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媒体报道,临近春节时的银川市街头,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蓬头垢面地坐在路边,一边哭泣一边沿街乞讨。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此是孩子父亲施行的吃苦教育。此举父母虽煞费苦心,但方式并不妥当。与此相反的“溺爱式”的教育,家长普遍关心、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以此对家长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独立生存和思考能力越来越弱。《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建立在感恩情怀、理性担当中的吃苦教育,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力。
吃苦是一种享受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张秀芬女士每年暑假都会把孩子送回莱阳老家,让孩子感受农村生活的艰苦和朴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孩子在老家生活中,亲历“锄禾日当午”,深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倾听爷爷奶奶讲述早年的故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烟台市每年假期都有许多10至15岁的孩子“投奔”乡下,到农村当“知青”,接受“吃苦教育”。
张女士说,孩子适当吃些“苦头”是件好事,会更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更能滋养感恩情怀。有句老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劳动价值所在,培养出孩子的义务感、责任感。吃苦教育还能使孩子懂得,遇到困境要坚强、独立地生存下去,毕竟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必须先学会在逆境中成长。而且,适当的“苦头”有助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爱心的人。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林朝权女儿一向特别喜欢吃蛋糕,女儿吃独食惯了,就表现出不愿与人分享自己的美味,于是,家里每次给孩子蛋糕时总要掰下一块,刚开始女儿耍性子家人都不理她,后来干脆不再让女儿吃了。女儿反而学乖了,不论妈妈掰下多么大一块,她都会赶紧伸手去接,和大家一起分享。林朝权说:“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欲望和要求要学会拒绝,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无论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孩子在小时候所养成的习惯,所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他一生,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科学地节制他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欲望将越来越高,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一旦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无法禁得住诱惑。”
专家指出,任何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吃苦教育”方式都值得积极探索。生活中,家长不能光顾着心疼孩子,应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比如打扫房间、清理物品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雏形期,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受些挫折,少花些钱,多动动手,逐步增强自力更生的意识,是对孩子的真爱,是给予孩子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只有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不易,才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才能激发他吃苦进取的精神。
美国哈佛大学对456个孩子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前者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可见,做家务活对孩子有着多么重要影响。有调查显示,孩子每天做家务或打零工的时间,美国为1.2小时,泰国为1.1小时,韩国为0.7小时, 英国为0.6小时,而我国则仅为0.19小时,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苦育是最好的理性担当,
已是太原五中的高三学生孙小英,争取一切机会找“苦”吃,她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选择到企业实习。整个假期,当其他同学沉浸在假期足够的睡眠中时,她便开始了早出晚归的上班生活。除了假期在企业实习,她常会利用长假时间做些兼职,卖过手机,当过服务员和药店员工。一天收入大约100元至200元左右。
其实在高中,像孙小英这样自我加压、进行吃苦教育的学生并不鲜见。孙小英觉得,这些 苦育经历,对她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她认为:生活条件越优越,越应该主动 “找苦吃”,征服打工辛苦,赢得社会磨练, 学会家务锻炼。用吃苦挤压 “骄娇”气息,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协调力和社会情商,锻造能屈能伸、豁达包容的社会性格,方可成为坚韧如钢、精神卓越的社会人。
孙小英这些要强的孩子主动积极地将“苦育”发展纳入自我需要,利用打工实践锻炼自己,这种 “找苦吃”是自我严格要求,也是真正的思想苏醒。得到 苦育滋养的他们在社会认识、耐挫力和自强不息方面,会比那些 “花房里长大的孩子”更有发展活力。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初中学生许明阳,上小学时,每年暑假都到封闭夏令营去锻炼。许明阳的妈妈李桂新说:“其实学东西是其次,主要是让他去吃吃苦。老早前,遇到一些小跌小撞就闷闷不乐、谁都不理。通过几年锻炼,孩子现在不仅自信了,学习优秀,而且悟出了好多道理,通情达理,回到家里一起做饭、坚持做家务,特别珍惜现在的生活。
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调查结果证实,依靠做家务赚取零花钱的中国高中生不到三成,有打工经历的中国高中生不足四成,均低于日本、韩国和美国高中生。对此,专家指出,学校应多推行苦育措施,让孩子在雷电交加的雨季自然穿行,在苦累持续的经历中磨练心智,这比任何物质滋养都更有教育和现实意义。
吃苦教育形式多样
重庆市綦江区普通矿工家庭出身的学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今年就要毕业了,母亲陈治碧用账本记下了7年来给儿子汇去的每一笔钱。陈治碧说,记账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儿子奋发向上,好好学习。
