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环境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不同点是教学空间大,干扰因素多。加上少年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体育课往往出现“乱”的现象,课堂中个体之间出现静闹不一、体态不一、活动不一、思维不一的无序状态。我认为,这就是我们体育教学中隐性的教学资源。常言道:“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体育课既然要面向全体少年儿童,那么“乱”是必然的,正是由于学生的“乱”才能充分暴露出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要把握火候,及时引导,使“乱”得其所,要针对体育课堂中学生上课时出现的乱,进行科学的分析,加以恰当地利用,品味乱中所蕴藏的教育价值,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乱”是学生情趣的体现
“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以往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以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为核心的练习效率,强调严格的教学管理,重视“整齐划一”和“都在活动”,而对教学气氛是否生动活泼,学生内在积极性是否被调动,重视不够,课堂上往往出现“神不守舍”。我曾见到这样的一个教学场面:学生分成四组进行障碍接力游戏,后面的同学为了观察前面的同学的动作,散开队形了解比赛情况;还有一些同学三三两两议论着,喊加油。此时,它相对于整体来说是“乱”。但对于个体来说,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都集中于所进行的活动中,教学气氛非常活跃。遗憾的是,此时任课老师却严厉的喊了一声:“把队伍站好!”于是队伍又回到了原来的整齐状态。由于学生观察时的情趣受到抑制,兴趣降低,气氛也消失了。“形”有了,而“神”却跑了。
二、“乱”使学生思维得到活跃
在“乱”的活动中,学生处于放松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松弛,有利于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去探索,去思考。同时,如果教师在一定情况下撤散学生在学习中的这个“思维定势力”,适时对学生的“乱”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进入独立的探索活动中。 例如:在五年级《跨越式跳高》一课的探究教学中,重点是学会过竿动作,两腿依次过竿,动作连贯。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成四列横队跟随教师学习过竿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过多地强调了队伍的整齐与否。这样,教师累,学生也没劲,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而我的教学方法则是:先分八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两腿依次的过竿呢?请同学们先自我实践体会,找答案!”同学们个个都行动起来。一时间,操场成了沸腾的海洋:竹竿落地声,轻声的商量,大声的讨论——出现了一幅生动的场面。没过多久,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跳时,两腿应伸直,并做了示范动作;有的同学说,两腿应弯曲;还有的说,第一条腿弯,第二条腿直等等。噍,多活跃的思维啊!
三、“乱”有利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呈现
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喜爱上体育课,如果教师不时地限制他们的活动,他们就不能充分表现自己,具有隐藏性。在体育课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乱”进行引导,就会使学生的思想、爱好、修养、品质充分表现出来。教师可根据这些优缺点,有机地对他们进行品格教育。如二年级立定跳远教材中,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成四列横队,教师吹口哨,一排一排的跳。学生不能把自己的品行表现出来,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更谈不上品格的培养。我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分成二人一组,从起点用拳头、剪刀、布的比赛形式进行,看谁先到达终点。学生竞争意识加强了,兴趣提高了,自己的弊端也无形地暴露出来。如:不遵守比赛规则的、中途停止的、吵闹的。教师可针对上述情况,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诚实可信、团结友爱、勇于拼搏的精神。如果教育得法,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点评: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仅仅关注教材这一传统的课程资源,把教材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周围大量鲜活的资源进入不了他的视野,难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江苏省殷雪梅小学 213200)
一、“乱”是学生情趣的体现
“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以往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以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为核心的练习效率,强调严格的教学管理,重视“整齐划一”和“都在活动”,而对教学气氛是否生动活泼,学生内在积极性是否被调动,重视不够,课堂上往往出现“神不守舍”。我曾见到这样的一个教学场面:学生分成四组进行障碍接力游戏,后面的同学为了观察前面的同学的动作,散开队形了解比赛情况;还有一些同学三三两两议论着,喊加油。此时,它相对于整体来说是“乱”。但对于个体来说,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都集中于所进行的活动中,教学气氛非常活跃。遗憾的是,此时任课老师却严厉的喊了一声:“把队伍站好!”于是队伍又回到了原来的整齐状态。由于学生观察时的情趣受到抑制,兴趣降低,气氛也消失了。“形”有了,而“神”却跑了。
二、“乱”使学生思维得到活跃
在“乱”的活动中,学生处于放松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松弛,有利于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去探索,去思考。同时,如果教师在一定情况下撤散学生在学习中的这个“思维定势力”,适时对学生的“乱”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进入独立的探索活动中。 例如:在五年级《跨越式跳高》一课的探究教学中,重点是学会过竿动作,两腿依次过竿,动作连贯。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成四列横队跟随教师学习过竿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过多地强调了队伍的整齐与否。这样,教师累,学生也没劲,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而我的教学方法则是:先分八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两腿依次的过竿呢?请同学们先自我实践体会,找答案!”同学们个个都行动起来。一时间,操场成了沸腾的海洋:竹竿落地声,轻声的商量,大声的讨论——出现了一幅生动的场面。没过多久,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跳时,两腿应伸直,并做了示范动作;有的同学说,两腿应弯曲;还有的说,第一条腿弯,第二条腿直等等。噍,多活跃的思维啊!
三、“乱”有利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呈现
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喜爱上体育课,如果教师不时地限制他们的活动,他们就不能充分表现自己,具有隐藏性。在体育课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乱”进行引导,就会使学生的思想、爱好、修养、品质充分表现出来。教师可根据这些优缺点,有机地对他们进行品格教育。如二年级立定跳远教材中,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成四列横队,教师吹口哨,一排一排的跳。学生不能把自己的品行表现出来,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更谈不上品格的培养。我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分成二人一组,从起点用拳头、剪刀、布的比赛形式进行,看谁先到达终点。学生竞争意识加强了,兴趣提高了,自己的弊端也无形地暴露出来。如:不遵守比赛规则的、中途停止的、吵闹的。教师可针对上述情况,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诚实可信、团结友爱、勇于拼搏的精神。如果教育得法,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点评: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仅仅关注教材这一传统的课程资源,把教材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周围大量鲜活的资源进入不了他的视野,难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江苏省殷雪梅小学 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