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植树问题”时,创设开放问题,以核心模型“只种一端”为抓手,凸显间隔数与棵数的一一对应,进而沟通各模型间内在的变化与联系,让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重建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原有的解题策略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扩充,整体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数学模型;植树问题;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61-0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践等数学活动,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及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解决植树问题。
2.经历植树过程并推广到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多种策略,渗透一一对应、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探究、类比、迁移等活动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实践】
一、谈话:在生活情境中理解“间隔”
师:在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大有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数学的眼光来探讨“植树问题”。我们在种树过程中,是不是这里一棵、那里一棵的随便乱种呢?
生:不是!一般情况下,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是的,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在数学上有一个专属名词,叫作“间隔”。接下来,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种树。
【设计意图:点题形式的开门见山,拉近数学课堂与生活现实的距离。在生活情境中解读“间隔”,扫除学生的理解障碍,避免学生在下一步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认知偏差。】
二、探究:在多重体悟中建构模型
1.自主探究,解决“植树问题”
出示:学校有一条长20米的小路,打算在小路的一边种树,按照每隔5米种1棵的要求,你觉得可能会种几棵?
师:要解决“可能会种几棵”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哪几个信息?
生1:长20米的小路,每隔5米种1棵。
生2:在小路的一边。
师:是的。这里的每隔5米种1棵,就是之前我们理解的“间隔长”。请独立思考,并把你的思考方法在本子上用算式或者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凸显“只种一端”
师: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了几棵树?
生3:我种了4棵。
生4:我种了5棵。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方案,分别是4棵和5棵。
生5:按照每隔5米种1棵的要求,也就是说间隔长是5米,20÷5=4(棵)。
师:那按照生5的方法来种树,请看大屏幕。
师:第1个5米种第一棵,第2个5米种第二棵,第3个5米种第三棵,第4个5米种第四棵。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生6:我觉得起点还要种1棵,应该是种5棵。
师:生6说应该是种5棵,生5有什么想法吗?
生5:问题中说“你觉得可能会种几棵”,那生活中也有可能起点处不种的。
师: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起点处是不种的?
生5:有障碍物的时候,假如起点处是教学楼,就没法种了。
生6:起点处不能种了,这样就只能是种4棵。
师:像这样,起点或终点处有障碍物的,就把这种植树情况叫作只种一端。只种一端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7:只种一端时,间隔数=棵数。
师:是的。只种一端时,1个间隔对应着1棵树,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上叫作一一对应。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问题资源,以“可能”引发思维,以“可能”提升思维。以核心模型“只种一端”为抓手,凸显间隔数与棵数的一一对应,为进一步沟通各模型间内在的变化与联系做好孕伏。】
3. 类比迁移,探究“多元植树”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只种一端”的植树情况,还可以怎样植树?
生8:我是种5棵的,用线段图表示,就是在前面起点处再种上1棵。
师:这位同学把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都标出来了,真棒!两端都要种,应该怎样列算式?
生8:20÷5 1=5(棵)。
师:20除以5的商再加1,这里的商是指什么?
生8:商4表示有4个间隔,每个间隔对应一棵树。
师:是啊!每个间隔都与1棵树对应,4个间隔就对应4棵树,为什么要加1呢?
生8:因为现在是两端都要种,我们要加上起点或终点处的那1棵,所以一共种5棵。
师:两端都种时,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生9:两端都种,间隔数 1=棵数。
生10:如果两端都有障碍物,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两端不种”?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11:两端不种,就是不但起点的1棵不种,终点的1棵也不种。因此,间隔数-1=棵数,列式是20÷5-1=3(棵)。
师:看来大家思维大爆发。在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上,每隔5米种1棵树,我们研究出了几种方案?它们又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把三种情况整合在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学生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思路,使得数学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整体建构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4.深入探究,在变中找关联
师:对于“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12:我有个疑问,题目中并没有说明这条路是一条笔直的线段,难道这条路不可以是一个封闭图形吗?比如说,围成一个圈。 师:你的思考太有价值了!现实中,这条路完全有可能是一个封闭图形!比如,圆形草坪的外面有一条小路,周长是20米,这时该怎么植树呢?
生13:20÷5=4(棵),我是通过画图得到的。
师:在圆形草坪周围植树,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
生14:间隔数=棵数。只要把圆形草坪外的小路展开,得到一条线段,就很清楚了。
师:可以看到,起点和终点正好重合了,也就是“只种一端”。
(课件演示;师生张开双臂模拟)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圆形草坪周围植树,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那么,其他封闭图形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比如,正方形、椭圆形、五边形……
生15:所有的封闭图形都可以像圆一样,只要断开后拉直,就得到一条线段。而这个断开的点既是线段的起点,也是线段的终点。
生16:在封闭图形中植树,与在一条线段上只种一端的植树相同,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
师:对!“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就相当于“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只种一端”。在这里,什么相当于路长?