作为母亲,记下汇给儿子每笔钱绝不是为了日后与儿子“算账”,而是想通过这一方式教育儿子: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事实证明,这一教育方式起到了良好效果,读大学的儿子不但刻苦勤奋,而且勤俭节约,懂得感恩:每当回家看到这个账本,在心酸的同时更加激发自己奋发向上,将来回报父母。这“慈母账单”就是一个家庭“吃苦教育”的范本。只有孩子能够切身体悟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才能明白父母挣钱来之不易,才能懂得珍惜和感恩,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面子观。
河南省南阳幼儿师范教师史磊在音乐和舞蹈教学中,利用名人的坎坷人生经历教育学生来适应声乐和舞蹈学习难度,使她们认识到懒惰和怕吃苦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在为难中建立起了刚强的意志,幼儿师范学生的娇小姐气烟消云散。 在深圳的一些幼儿园里定期组织孩子们玩一种特别的游戏:随机抽签扮演“富人”和“穷人”的角色,抽到“富人”的孩子们可以在游戏允许时间内过上“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而抽到“穷人”的孩子却只能在这段时间中“吃糠咽菜”或者“衣衫褴褛”地出现。
与平常的抽签不同,这里的签数是不平均的,只有不到一成的孩子才能抽到“富人”签,因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只能扮演“穷人”的角色。
按常理说,抽到“富人”应该很让人开心,但是孩子们都觉得当“穷人”比较开心,因为这能体验到一种独特的生活。平常除了这种游戏,幼师还经常教育孩子,过生日或者办聚会,就算办得简单一些,节约一些,也依然是可以过得难忘和有意义的。
虽然当“穷人”很辛苦,但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扮演,并以争取到这个角色而感到荣耀和骄傲,这本身就是孩子要求换位思考的强烈表现,也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选择。对此,有专家建议:将吃苦教育纳入德育教育范畴。
链接:国外孩子的吃苦教育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孩子不管家里多么富有,12岁以后都会帮着邻居或父母剪草、送报,赚取零用钱。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们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个“拖后腿” “走后门” “搞小动作”等现象发生。
德国孩子从3岁开始,就自己穿衣服、系鞋带;6至10岁,学会洗餐具、洗菜、要随父母上街购物, 要给垃圾分类,并丢入指定的垃圾桶;10至14岁,要学会做家务,料理花园或菜园,清洗自行车和割草机;14至16岁,要学会擦洗汽车,参加大扫除;16至18岁,男孩要学翻修屋顶,修补围墙,干一些木工、泥瓦工、电工活,女孩要学会全面负责家庭环境卫生。德国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给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把“吃苦教育”确定为学生品德、意志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外出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挣取自己的学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家长会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许多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家长们会感到很自豪,并督促孩子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以此磨练孩子的意志。
瑞士父母注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自食其力的品质。不少家庭的做法是:当女儿初中毕业时,把女儿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把男孩送到工厂,也是半天劳动,半天读书。
吃苦是一种享受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张秀芬女士每年暑假都会把孩子送回莱阳老家,让孩子感受农村生活的艰苦和朴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孩子在老家生活中,亲历“锄禾日当午”,深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倾听爷爷奶奶讲述早年的故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烟台市每年假期都有许多10至15岁的孩子“投奔”乡下,到农村当“知青”,接受“吃苦教育”。
张女士说,孩子适当吃些“苦头”是件好事,会更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更能滋养感恩情怀。有句老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劳动价值所在,培养出孩子的义务感、责任感。吃苦教育还能使孩子懂得,遇到困境要坚强、独立地生存下去,毕竟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必须先学会在逆境中成长。而且,适当的“苦头”有助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爱心的人。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林朝权女儿一向特别喜欢吃蛋糕,女儿吃独食惯了,就表现出不愿与人分享自己的美味,于是,家里每次给孩子蛋糕时总要掰下一块,刚开始女儿耍性子家人都不理她,后来干脆不再让女儿吃了。女儿反而学乖了,不论妈妈掰下多么大一块,她都会赶紧伸手去接,和大家一起分享。林朝权说:“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欲望和要求要学会拒绝,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无论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孩子在小时候所养成的习惯,所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他一生,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科学地节制他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欲望将越来越高,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一旦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无法禁得住诱惑。”
专家指出,任何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吃苦教育”方式都值得积极探索。生活中,家长不能光顾着心疼孩子,应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比如打扫房间、清理物品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雏形期,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受些挫折,少花些钱,多动动手,逐步增强自力更生的意识,是对孩子的真爱,是给予孩子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只有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不易,才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才能激发他吃苦进取的精神。
