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观整个20世纪,西方各国教育改革政策变化纷呈,令人眼花缭乱,但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教育政策都旨在改革制度确保教育机会的均等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即追求“平等”和“卓越”)。这一目标在整个20世纪中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出的具体教育改革政策有所不同。这一过程实质上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体现。
关键词: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 终身教育 可持续发展 教育治理
人类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普遍实施了自己的教育改革计划,在一些重大的教育问题和措施上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根本的调整,形成了具有世界性的冲击波。综观各国的教育改革状况,可谓是各有侧重点,但共同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质量
重视教育质量是各西方国家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在二战以后,人们广泛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读、写、算”的事情。这种理解反映在1990年宗滴恩全民教育大会上所形成的,以及在2000年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上重申的教育的“拓展视野”,现在的教育需求不只是科学和技术方面,更反映在教育与现代世界的相关性上。今天教育体系的挑战来自个性的变化以及社会复杂性的增强,因此教育必须根据这种变化和复杂性不断拓展教育的含义。所以,我们期望教育能够对分析当前形式和解决社会问题上作出贡献,特别是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人权、性别平等以及个体、家庭、社会和全球层面的生活质量这些方面,这些变化的需求和期望要求我们重新理解教育质量的问题。
然而,在质量含义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意义上对写字和算术这些“基本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重视没有改变。对教授、课程、教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考试和评估、管理、规划和政策发展等方面的重视也没有改变。因此,教育体系和学校实现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能力仍是教育质量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讨论并不是就此为止。问题是教育质量含义应朝着哪个方向拓展?很多国家都一致认为:①知识:所有学习者应达到的基本的认识水平(写字、算术、核心学科的知识);②价值:团结、性别平等、容忍,相互理解,尊重人权、非暴力、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③技能和能力:掌握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实践,如何进行团队工作的能力,掌握共同生活,与不同人的交往,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④行为:愿意将所学的东西加以运用。[1]
教育公平
很多西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教育的公平,即教育机会的均等。公平问题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而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其中,有文化和社会的规范的危机,也有政治利益和非常活跃的压力集团在起作用。单纯的教育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对付公平的挑战。显然,在教育系统外所存在的社会不平等,将通过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以及通过教育成就的影响,进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教育不平等表现为四类:不同社会群体在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入学率上的不平等;同类社群的个体在发挥其潜能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造成学习能力相同者的学习抱负和愿望方面差异的不平等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上的条件不平等。消除现存的这些不平等就是达到教育平等。这种平等所要求的只是向不同的个体提供发展个性与才能的平等机会,而绝非个人发展的结果相等,因而同平均主义格格不入。教育要消除这些不平等,首先要求教育自身的平等,在现代条件下,教育平等的核心问题仍是“受教育机会均等”,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入学机会均等、教育条件均等、教育效果均等、竞争机会均等、成功机会均等,其中,入学机会均等、教育条件均等和教育效果均等分别反映着教育机会均等从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到结果均等的三个逐渐发展的层次。[2]
教育改革要促进公平,对于 大多数经济体而言,应无视种族、性别、地区、家庭背景等的差异,为所有公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不仅出于社会公平的需要,还出于未来经济增长的需要。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不断兴起和发展的民主教育、全民教育、补偿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都反映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的不息追求。
终身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1ifelong 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它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终身教育的创立者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终身教育的概念,重要一点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所以要使教育和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它对制度化的教育提出挑战,注重人们个性发展的全面性、连续性,“比传统教育更加能够显现每个人的个性”。终身教育超越了阶段性、制度化的传统教育模式,适宜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有利于教育创新的实施,被誉为“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3]
终身教育通过对教育时空上的整合使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统一得以实现,而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统一正是教育走向完善的标志。终身教育对教育时间上的整合,为人们认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多样化,了解并发挥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终身教育对教育空间上的整合打破了教育与生活的壁垒,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人们充分发展自身的独特性、创造性,获得空间上的保证。[4]今天,学习的时间永无止境,生活不能被分成各种水平。根据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意味由节律、适应性、经验、新的能力等构成的一个符合逻辑的精神上的连续整体。
