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院校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技术是基础,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在五年制大专生的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营造人文氛围等等途径,发挥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养 教学手段 创新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这庞大的人群将步入社会进行优胜劣汰的就业竞争,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在这并没有硝烟却又异常残酷的战场上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无疑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一文中,强调指出“人文科学乃是先哲们说过、思考过,并形成的一切最有个性最有价值的记录,建议:应重新修订课程。学生无论主修什么都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言文学的修养。”可见,无论是在何种程度的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都是很重要的。笔者担任过三年制大专《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五年制大专《语文》等课程的教学,其中五年制大专生的语文教学要颇费心力,而收获却又颇丰。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浅析一下对于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塑造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
首先,虽然高职教育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探讨与革新,但在职业教育中,人们往往还是会忽视了人文素养这一观念的渗透,在高职院校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其次,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进入五年制大专学习的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心理上并未成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自制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他们走出校门后,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缺乏等等,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可见,我们不只是培养一个有用的“工具”,而应该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灵性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学科,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赋予我们丰富的取之不尽的人文资源,我们无疑应担当起这一重任,发挥人文教育的特殊功能。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人文素养教育这一功能呢?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广开渠道,让学生多方位地得到人文素养的感悟与体验。
1 不断自我反思,提高专业素养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影响之大,因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先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品质。
1.1 加强知识的进修,提高对人文文化的感受力 广博的知识是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坚实基础。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因此,教师绝不能仅仅沉湎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必须拓宽知识面,与时俱进,加深内涵,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1.2 塑造教师的个性,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大大超过他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所产生的影响。正所谓“艺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微妙的作用。只有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深受学生喜爱。曾任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老先生拥有渊博的知识是众所周知的,但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身为副校长的他为新生看守行李的小故事,季老正是用他那高贵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学子,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者。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2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这样一句话:“差的老师用一个方法教四、五十个学生,好的老师用四、五十个方法教一个学生。”虽说这不是评点老师好坏的准则,但也不难从中看出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些许弊病。教师在教学中无疑也是有了改进的,但要真正渗透人文教育还是需要些时日。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教学,丰富课堂。
2.1 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观念中,教师是严厉的,是不苟言笑,是权威的,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话,不能产生疑义。但这样,学生的个性往往遭到了扼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胆子小的学生甚至可以坐着发言,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说,形式并不重要。对于学生不同的回答,都应予以保留,适度点评,以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真诚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师生关系的融洽,为课堂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2.2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参与 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挖掘、分析,学生只能被动的听和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应打破常规,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对人文素养的感悟。例如,在讲授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时,笔者并未直接讲解分析,而是先讲了有关陶先生的一个小故事,从故事中,学生感受到了陶先生的高尚人格,从而产生了对陶先生更近一步了解的兴趣,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都很有干劲;再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课文语句优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幸福的深刻感悟:幸福其实时刻在身边。但阅历不深的学生并不能马上就能进入到作者那种深刻的境界,于是,笔者先结合时下讨论的热门话题:幸福是什么?播放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口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幸福之事,不少学生在叙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时,留下了眼泪。抚平学生情绪后,趁热打铁进行课文的讲授,效果良好。幻灯机、投影仪等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大大强化了情景教学效果。教学手法的灵活多变,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达到了传授知识与人文教育的融洽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营造人文的氛围
在平时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营造人文的氛围,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受到洗礼。
3.1 优秀文学作品的推荐 古人曾说:“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这句话怕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名言。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野草〉题辞》,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药》、《祝福》等小说;学习了莫泊桑的《项链》,推荐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学习了《关雎》、《蒹葭》,推荐阅读《诗经》。还有课外经典书目的推荐:曹禺的《雷雨》、钱钟书的《围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等,它们如同汩汩溪水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无限的润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或每月要求学生读一篇好作品,写写读后感,并不做字数和质量的要求,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教师适当做指导。
3.2 积极组织实践活动 课前,不定期的举行三分钟演讲、五分钟朗诵、“我给大家来推荐”等小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深入渗透。教育学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充实自己的人生。再者,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人得以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美德,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笑傲江湖”到最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提醒幸福》、《世间最美的坟墓》等课文都是在授课同时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
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我们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爱恩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杨叔子先生提倡,只有既懂得人文又有人文才能和人文精神,既懂得科技又有科技能力和科学精神,两者交融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家,才可能成为真正创业的新人。可见,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备优秀的知识技能,还具备健全的精神修养,无疑是我们高职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圣勤.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上海机电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2]俞仲文.阅读人文[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8.
