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追凶》 , 美式不易学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门网剧《白夜追凶》以高分口碑掀起话题,不禁让人好奇,这部剧到底有多好?首集勘探现场的一段长镜头被放上微博进行病毒式传播,宣传团队先立一功。这样颇具匠心的拍摄手法,在国产剧中不多见,其后在剧情发展中,导演也不忘加入一段段风格化的拍摄,比如砖瓦弄巷间的追逐、旋转镜头的跟踪,都在细节上花了心思。也有人评价,这样的剧在向美剧看齐。
  如今剧集播放过半,基本的戏剧写作手法也可以梳理出大概。潘粤明一人分饰两角,兄长是断送同僚性命的黑暗恐惧症患者,双胞胎弟弟混迹街头多年却背上命案。故事以弟弟涉及的灭门案作主线、哥哥破案作支线,两线同时推进,以单元形式侦破一单单杀人案件,其间不断发现主线案情的蛛丝马迹。二人各有缺陷,编剧也为两人分别设置了各自的性格魅力,这样的整体结构,的确是十几年前美剧工业链上惯用的编剧手法。
  美剧之所以是美剧,因为美国电视工业流程非常规范。电视网15分钟播一次广告,因此每15分钟罪案剧就必须制造一次悬念,又因为周播,主创需要将剧情做出不同的层次,加入足够多的人物,让观众在下周播出时还可以回来继续收看。电视台并非一次性买下整部剧,制作公司必须做出精美的首集(pilot)打动电视台,之后电视台再逐渐预订。美剧的写作,早就变成一种方法,在美国的编剧专业里按图索骥教给学生。
  但那已经是十多年前。有线台和串流服务将美剧的写法带入了另外一个范畴。前者没有广告,实打实地播送完整剧集,后者经常一次性买下整季,一次性推送给观众。这两种情形都对剧作产生影响,前者水滴石穿,后者惊天动地。今年的艾美奖,最佳系列剧的入围者,单季最多18集。这与过去电视网22至24集的容量有所區别,相比之下,《白夜追凶》32集的容量比十几年前增长了三分之一,比现在长了一倍。
  因此它的叙事只能说在大方向上与十几年前的美剧相似。对幕后来讲,如何将这些线索编织成一束,徐徐向前流动,这样的工作并不复杂。难的依然是人物。这是不论用过去我国电视剧一点一滴的铺陈方法还是如今的美式方法,都无法回避的一面。
  重中之重,是剧本的语言和演员的演技。设定、外型、人物习惯,这些都是辅助的手段,以此让电视剧的人物更鲜活。可以看出编剧用了不少美剧中角色对手的桥段和互动来解决问题,比如首集中刑警新人怕尸体,一看就吐,这个桥段,2000年观众就在《CSI》第一集看过了。要让这样的旧桥段仍然动人,演员的演技就必须精准。遗憾的是,《白夜追凶》的演员班底表现参差,有些配角非常精彩,比如周巡的副手小汪,但有更多的配角表现平平。好在剧集的节奏快,演员的许多瑕疵被盖过了,可对真正习惯美剧叙事速度的人来说,这些表演瑕疵非常致命。
  很多对话一听就是从美式对白拗到中文语境中的,这不只是这部剧的毛病。因为很多美剧的对白本身也很糟糕,每一年教科书级的对白也就三四部美剧做得到。再加上翻译过程中语意和韵味的丢失,也让人觉得生硬和突兀。鉴于大量国产剧的对白更不能看,《白夜追凶》在这个问题上只能算不过不失。
  它如何建立刑警支队这个环境倒更值得探讨。以第一第二第三主角为事业的演员,整个妆容和对白相对其他人过于精致。剧组有心加入了大量素人脸和有口音的演员,有些帮助,对比更强烈,表演的差距也拉得更开。
  所幸整体节奏把控不错,编导牢牢将主线拽在手里,除了偶尔不必要过多地挖掘人物内心外,大致上的戏剧冲突都算有所交待,这是对电视剧编导的基本要求,完成得还不错。同期另一套网剧《无证之罪》,在人物细节和表演上挖掘得比《白夜追凶》更细致一些,用了相对分隔的两条叙事线慢慢融合的作法,也是借鉴了美剧,两者倒有一些相映成趣。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似乎让人处于永不停歇的状态。无休止的加班和24小时不间断的社交媒体,侵蚀着我们生活最私密的部分——睡眠;昼夜分界也变得模糊,城市里出现越来越多深夜不打烊的餐厅、酒吧、便利店和书店,我们很难在现代化程度没那么高的乡村找到它们的身影。  在现代主义的世界观中,人是自然的解释者和改造者,或者可以更自负地说,是控制者。黑夜意味着运转的停滞,也意味着人对世界控制力的空白。直到电灯普及,驱逐黑暗的同时
我生了个儿子叫马小烦。贱名好养,当然我也心存侥幸:取个很烦人的名字,也许马小烦就不会真那么烦了。  但马小烦还是特别烦,屙屎撒尿,还不让人好好睡觉,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把他送走。马小烦长到两岁多,终于可以开始操心他的入园大业。距离、环境、教育理念、饭菜、安全……这些东西都考虑过。朋友们是这么说的:千万别去考虑那些乱七八糟的事,离家不近,什么华德福、双语班,再好的教育理念都会变得可恶。马伯庸  我觉得很