199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之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习生存。[5]同年,教育经合组织(OECD)教育部长会议将“全民终身学习”(1ifelong leaming for all)设为一 项政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学习机会。迄今只有很少国家清晰地界定了整个终身学习体系的特征,或者试图贯彻实施其中一些方面。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反观工业时代以来在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寻求人类新的发展出路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使人们在反思教育的种种失误时醒悟到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地位。社会的经济、文化无论是何等的发达,缺乏高素质的人,其发展不是可持续的。世界银行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作为衡量各国和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6]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属于每一个人,它包括终身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从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高等教育等,都可以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它要求重新定位课程、教学、考试等教育方式。由此可见,联合国所界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大大突破了过去仅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理念,教育将肩负对可持续发展的更大责任。[7]
既往的历程表明,教育在为各国政治、军事、经济服务各方面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这种贡献往往是以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或环境保护,其核心是人,换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为了人,人们共有’的价值观和原则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仅要求我们对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对全体人的发展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教育目标的确定也要进一步思考。
教育治理
在这里我还要提教育治理的分权与集权的平衡。在教育治理方面,目前各经济体面临的是朝教育集权化还是教育分权化的方向进行调整这一重要问题。集权化是在全国范围推行一种制度或绝大多数相同水平的控制。在教育治理的范围内,它可表现为中央政府对预算、人事和资源的配置、课程编制和决策的控制以便最大化地控制、统一和发挥效率。分权被定义为“决策权、责任和工作任务从较高一级到低一级组织后不同组织之间的转移。一些经济体正在进行教育分权(decentralising)的改革,而另一些经济体则处于教育再集权(recentralising)的过程,尽管各种形式的分权确实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然而,东方国家教育体制中逐渐增加了分权的因素的同时,某些西方政府也正在重新出现某种形式的集权。例如美国于2002年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目的在于建立责任制标准,确保学校的教学成效,如果后进学生没有达到一定的教育标准,学校要承担责任。[8]
结束语:“平等”与“卓越”20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并将其作为新战略的中心使命。在《2001-2005年战略规划》的引信中,美国教育部表达了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念:“教育部的使命是确保全国所有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并促成其在教育方面的卓越,教育部帮助来自各种背景的学生——不论种族、国籍、肤色、残障、年龄、性别——在美国教育体系下达成卓越的机会得到保证”。[9]
英国也同样,艾斯特莉·莫里斯在《从传递结果:到2006年的战略》的前言中对“平等”与“卓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构建一种能使我们在全球市场中持续成功的经济,我们需要一支比以往受过更好教育并有更高技能的劳动大军,同样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公正而全纳的社会,每个人必须具有实现一切潜能的机会。[10]
对于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在经合组织国家的报告、绿皮书和白皮书中都认识到教育的政策必须改革,改革更加重视持续长久的教育改革,更加注重教育政策制定基础的广泛性,把改革放在社会大环境下研究,对学生创新性席位的培养也受到各国重视。领域广泛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提高扁等教育的参与程度,扩大学习方式的选择;建立标准,改进质量,加强与经济的联系,活化资源。[11]
关键词: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 终身教育 可持续发展 教育治理
人类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普遍实施了自己的教育改革计划,在一些重大的教育问题和措施上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根本的调整,形成了具有世界性的冲击波。综观各国的教育改革状况,可谓是各有侧重点,但共同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质量
重视教育质量是各西方国家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在二战以后,人们广泛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读、写、算”的事情。这种理解反映在1990年宗滴恩全民教育大会上所形成的,以及在2000年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上重申的教育的“拓展视野”,现在的教育需求不只是科学和技术方面,更反映在教育与现代世界的相关性上。今天教育体系的挑战来自个性的变化以及社会复杂性的增强,因此教育必须根据这种变化和复杂性不断拓展教育的含义。所以,我们期望教育能够对分析当前形式和解决社会问题上作出贡献,特别是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人权、性别平等以及个体、家庭、社会和全球层面的生活质量这些方面,这些变化的需求和期望要求我们重新理解教育质量的问题。
然而,在质量含义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意义上对写字和算术这些“基本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重视没有改变。对教授、课程、教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考试和评估、管理、规划和政策发展等方面的重视也没有改变。因此,教育体系和学校实现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能力仍是教育质量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讨论并不是就此为止。问题是教育质量含义应朝着哪个方向拓展?很多国家都一致认为:①知识:所有学习者应达到的基本的认识水平(写字、算术、核心学科的知识);②价值:团结、性别平等、容忍,相互理解,尊重人权、非暴力、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③技能和能力:掌握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实践,如何进行团队工作的能力,掌握共同生活,与不同人的交往,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④行为:愿意将所学的东西加以运用。[1]
教育公平
很多西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教育的公平,即教育机会的均等。公平问题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而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其中,有文化和社会的规范的危机,也有政治利益和非常活跃的压力集团在起作用。单纯的教育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对付公平的挑战。显然,在教育系统外所存在的社会不平等,将通过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以及通过教育成就的影响,进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教育不平等表现为四类:不同社会群体在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入学率上的不平等;同类社群的个体在发挥其潜能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造成学习能力相同者的学习抱负和愿望方面差异的不平等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上的条件不平等。消除现存的这些不平等就是达到教育平等。这种平等所要求的只是向不同的个体提供发展个性与才能的平等机会,而绝非个人发展的结果相等,因而同平均主义格格不入。教育要消除这些不平等,首先要求教育自身的平等,在现代条件下,教育平等的核心问题仍是“受教育机会均等”,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入学机会均等、教育条件均等、教育效果均等、竞争机会均等、成功机会均等,其中,入学机会均等、教育条件均等和教育效果均等分别反映着教育机会均等从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到结果均等的三个逐渐发展的层次。[2]
