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但遗憾的是,标准颁布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仍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高中生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低下仍然令人怵目惊心,作为一名奋战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拟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体会,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与新课标要求的差距及对策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和具体方针
按新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原则是: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语文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体系,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地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具体方针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 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标准的差距
1.重视篇目选文和语法的教学而相对轻视写作教学。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高中语文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其主次顺序为:“听”次于“说”,“说”次于“读”,“读”次于“写”,因而“写”是最难培养而应用价值较高的核心能力。目前高中语文教育领域尚缺少系统有序的、专门用于写作教学的课本,一些课本虽然提供了写作教学的提示,但内容单薄,难以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从教学时间的消耗看,用于选文教学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可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存在主次颠倒、“喧宾夺主”的尴尬。目前高中生每学期写作训练量约在一万字左右,每天的写作训练量不到八十字,这样的写作量与写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高中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形成需求的差异与实践的错位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弊病,试想,即使一个高学生能对语文教材倒背如流、对语法的分析毫厘不差,但在上下五千年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大海里这些是多么的渺小,对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又能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呢?
2.对教学理论的肢解导致教学践行的错位。长期以来,“教师为主、课本为主、课堂为主”的教学思想一直统治、指导着高中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为主”的本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序而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置能动有形的学生于不顾,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被支配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被操纵的工具或被灌注的器皿。这种现象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较为普遍,虽屡遭挞伐,但阴魂不散,严重窒息着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课本为主”的提法并非完全排斥其它有益读物的补充,但在教学实践中,诸多有益读物已成为学生的禁书,“唯课本是读”已成为一些家长和教师训诫学生的信条,导致学生成为“死读课本”和“读死课本”的书呆子。“课堂为主”并不排斥其它场所的有效补充和整合。但只重视课堂,把学生一连十几个小时关在教室里,忽视学生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一手硬,课外教学一手软。
3.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应试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素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 唯本至上;编题,做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 心理脆弱,最终,连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三、对策探讨:
1.实践探究:
要适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探索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陈规,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创新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走出封闭的传统课堂,倡导开门阅读。
笔者与本地图书馆联系,又做通了学生及家长的工作,为班上每位学生办了一张阅读证,学生凭证每周可以在图书馆借中文书籍两次,每次最多可以借五本。我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的自由阅读。每周五的下午,我便与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阅读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中文书籍。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古今优秀的中文书籍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聆听学生的热烈讨论,批阅他们的读后感。这一举措,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百花齐放、博采众家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无论文言与白话,都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无论小说与诗歌,都是时代交响的强音;无论新闻与旧事,都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使他们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 在书籍的海洋里,学生们从繁华的都市走进“生命的禁区”,从老外欣赏京剧的茶馆走进沙漠地质队员的帐篷,从文革中悲欢离合的家庭走进美国的唐人街。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皆有味;感悟千端,悲欢哀乐总关情。学生们在感悟生活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未来多彩的梦。开门阅读课开拓了学生的心胸和视野,陶冶了高尚的情操,使我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文化等诸多素质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2)以活泼的文化讲座突破狭窄的应试课程。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我尝试着为他们开设周末讲座,请一些本地有影响的文化人讲解文化知识,解读当前的文化热点现象,在熏陶渐染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近一年来,先后请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主持了“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民族文学”、“古典美学”、“明清小说”等9个种类26次讲座。 通过参加讲座,一些学生养成了经常动笔表达思想观点、记录心海泛舟的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开始了业余的文学创作,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文化品味大为提高,已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欢快景象。
(3)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难题。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使课堂教学形成“师讲我听,师写我抄”的可悲局面。我认为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并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热情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勇气。我在动员中充分阐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学生们听罢,思想有了很大的触动,课堂上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 同时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排出上一周语文课堂举手次数的排名榜,鼓励先进、督促落后,从“举手发言”这一看起来小、做起来难的环节出发,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训练场。
2.对策提炼:
通过上述教学尝试,笔者提炼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教学对策:
(1)要强调教学并重。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以激励、点拨、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既要重视教师教的方法,也要重视学生学的方法。
(2)要注重学生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定。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3)要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适应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教师利用一定的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来陶冶性情。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4)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适应当前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因此,要适应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必须由多因素构成,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按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效应。
(5)要追求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高中语文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师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谐则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民主性,即师生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和促进。民主精神的发扬,能促进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追求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和谐性,将是今后高中语文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对策。
(范春兰,浙江省庆元中学语文组)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和具体方针
按新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原则是: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语文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体系,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地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具体方针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 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标准的差距
1.重视篇目选文和语法的教学而相对轻视写作教学。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高中语文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其主次顺序为:“听”次于“说”,“说”次于“读”,“读”次于“写”,因而“写”是最难培养而应用价值较高的核心能力。目前高中语文教育领域尚缺少系统有序的、专门用于写作教学的课本,一些课本虽然提供了写作教学的提示,但内容单薄,难以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从教学时间的消耗看,用于选文教学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可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存在主次颠倒、“喧宾夺主”的尴尬。目前高中生每学期写作训练量约在一万字左右,每天的写作训练量不到八十字,这样的写作量与写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高中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形成需求的差异与实践的错位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弊病,试想,即使一个高学生能对语文教材倒背如流、对语法的分析毫厘不差,但在上下五千年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大海里这些是多么的渺小,对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又能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呢?
