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教师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该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景,探索新知
数学课本上的算理、定义、法则、公式等数学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看到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到的,把思维的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从中得到必要的思维训练,逐步掌握一些思维的方法。这就要为学生创设情景,以激发兴趣,还要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自己去尝试,去探索。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展开辩论。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二、应用已学知识,简化新知
要让学生能积极、有效获取新知,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铺垫,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的?”,引导学生将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份实验报告: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和( )的和。
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
4.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指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实验——讨论——填空——汇报——归纳”的程序去学习。学生有“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已学知识做铺垫,化难为简,在教师引导下,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使“三角形面积等于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这一已学知识迁移到“求梯形面积”这一新知上,简化了新知难点,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可较快地有效地掌握新知。
三、增加操作机会,形成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法为学生创设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演算等过程中,调动眼、口、手、脑、耳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积极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得到结论。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数的认识”,笔者课前准备了几种种子各100粒,上课时分给每个小组各一份,看哪个小组数得又快又准。在学生数的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把任务完成。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数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方法,讲出算理,让学生们掌握对100以内数的理解和认识。
四、提供质疑空间,深化新知
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真正弄懂。
比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节的例4时,这种题形有两种解题方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讨论出两种不同方案,然后分成两大组进行检验,期间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可以把问题列举出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一一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殊途同归”的妙处,学习更有兴趣了。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行解决,让他们知道了“怎么做”,也明白了“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做”,使新知得到深化。
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景,探索新知
数学课本上的算理、定义、法则、公式等数学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看到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到的,把思维的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从中得到必要的思维训练,逐步掌握一些思维的方法。这就要为学生创设情景,以激发兴趣,还要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自己去尝试,去探索。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展开辩论。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二、应用已学知识,简化新知
要让学生能积极、有效获取新知,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铺垫,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的?”,引导学生将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份实验报告: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和( )的和。
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
4.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指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实验——讨论——填空——汇报——归纳”的程序去学习。学生有“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已学知识做铺垫,化难为简,在教师引导下,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使“三角形面积等于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这一已学知识迁移到“求梯形面积”这一新知上,简化了新知难点,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可较快地有效地掌握新知。
三、增加操作机会,形成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法为学生创设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演算等过程中,调动眼、口、手、脑、耳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积极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得到结论。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数的认识”,笔者课前准备了几种种子各100粒,上课时分给每个小组各一份,看哪个小组数得又快又准。在学生数的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把任务完成。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数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方法,讲出算理,让学生们掌握对100以内数的理解和认识。
四、提供质疑空间,深化新知
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真正弄懂。
比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节的例4时,这种题形有两种解题方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讨论出两种不同方案,然后分成两大组进行检验,期间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可以把问题列举出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一一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殊途同归”的妙处,学习更有兴趣了。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行解决,让他们知道了“怎么做”,也明白了“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做”,使新知得到深化。
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