“我已经52岁,体内的力比多慢慢走远了。”苏珊娜·波特诺伊(Suzanne Portnoy)在专栏中宣告。她曾因自己的欲望掀起一阵议论,如今就连没有欲望,都能再引来关注。  “在座各位,真是不好意思。英国人的标签素来都是‘我们是英国人,我们没有性生活’。现在看来,这个标签岌岌可危了。”10年前,她在专栏中这么调侃。  苏珊娜的嘲讽倒不是没有理由:她的两本书全是关于自己的性经历。书卖到伦敦,伦敦的书
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50年前的知青中,日后有许多早已成为这个国家的精英。或是“青春无悔”,或是“我不相信”,或是“反思伤痕”,更多的,则默默工作,默默退休,或是默默下岗。  在那个年代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中,知青群体毫无疑问成为日后社会话语领域的佼佼者。当知青群体集体缅怀起这曲“青春之歌”时,另一些群体,正在被社会的年轻一代所遗忘。比如,三线建设中的迁徙者。  基于国防安
刚刚揭晓的第88届奥斯卡奖,虽然最佳男主角两大热门人选——“小李子”与“小雀斑”的角逐以莱昂纳多胜出画上句号,但是,“小雀斑”埃迪在去年凭《万物理论》拿到奥斯卡小金人后迅速在今年凭《丹麦女孩》再获提名,也实在是佳话一段。  《丹麦女孩》开拍伊始就获得空前的关注,因为它的题材太特别了。一个人到底如何决定改变自己的性别?改变之前他是怎样的人,改变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只要想到本片是根据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的
物理手段  《狗十三》上映之前,演员张雪迎晚上睡不着,给导演曹保平发了很长时间的微信。她感慨良多。拍《狗十三》的时候,她14岁,比剧中角色李玩大一岁。曹保平明白,很多表象背后的深意跟一个14岁的小女孩无法交流,那个年龄的小孩还没有成熟的心智和思辨。只能说,在那时候,张雪迎是个有表演悟性的女孩,她被選中,成为剧中人。  张雪迎已经20岁,上了大学,她回头去看这部电影,开始感受到之前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电影,与其说是目的本身,不如说是手段。我利用它向前走。我常对自己说,我始终是强有力的,因为,不是电影利用我,相反,是我利用了它”  “《她》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寻找。我演的所有女人,都是直面命运的。她们必须从现状的泥潭中走出,跨越到彼岸。”  64岁的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因去年上映的电影《她》再次登上事业高峰,收获了包括金球奖在内的18座影后大奖,也因提
“仿佛空气中有什么不可见的事物随时会威胁到她。”时隔多年,我看到有人这么说起我的梦中情人莫尼卡·维蒂。说这句话的,正是莫尼卡小姐现实生活里的情人——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  这句话令人琢磨,包含了言说者的爱和周遭世界的无常,更重要的是此话体现了她的独特性。哪怕不知道对莫尼卡·维蒂的人,看到这句话,一定也会感受到某种荡漾的神秘气息,从而要探究一下这谜一样的女郎是谁。  情窦初开的年纪,我和很多同龄人
从挪威的斯塔万格出发的时候,这里已是深秋。冷风顺着吕瑟峡湾吹过,吹皱了刚从布道石下来的泰国僧人的僧衣,僧人顺着第四纪冰川刨蚀出的嶙峋山石皱褶碎步而下,两种皱褶若不是因为僧衣在夕阳下分外橙红,差点就融汇在一起了。这些山石的皱褶多是自东向西的,打开荣耀9的Google卫星,将地图缩小再缩小,无数的峡湾和峭壁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咬噬在一起,慢慢显现出挪威就像被东风吹皱的僧衣。  万里之外的赤道的墨西哥灣流,
2017年夏天,《中国有嘻哈》 火了。  年轻人津津乐道着Freestyle,穿超宽松潮牌T恤、文大花臂,戴棒球帽、扎脏辫、挂金链,走路要踩着耳机里Hiphop的鼓点,打着响指比出手势,走出一股“全世界我最酷”的气势。打招呼是击掌心掌背撞拳撞肩,嘴里说着“Cool cool”和“Hey what’s up man?”拍照要向斜上同一方向举起双臂挡住脸……  上一辈人却大多不以为意。总归是太阳底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