教育改革要促进公平,对于 大多数经济体而言,应无视种族、性别、地区、家庭背景等的差异,为所有公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不仅出于社会公平的需要,还出于未来经济增长的需要。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不断兴起和发展的民主教育、全民教育、补偿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都反映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的不息追求。
终身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1ifelong 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它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终身教育的创立者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终身教育的概念,重要一点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所以要使教育和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它对制度化的教育提出挑战,注重人们个性发展的全面性、连续性,“比传统教育更加能够显现每个人的个性”。终身教育超越了阶段性、制度化的传统教育模式,适宜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有利于教育创新的实施,被誉为“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3]
终身教育通过对教育时空上的整合使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统一得以实现,而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统一正是教育走向完善的标志。终身教育对教育时间上的整合,为人们认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多样化,了解并发挥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终身教育对教育空间上的整合打破了教育与生活的壁垒,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人们充分发展自身的独特性、创造性,获得空间上的保证。[4]今天,学习的时间永无止境,生活不能被分成各种水平。根据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意味由节律、适应性、经验、新的能力等构成的一个符合逻辑的精神上的连续整体。
199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之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习生存。[5]同年,教育经合组织(OECD)教育部长会议将“全民终身学习”(1ifelong leaming for all)设为一 项政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学习机会。迄今只有很少国家清晰地界定了整个终身学习体系的特征,或者试图贯彻实施其中一些方面。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反观工业时代以来在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寻求人类新的发展出路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使人们在反思教育的种种失误时醒悟到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地位。社会的经济、文化无论是何等的发达,缺乏高素质的人,其发展不是可持续的。世界银行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作为衡量各国和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6]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属于每一个人,它包括终身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从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高等教育等,都可以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它要求重新定位课程、教学、考试等教育方式。由此可见,联合国所界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大大突破了过去仅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理念,教育将肩负对可持续发展的更大责任。[7]
既往的历程表明,教育在为各国政治、军事、经济服务各方面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这种贡献往往是以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或环境保护,其核心是人,换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为了人,人们共有’的价值观和原则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仅要求我们对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对全体人的发展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教育目标的确定也要进一步思考。
教育治理
在这里我还要提教育治理的分权与集权的平衡。在教育治理方面,目前各经济体面临的是朝教育集权化还是教育分权化的方向进行调整这一重要问题。集权化是在全国范围推行一种制度或绝大多数相同水平的控制。在教育治理的范围内,它可表现为中央政府对预算、人事和资源的配置、课程编制和决策的控制以便最大化地控制、统一和发挥效率。分权被定义为“决策权、责任和工作任务从较高一级到低一级组织后不同组织之间的转移。一些经济体正在进行教育分权(decentralising)的改革,而另一些经济体则处于教育再集权(recentralising)的过程,尽管各种形式的分权确实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然而,东方国家教育体制中逐渐增加了分权的因素的同时,某些西方政府也正在重新出现某种形式的集权。例如美国于2002年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目的在于建立责任制标准,确保学校的教学成效,如果后进学生没有达到一定的教育标准,学校要承担责任。[8]
结束语:“平等”与“卓越”20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并将其作为新战略的中心使命。在《2001-2005年战略规划》的引信中,美国教育部表达了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念:“教育部的使命是确保全国所有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并促成其在教育方面的卓越,教育部帮助来自各种背景的学生——不论种族、国籍、肤色、残障、年龄、性别——在美国教育体系下达成卓越的机会得到保证”。[9]
英国也同样,艾斯特莉·莫里斯在《从传递结果:到2006年的战略》的前言中对“平等”与“卓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构建一种能使我们在全球市场中持续成功的经济,我们需要一支比以往受过更好教育并有更高技能的劳动大军,同样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公正而全纳的社会,每个人必须具有实现一切潜能的机会。[10]
对于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在经合组织国家的报告、绿皮书和白皮书中都认识到教育的政策必须改革,改革更加重视持续长久的教育改革,更加注重教育政策制定基础的广泛性,把改革放在社会大环境下研究,对学生创新性席位的培养也受到各国重视。领域广泛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提高扁等教育的参与程度,扩大学习方式的选择;建立标准,改进质量,加强与经济的联系,活化资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