生17:周长相当于路长。
强化板书:
(1)只種一端
[关键词]数学模型;植树问题;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61-0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践等数学活动,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及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解决植树问题。
2.经历植树过程并推广到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多种策略,渗透一一对应、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探究、类比、迁移等活动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实践】
一、谈话:在生活情境中理解“间隔”
师:在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大有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数学的眼光来探讨“植树问题”。我们在种树过程中,是不是这里一棵、那里一棵的随便乱种呢?
生:不是!一般情况下,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是的,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在数学上有一个专属名词,叫作“间隔”。接下来,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种树。
【设计意图:点题形式的开门见山,拉近数学课堂与生活现实的距离。在生活情境中解读“间隔”,扫除学生的理解障碍,避免学生在下一步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认知偏差。】
二、探究:在多重体悟中建构模型
1.自主探究,解决“植树问题”
出示:学校有一条长20米的小路,打算在小路的一边种树,按照每隔5米种1棵的要求,你觉得可能会种几棵?
师:要解决“可能会种几棵”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哪几个信息?
生1:长20米的小路,每隔5米种1棵。
生2:在小路的一边。
师:是的。这里的每隔5米种1棵,就是之前我们理解的“间隔长”。请独立思考,并把你的思考方法在本子上用算式或者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凸显“只种一端”
师: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了几棵树?
生3:我种了4棵。
生4:我种了5棵。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方案,分别是4棵和5棵。
生5:按照每隔5米种1棵的要求,也就是说间隔长是5米,20÷5=4(棵)。
师:那按照生5的方法来种树,请看大屏幕。
师:第1个5米种第一棵,第2个5米种第二棵,第3个5米种第三棵,第4个5米种第四棵。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生6:我觉得起点还要种1棵,应该是种5棵。
师:生6说应该是种5棵,生5有什么想法吗?
生5:问题中说“你觉得可能会种几棵”,那生活中也有可能起点处不种的。
师: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起点处是不种的?
生5:有障碍物的时候,假如起点处是教学楼,就没法种了。
生6:起点处不能种了,这样就只能是种4棵。
师:像这样,起点或终点处有障碍物的,就把这种植树情况叫作只种一端。只种一端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7:只种一端时,间隔数=棵数。
师:是的。只种一端时,1个间隔对应着1棵树,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上叫作一一对应。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问题资源,以“可能”引发思维,以“可能”提升思维。以核心模型“只种一端”为抓手,凸显间隔数与棵数的一一对应,为进一步沟通各模型间内在的变化与联系做好孕伏。】
3. 类比迁移,探究“多元植树”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只种一端”的植树情况,还可以怎样植树?
生8:我是种5棵的,用线段图表示,就是在前面起点处再种上1棵。
师:这位同学把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都标出来了,真棒!两端都要种,应该怎样列算式?
生8:20÷5 1=5(棵)。
师:20除以5的商再加1,这里的商是指什么?
生8:商4表示有4个间隔,每个间隔对应一棵树。
师:是啊!每个间隔都与1棵树对应,4个间隔就对应4棵树,为什么要加1呢?
生8:因为现在是两端都要种,我们要加上起点或终点处的那1棵,所以一共种5棵。
师:两端都种时,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生9:两端都种,间隔数 1=棵数。
生10:如果两端都有障碍物,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两端不种”?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11:两端不种,就是不但起点的1棵不种,终点的1棵也不种。因此,间隔数-1=棵数,列式是20÷5-1=3(棵)。
师:看来大家思维大爆发。在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上,每隔5米种1棵树,我们研究出了几种方案?它们又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把三种情况整合在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学生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思路,使得数学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整体建构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4.深入探究,在变中找关联
师:对于“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12:我有个疑问,题目中并没有说明这条路是一条笔直的线段,难道这条路不可以是一个封闭图形吗?比如说,围成一个圈。 师:你的思考太有价值了!现实中,这条路完全有可能是一个封闭图形!比如,圆形草坪的外面有一条小路,周长是20米,这时该怎么植树呢?
生13:20÷5=4(棵),我是通过画图得到的。
师:在圆形草坪周围植树,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
生14:间隔数=棵数。只要把圆形草坪外的小路展开,得到一条线段,就很清楚了。
师:可以看到,起点和终点正好重合了,也就是“只种一端”。
(课件演示;师生张开双臂模拟)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圆形草坪周围植树,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那么,其他封闭图形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比如,正方形、椭圆形、五边形……
生15:所有的封闭图形都可以像圆一样,只要断开后拉直,就得到一条线段。而这个断开的点既是线段的起点,也是线段的终点。
生16:在封闭图形中植树,与在一条线段上只种一端的植树相同,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
师:对!“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就相当于“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只种一端”。在这里,什么相当于路长?
生17:周长相当于路长。
强化板书:
(1)只種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