师提示观察树林远近树木的变化,让孩子们用水粉画出森林里的树干树枝,注意树枝树干的粗细变化和穿插,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森林里的小鸟,引导孩子们观察近处的树叶和远处树叶,在树枝上画出彩色的鸟之后,画出树叶,把鸟藏起来,孩子们通过表达这些来自生活的经验和感受,自然而然体会到了滴洒技巧、水粉厚涂覆盖、通过遮挡来表现前后空间、通过大小形状变化来表达空间关系的技法体验。
唱卡拉OK,是城市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表现这个题材的时候,教师引导孩子们通过滴洒技法来表现卡拉OK厅绚烂的灯光气氛,体会水粉厚薄干湿运用,人物动态与情绪表达。孩子们通过水粉滴洒表现出卡拉Ok厅里绚烂迷幻的灯光效果,之后用水粉画出唱歌的人的动态、表情、环境、遮挡关系。
以上所举的几个课例,都根据儿童心理年龄认知特点选择了表现主题和孩子们能够掌控的材料,孩子们在表达自身经验和感受的过程中,熟悉了材料特性,探索出表现技巧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年龄发展规律是一个普遍标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有不同,而技巧成长是极端个人化的。因此,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孩子,孩子们通过积极的探索,往往会呈现出材料运用和技法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老师全程示范,孩子照着操作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的技法技巧教学,这种教师过于控制的教学,没有给孩子留有探索、自由发挥和创造的机会,孩子们也就不能够发展属于自己的技巧,更谈不上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特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看法。
美术技法教学对于儿童美术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美术教育中美术技法的教学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的儿童,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赋予技巧实际意义,让儿童在积极的绘画表现中感受和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