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型教学是对大学教学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它能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培养知识融通、学科综合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型学习者。本文认为应该从改变课堂知识传授方式、发挥实验教学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加科研学分四个方面,利用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创新能力;科研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57-02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研究型教学。1999年我国国务院批准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从而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深层次改革,必须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2005年,我国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2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再一次提出各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引导大学生了解本学科并存的多种学术观点,督促学生开展科研讨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教学改革朝着研究型教学方向进行是对社会需求创新型人才的响应,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举措[1]。以往,许多人认为科研只是教师提高自我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在美国给本科生上课的多是具有学术成就的优秀教师[2]。而在中国,“科研与教学”一般很少谈到学生的参与。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从以知识为主的学习向以方法为主的学习转变;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3]。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利用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研究型教学需要改变课堂知识传授方式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学生的最基本途径和核心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领悟和掌握知识。在研究型教学中,同样需要课堂教学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从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思考型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授课不能采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思考问题。因为问题是进行思维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分解成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来解决问题,更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继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4]。让学生能够知道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研究型教学需要发挥实验教学作用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但是,目前的实验教学,基本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5],学生只是按照实习参考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更无法真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是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它能综合表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正体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实验教学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大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发现为什么科学领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实验教学,亲力亲为的进行研究工作,在遇到失败的时候,也是需要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作风、探求真理的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2,6]。
三、研究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与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科学研究更是需要合作精神。大学生在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学习如何相互协调,做好团体工作,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种精神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将是十分宝贵的[7]。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样需要靠教育来培养,需要在充满合作的氛围中来养成[4]。在科研活动和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和老师、同学在一起,针对某一科研问题寻找答案,这时他们能都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完成实验,才能做好科研,才能取得成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让他们自发感觉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研究型教学需要增加科研学分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要求在四年的学习中修满一定的学分。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压缩了本科四年的教学学分,例如,北京大学从170~180学分减至150学分。但是本科教学学分的压缩是很艰难的,因为本科生需要进行的通识教育的确需要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又例如,我们珠宝学院宝石系本科生的总学分压缩后还有170~180学分。如此高的学分负担,加之科研活动不与学分挂钩,这直接影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使学生难有精力投身科学研究,也就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工作[2]。增加科研学分是从教学根本上确立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有时间放下书本走进实验室,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增加科研学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必要之举。科研学分应该不仅包括完成科研活动获得的学分,还应该包括选修科研方法类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学校应该探索如何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学分评定标准与激励机制,从而为研究型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途径。
从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源于教学的需要,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在大学教育中保持不可动摇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的需要,研究型教学是对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工作的强化,是实现高标准大学教学质量的途径。这种教学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不等同于纯粹的科学研究或学术探讨,它是有机地将研究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让教学与研究之间建立起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从而深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工作,让大学教育能够培养出知识融通、学科综合、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者[1]。
参考文献:
[1]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B):43-47.
[2]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育,2011,(10):90-95.
[3]何春歧,刘阳.大学生学习改革问题初探[J].理论观察,2005,(47):152-156.
[4]李德平,徐跃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124-125.
[5]闫淑红,燕鸣.对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学之友,2007,(11B):108-109.
[6]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改纵横,2007,(4):75-78.
[7]李洋.在高等教育中发展以科研为导向的教与学[J].外语教学,2004,25(2):61-66.
作者简介:陈涛,副教授,理学博士,从事地质学教育工作。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创新能力;科研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57-02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研究型教学。1999年我国国务院批准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从而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深层次改革,必须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2005年,我国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2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再一次提出各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引导大学生了解本学科并存的多种学术观点,督促学生开展科研讨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教学改革朝着研究型教学方向进行是对社会需求创新型人才的响应,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举措[1]。以往,许多人认为科研只是教师提高自我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在美国给本科生上课的多是具有学术成就的优秀教师[2]。而在中国,“科研与教学”一般很少谈到学生的参与。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从以知识为主的学习向以方法为主的学习转变;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3]。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利用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研究型教学需要改变课堂知识传授方式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学生的最基本途径和核心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领悟和掌握知识。在研究型教学中,同样需要课堂教学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从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思考型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授课不能采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思考问题。因为问题是进行思维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分解成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来解决问题,更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继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4]。让学生能够知道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研究型教学需要发挥实验教学作用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但是,目前的实验教学,基本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5],学生只是按照实习参考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更无法真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是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它能综合表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正体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实验教学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大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发现为什么科学领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实验教学,亲力亲为的进行研究工作,在遇到失败的时候,也是需要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作风、探求真理的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2,6]。
三、研究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与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科学研究更是需要合作精神。大学生在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学习如何相互协调,做好团体工作,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种精神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将是十分宝贵的[7]。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样需要靠教育来培养,需要在充满合作的氛围中来养成[4]。在科研活动和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和老师、同学在一起,针对某一科研问题寻找答案,这时他们能都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完成实验,才能做好科研,才能取得成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让他们自发感觉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研究型教学需要增加科研学分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要求在四年的学习中修满一定的学分。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压缩了本科四年的教学学分,例如,北京大学从170~180学分减至150学分。但是本科教学学分的压缩是很艰难的,因为本科生需要进行的通识教育的确需要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又例如,我们珠宝学院宝石系本科生的总学分压缩后还有170~180学分。如此高的学分负担,加之科研活动不与学分挂钩,这直接影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使学生难有精力投身科学研究,也就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工作[2]。增加科研学分是从教学根本上确立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有时间放下书本走进实验室,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增加科研学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必要之举。科研学分应该不仅包括完成科研活动获得的学分,还应该包括选修科研方法类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学校应该探索如何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学分评定标准与激励机制,从而为研究型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途径。
从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源于教学的需要,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在大学教育中保持不可动摇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的需要,研究型教学是对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工作的强化,是实现高标准大学教学质量的途径。这种教学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不等同于纯粹的科学研究或学术探讨,它是有机地将研究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让教学与研究之间建立起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从而深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工作,让大学教育能够培养出知识融通、学科综合、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者[1]。
参考文献:
[1]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B):43-47.
[2]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育,2011,(10):90-95.
[3]何春歧,刘阳.大学生学习改革问题初探[J].理论观察,2005,(47):152-156.
[4]李德平,徐跃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124-125.
[5]闫淑红,燕鸣.对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学之友,2007,(11B):108-109.
[6]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改纵横,2007,(4):75-78.
[7]李洋.在高等教育中发展以科研为导向的教与学[J].外语教学,2004,25(2):61-66.
作者简介:陈涛,副教授,理学博士,从事地质学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