[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
[4]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5]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关键词:人文素养 教学手段 创新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这庞大的人群将步入社会进行优胜劣汰的就业竞争,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在这并没有硝烟却又异常残酷的战场上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无疑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一文中,强调指出“人文科学乃是先哲们说过、思考过,并形成的一切最有个性最有价值的记录,建议:应重新修订课程。学生无论主修什么都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言文学的修养。”可见,无论是在何种程度的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都是很重要的。笔者担任过三年制大专《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五年制大专《语文》等课程的教学,其中五年制大专生的语文教学要颇费心力,而收获却又颇丰。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浅析一下对于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塑造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
首先,虽然高职教育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探讨与革新,但在职业教育中,人们往往还是会忽视了人文素养这一观念的渗透,在高职院校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其次,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进入五年制大专学习的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心理上并未成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自制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他们走出校门后,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缺乏等等,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可见,我们不只是培养一个有用的“工具”,而应该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灵性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学科,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赋予我们丰富的取之不尽的人文资源,我们无疑应担当起这一重任,发挥人文教育的特殊功能。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人文素养教育这一功能呢?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广开渠道,让学生多方位地得到人文素养的感悟与体验。
1 不断自我反思,提高专业素养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影响之大,因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先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品质。
1.1 加强知识的进修,提高对人文文化的感受力 广博的知识是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坚实基础。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因此,教师绝不能仅仅沉湎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必须拓宽知识面,与时俱进,加深内涵,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1.2 塑造教师的个性,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大大超过他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所产生的影响。正所谓“艺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微妙的作用。只有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深受学生喜爱。曾任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老先生拥有渊博的知识是众所周知的,但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身为副校长的他为新生看守行李的小故事,季老正是用他那高贵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学子,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者。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2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这样一句话:“差的老师用一个方法教四、五十个学生,好的老师用四、五十个方法教一个学生。”虽说这不是评点老师好坏的准则,但也不难从中看出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些许弊病。教师在教学中无疑也是有了改进的,但要真正渗透人文教育还是需要些时日。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教学,丰富课堂。
2.1 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观念中,教师是严厉的,是不苟言笑,是权威的,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话,不能产生疑义。但这样,学生的个性往往遭到了扼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胆子小的学生甚至可以坐着发言,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说,形式并不重要。对于学生不同的回答,都应予以保留,适度点评,以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真诚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师生关系的融洽,为课堂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2.2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参与 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挖掘、分析,学生只能被动的听和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应打破常规,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对人文素养的感悟。例如,在讲授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时,笔者并未直接讲解分析,而是先讲了有关陶先生的一个小故事,从故事中,学生感受到了陶先生的高尚人格,从而产生了对陶先生更近一步了解的兴趣,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都很有干劲;再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课文语句优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幸福的深刻感悟:幸福其实时刻在身边。但阅历不深的学生并不能马上就能进入到作者那种深刻的境界,于是,笔者先结合时下讨论的热门话题:幸福是什么?播放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口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幸福之事,不少学生在叙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时,留下了眼泪。抚平学生情绪后,趁热打铁进行课文的讲授,效果良好。幻灯机、投影仪等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大大强化了情景教学效果。教学手法的灵活多变,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达到了传授知识与人文教育的融洽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营造人文的氛围
在平时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营造人文的氛围,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受到洗礼。
3.1 优秀文学作品的推荐 古人曾说:“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这句话怕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名言。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野草〉题辞》,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药》、《祝福》等小说;学习了莫泊桑的《项链》,推荐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学习了《关雎》、《蒹葭》,推荐阅读《诗经》。还有课外经典书目的推荐:曹禺的《雷雨》、钱钟书的《围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等,它们如同汩汩溪水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无限的润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或每月要求学生读一篇好作品,写写读后感,并不做字数和质量的要求,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教师适当做指导。
3.2 积极组织实践活动 课前,不定期的举行三分钟演讲、五分钟朗诵、“我给大家来推荐”等小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深入渗透。教育学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充实自己的人生。再者,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人得以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美德,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笑傲江湖”到最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提醒幸福》、《世间最美的坟墓》等课文都是在授课同时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
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我们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爱恩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杨叔子先生提倡,只有既懂得人文又有人文才能和人文精神,既懂得科技又有科技能力和科学精神,两者交融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家,才可能成为真正创业的新人。可见,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备优秀的知识技能,还具备健全的精神修养,无疑是我们高职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圣勤.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上海机电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2]俞仲文.阅读人文[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8.
[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
[4]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5]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