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学内容的增多和研究的逐步深化,基础薄弱学生的知识断层越来越多,越学越吃力,导致成绩下降,因而,抓住初三总复习的契机,就如何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培养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有以下探讨。
一、“读、听、讲、写、用”。促进知识重新建构
1 数学复习中的“读”。
“读”是基本学习方式之一,是实现“学会”和“会学”的基本环节。“读”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读教材。教材是学生数学复习的基本材料,通过“读”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系统理解和掌握教材、深化拓展有关知识的目的,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促其进一步理解与反思。因此,初三复习需要通读教材,读出系统、读出全面、读出来龙去脉。使学生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该结论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只有既会熟练的计算和逻辑推理,又能理解‘来龙去脉’的脉络,才真正理解了数学;才能自如地应用它。
(2)“读题”。随着数学知识的增多,题目内涵或外延越来越丰富,而基础薄弱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比较单一、孤立,难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通过读题,读懂题目中外显和内隐的信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拓展知识应用范围,为条件与结论之间“架桥铺路”奠定基础。
2 数学复习中的“听”。
“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正是基础薄弱生学习方法的“薄弱”之处。“听”指听老师上课,听同学发言,也包括老师听学生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明确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性的步骤,教者上课讲解更应细致一些,并留给他们再次内化和掌握的时间。
(2)听同学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引导基础薄弱生学会借鉴其他同学的思路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3 数学学习中的“讲”。
数学语言的表述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外显标志。基础薄弱学生由于概念、推理能力的欠缺,回答数学问题时经常会发生一些低级错误,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讲“读”、“听”体会,讲自己存在的疑问,讲解题思路,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激励学生大胆地讲,暴露其思维和理解的偏差,有利于教师准确掌握反馈信息,也利于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丰富。
4 数学复习中的“用”。
教师要精选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特别是薄弱生“薄弱”之处,进行反复呈现,先简单后复杂,先单一后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通过“用”,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和知识之间相互迁移的灵活性。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复习对于基础薄弱生是重新学习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还是需要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二、分层设置目标,培养兴趣
基础薄弱生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其中外部歧视会给基础薄弱生心理带来较大压力,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甚至自弃自卑。课堂应精选不同层次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基础问题的设置,以薄弱生为参考对象,进行设疑,展开讨论,归纳总结,达到应知应会,实现“大马拉大车,小马拉小车”的目的。同时,教师要经常同他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家长应以积极态度对待基础薄弱生,多鼓励少指责,帮助他们弃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三、明确复习目标。强化预习
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要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复习时,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基础薄弱生课前的预习,可以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提高课堂复习的时效性。
四、强化个别辅导,促进全面提高
课后辅导是是不可缺失的环节。基础薄弱生对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技巧要求较低的练习,他们能完成,但综合性稍强点问题就容易出错,因此教者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辅导时要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基础薄弱生的数学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讲题语言更能容易相互理解与接受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除了关注基础薄弱生知识与技能的复习过程外,教者必须有足够的恒心、耐心与爱心,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积极昂扬的复习热情。
一、“读、听、讲、写、用”。促进知识重新建构
1 数学复习中的“读”。
“读”是基本学习方式之一,是实现“学会”和“会学”的基本环节。“读”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读教材。教材是学生数学复习的基本材料,通过“读”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系统理解和掌握教材、深化拓展有关知识的目的,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促其进一步理解与反思。因此,初三复习需要通读教材,读出系统、读出全面、读出来龙去脉。使学生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该结论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只有既会熟练的计算和逻辑推理,又能理解‘来龙去脉’的脉络,才真正理解了数学;才能自如地应用它。
(2)“读题”。随着数学知识的增多,题目内涵或外延越来越丰富,而基础薄弱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比较单一、孤立,难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通过读题,读懂题目中外显和内隐的信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拓展知识应用范围,为条件与结论之间“架桥铺路”奠定基础。
2 数学复习中的“听”。
“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正是基础薄弱生学习方法的“薄弱”之处。“听”指听老师上课,听同学发言,也包括老师听学生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明确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性的步骤,教者上课讲解更应细致一些,并留给他们再次内化和掌握的时间。
(2)听同学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引导基础薄弱生学会借鉴其他同学的思路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3 数学学习中的“讲”。
数学语言的表述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外显标志。基础薄弱学生由于概念、推理能力的欠缺,回答数学问题时经常会发生一些低级错误,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讲“读”、“听”体会,讲自己存在的疑问,讲解题思路,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激励学生大胆地讲,暴露其思维和理解的偏差,有利于教师准确掌握反馈信息,也利于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丰富。
4 数学复习中的“用”。
教师要精选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特别是薄弱生“薄弱”之处,进行反复呈现,先简单后复杂,先单一后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通过“用”,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和知识之间相互迁移的灵活性。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复习对于基础薄弱生是重新学习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还是需要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二、分层设置目标,培养兴趣
基础薄弱生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其中外部歧视会给基础薄弱生心理带来较大压力,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甚至自弃自卑。课堂应精选不同层次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基础问题的设置,以薄弱生为参考对象,进行设疑,展开讨论,归纳总结,达到应知应会,实现“大马拉大车,小马拉小车”的目的。同时,教师要经常同他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家长应以积极态度对待基础薄弱生,多鼓励少指责,帮助他们弃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三、明确复习目标。强化预习
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要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复习时,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基础薄弱生课前的预习,可以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提高课堂复习的时效性。
四、强化个别辅导,促进全面提高
课后辅导是是不可缺失的环节。基础薄弱生对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技巧要求较低的练习,他们能完成,但综合性稍强点问题就容易出错,因此教者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辅导时要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基础薄弱生的数学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讲题语言更能容易相互理解与接受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除了关注基础薄弱生知识与技能的复习过程外,教者必须有足够的恒心、耐心与爱心,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积极昂扬的复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