2.对教学理论的肢解导致教学践行的错位。长期以来,“教师为主、课本为主、课堂为主”的教学思想一直统治、指导着高中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为主”的本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序而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置能动有形的学生于不顾,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被支配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被操纵的工具或被灌注的器皿。这种现象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较为普遍,虽屡遭挞伐,但阴魂不散,严重窒息着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课本为主”的提法并非完全排斥其它有益读物的补充,但在教学实践中,诸多有益读物已成为学生的禁书,“唯课本是读”已成为一些家长和教师训诫学生的信条,导致学生成为“死读课本”和“读死课本”的书呆子。“课堂为主”并不排斥其它场所的有效补充和整合。但只重视课堂,把学生一连十几个小时关在教室里,忽视学生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一手硬,课外教学一手软。
3.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应试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素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 唯本至上;编题,做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 心理脆弱,最终,连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三、对策探讨:
1.实践探究:
要适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探索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陈规,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创新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走出封闭的传统课堂,倡导开门阅读。
笔者与本地图书馆联系,又做通了学生及家长的工作,为班上每位学生办了一张阅读证,学生凭证每周可以在图书馆借中文书籍两次,每次最多可以借五本。我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的自由阅读。每周五的下午,我便与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阅读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中文书籍。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古今优秀的中文书籍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聆听学生的热烈讨论,批阅他们的读后感。这一举措,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百花齐放、博采众家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无论文言与白话,都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无论小说与诗歌,都是时代交响的强音;无论新闻与旧事,都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使他们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 在书籍的海洋里,学生们从繁华的都市走进“生命的禁区”,从老外欣赏京剧的茶馆走进沙漠地质队员的帐篷,从文革中悲欢离合的家庭走进美国的唐人街。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皆有味;感悟千端,悲欢哀乐总关情。学生们在感悟生活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未来多彩的梦。开门阅读课开拓了学生的心胸和视野,陶冶了高尚的情操,使我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文化等诸多素质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2)以活泼的文化讲座突破狭窄的应试课程。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我尝试着为他们开设周末讲座,请一些本地有影响的文化人讲解文化知识,解读当前的文化热点现象,在熏陶渐染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近一年来,先后请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主持了“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民族文学”、“古典美学”、“明清小说”等9个种类26次讲座。 通过参加讲座,一些学生养成了经常动笔表达思想观点、记录心海泛舟的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开始了业余的文学创作,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文化品味大为提高,已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欢快景象。
(3)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难题。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使课堂教学形成“师讲我听,师写我抄”的可悲局面。我认为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并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热情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勇气。我在动员中充分阐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学生们听罢,思想有了很大的触动,课堂上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 同时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排出上一周语文课堂举手次数的排名榜,鼓励先进、督促落后,从“举手发言”这一看起来小、做起来难的环节出发,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训练场。
2.对策提炼:
通过上述教学尝试,笔者提炼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教学对策:
(1)要强调教学并重。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以激励、点拨、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既要重视教师教的方法,也要重视学生学的方法。
(2)要注重学生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定。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3)要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适应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教师利用一定的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来陶冶性情。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4)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适应当前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因此,要适应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必须由多因素构成,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按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效应。
(5)要追求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高中语文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师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谐则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民主性,即师生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和促进。民主精神的发扬,能促进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追求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和谐性,将是今后高中语文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对策。
(范春兰,浙江省庆元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