美国哈佛大学对456个孩子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前者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可见,做家务活对孩子有着多么重要影响。有调查显示,孩子每天做家务或打零工的时间,美国为1.2小时,泰国为1.1小时,韩国为0.7小时, 英国为0.6小时,而我国则仅为0.19小时,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苦育是最好的理性担当,
已是太原五中的高三学生孙小英,争取一切机会找“苦”吃,她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选择到企业实习。整个假期,当其他同学沉浸在假期足够的睡眠中时,她便开始了早出晚归的上班生活。除了假期在企业实习,她常会利用长假时间做些兼职,卖过手机,当过服务员和药店员工。一天收入大约100元至200元左右。
其实在高中,像孙小英这样自我加压、进行吃苦教育的学生并不鲜见。孙小英觉得,这些 苦育经历,对她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她认为:生活条件越优越,越应该主动 “找苦吃”,征服打工辛苦,赢得社会磨练, 学会家务锻炼。用吃苦挤压 “骄娇”气息,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协调力和社会情商,锻造能屈能伸、豁达包容的社会性格,方可成为坚韧如钢、精神卓越的社会人。
孙小英这些要强的孩子主动积极地将“苦育”发展纳入自我需要,利用打工实践锻炼自己,这种 “找苦吃”是自我严格要求,也是真正的思想苏醒。得到 苦育滋养的他们在社会认识、耐挫力和自强不息方面,会比那些 “花房里长大的孩子”更有发展活力。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初中学生许明阳,上小学时,每年暑假都到封闭夏令营去锻炼。许明阳的妈妈李桂新说:“其实学东西是其次,主要是让他去吃吃苦。老早前,遇到一些小跌小撞就闷闷不乐、谁都不理。通过几年锻炼,孩子现在不仅自信了,学习优秀,而且悟出了好多道理,通情达理,回到家里一起做饭、坚持做家务,特别珍惜现在的生活。
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调查结果证实,依靠做家务赚取零花钱的中国高中生不到三成,有打工经历的中国高中生不足四成,均低于日本、韩国和美国高中生。对此,专家指出,学校应多推行苦育措施,让孩子在雷电交加的雨季自然穿行,在苦累持续的经历中磨练心智,这比任何物质滋养都更有教育和现实意义。
吃苦教育形式多样
重庆市綦江区普通矿工家庭出身的学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今年就要毕业了,母亲陈治碧用账本记下了7年来给儿子汇去的每一笔钱。陈治碧说,记账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儿子奋发向上,好好学习。
作为母亲,记下汇给儿子每笔钱绝不是为了日后与儿子“算账”,而是想通过这一方式教育儿子: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事实证明,这一教育方式起到了良好效果,读大学的儿子不但刻苦勤奋,而且勤俭节约,懂得感恩:每当回家看到这个账本,在心酸的同时更加激发自己奋发向上,将来回报父母。这“慈母账单”就是一个家庭“吃苦教育”的范本。只有孩子能够切身体悟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才能明白父母挣钱来之不易,才能懂得珍惜和感恩,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面子观。
河南省南阳幼儿师范教师史磊在音乐和舞蹈教学中,利用名人的坎坷人生经历教育学生来适应声乐和舞蹈学习难度,使她们认识到懒惰和怕吃苦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在为难中建立起了刚强的意志,幼儿师范学生的娇小姐气烟消云散。 在深圳的一些幼儿园里定期组织孩子们玩一种特别的游戏:随机抽签扮演“富人”和“穷人”的角色,抽到“富人”的孩子们可以在游戏允许时间内过上“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而抽到“穷人”的孩子却只能在这段时间中“吃糠咽菜”或者“衣衫褴褛”地出现。
与平常的抽签不同,这里的签数是不平均的,只有不到一成的孩子才能抽到“富人”签,因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只能扮演“穷人”的角色。
按常理说,抽到“富人”应该很让人开心,但是孩子们都觉得当“穷人”比较开心,因为这能体验到一种独特的生活。平常除了这种游戏,幼师还经常教育孩子,过生日或者办聚会,就算办得简单一些,节约一些,也依然是可以过得难忘和有意义的。
虽然当“穷人”很辛苦,但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扮演,并以争取到这个角色而感到荣耀和骄傲,这本身就是孩子要求换位思考的强烈表现,也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选择。对此,有专家建议:将吃苦教育纳入德育教育范畴。
链接:国外孩子的吃苦教育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孩子不管家里多么富有,12岁以后都会帮着邻居或父母剪草、送报,赚取零用钱。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们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个“拖后腿” “走后门” “搞小动作”等现象发生。
德国孩子从3岁开始,就自己穿衣服、系鞋带;6至10岁,学会洗餐具、洗菜、要随父母上街购物, 要给垃圾分类,并丢入指定的垃圾桶;10至14岁,要学会做家务,料理花园或菜园,清洗自行车和割草机;14至16岁,要学会擦洗汽车,参加大扫除;16至18岁,男孩要学翻修屋顶,修补围墙,干一些木工、泥瓦工、电工活,女孩要学会全面负责家庭环境卫生。德国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给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把“吃苦教育”确定为学生品德、意志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外出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挣取自己的学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家长会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许多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家长们会感到很自豪,并督促孩子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以此磨练孩子的意志。
瑞士父母注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自食其力的品质。不少家庭的做法是:当女儿初中毕业时,把女儿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把男孩送到工厂,也是半天劳动,半天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