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学案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一些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时,把教材内容简单地习题化,失去了“导学”的作用,又不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时,应当在“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链接”、“我的收获”、“我的疑问”上下工夫。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导学案 偏差 纠偏方法
高效课堂要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和教师必须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新课改下,许多教师运用了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
一、在使用导学案时的偏差
1.没有学习目标,缺乏新旧知识的衔接、方法指导,导学案变成了练习案。
2.虽然有学习目标,但仅仅是照搬了大纲、考纲上的“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十分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不强的行为规范。例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对于第一次接触“氧化还原”的学生来说,在按这个要求进行预习时,根本无法弄明白“理解”是什么意思。
3.教师不注重学生的预习,对导学案没有及时认真批阅,没有很好地了解学情,有时只是核对一下答案,不能有效利用导学案。
二、纠偏方法
导学案是什么?老师们认为导学案像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等,其实导学案更像剧本。如果把教材当成“原著”,导学案就是话剧的“剧本”。教师是“编剧”,也是“导演”,学生是“名角”。“编剧”在创作“剧本”前,首先要搞明白“制片”的目的,即为何演(课标、考纲),这就是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其次,明确谁来演,演给谁看(掌握学情)。再次,根据目标和学情,从原著(教材)中选择恰当又关键的“价值点”(重难点),要把这些“点”的内涵外延搞清楚,使之问题化,再把问题转化为“生活情境”,并把认知冲突融入设计中。有了冲突,“演员”就能演出好戏,“观众”才有看的兴趣。
对于目标,建议用学生可观察、可测量的、可操作的行为动词描述,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描述教学行为和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检测目标的实现程度,对学习行为的要求应该具有明确具体、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建议用“说出、写出、找出、列出、认出、推导(推出)、计算、辨别、比较、指明、解决、背诵、默写,从哪些方面(方法、实例、观点、步骤)能……”表示。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从性质上看,导学案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照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根本无法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导学案的意义在于如何“导”,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在导学案中明确指出:“要学会什么?怎么学?要注意什么?”
在编制导学案时,应有必要的“学法指导”。例如:在学习实验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时,就必须加上“方法指导”一栏:
判断元素的是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方法:
金属元素:①通常用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②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一般来说……
非金属元素:①比较元素单质与氢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②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备,在“知识链接”时应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扫除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的绊脚石,学生就不会束手无策,“导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导学案中还要预留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在课后记录好“我的收获”、“我的疑问”,既方便学生以后复习,又能帮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情。
导学案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预习极为重要。一些学生认为,预习不是正式学习,只是为正式学习做准备,因而不重视预习。其实,预习就是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会预习、不重视预习的学生,学习效果必然不好。
通过预习,学生能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哪些已经弄懂,哪些还不懂。特别是不懂的,要知道在“什么地方”不懂,这样才算是完成了预习。
认真批阅导学案,能督促学生预习,并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错误和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错误和问题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落实好对导学案的预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导学案 偏差 纠偏方法
高效课堂要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和教师必须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新课改下,许多教师运用了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
一、在使用导学案时的偏差
1.没有学习目标,缺乏新旧知识的衔接、方法指导,导学案变成了练习案。
2.虽然有学习目标,但仅仅是照搬了大纲、考纲上的“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十分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不强的行为规范。例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对于第一次接触“氧化还原”的学生来说,在按这个要求进行预习时,根本无法弄明白“理解”是什么意思。
3.教师不注重学生的预习,对导学案没有及时认真批阅,没有很好地了解学情,有时只是核对一下答案,不能有效利用导学案。
二、纠偏方法
导学案是什么?老师们认为导学案像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等,其实导学案更像剧本。如果把教材当成“原著”,导学案就是话剧的“剧本”。教师是“编剧”,也是“导演”,学生是“名角”。“编剧”在创作“剧本”前,首先要搞明白“制片”的目的,即为何演(课标、考纲),这就是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其次,明确谁来演,演给谁看(掌握学情)。再次,根据目标和学情,从原著(教材)中选择恰当又关键的“价值点”(重难点),要把这些“点”的内涵外延搞清楚,使之问题化,再把问题转化为“生活情境”,并把认知冲突融入设计中。有了冲突,“演员”就能演出好戏,“观众”才有看的兴趣。
对于目标,建议用学生可观察、可测量的、可操作的行为动词描述,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描述教学行为和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检测目标的实现程度,对学习行为的要求应该具有明确具体、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建议用“说出、写出、找出、列出、认出、推导(推出)、计算、辨别、比较、指明、解决、背诵、默写,从哪些方面(方法、实例、观点、步骤)能……”表示。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从性质上看,导学案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照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根本无法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导学案的意义在于如何“导”,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在导学案中明确指出:“要学会什么?怎么学?要注意什么?”
在编制导学案时,应有必要的“学法指导”。例如:在学习实验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时,就必须加上“方法指导”一栏:
判断元素的是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方法:
金属元素:①通常用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②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一般来说……
非金属元素:①比较元素单质与氢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②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备,在“知识链接”时应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扫除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的绊脚石,学生就不会束手无策,“导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导学案中还要预留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在课后记录好“我的收获”、“我的疑问”,既方便学生以后复习,又能帮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情。
导学案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预习极为重要。一些学生认为,预习不是正式学习,只是为正式学习做准备,因而不重视预习。其实,预习就是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会预习、不重视预习的学生,学习效果必然不好。
通过预习,学生能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哪些已经弄懂,哪些还不懂。特别是不懂的,要知道在“什么地方”不懂,这样才算是完成了预习。
认真批阅导学案,能督促学生预习,并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错误和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错误和问题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落实好对导学案的预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