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教好语文学科实在必要。由于民族地区习惯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造成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较差。因此,语文教学在民族地区是一项难点,犹如攀登,使众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倍感艰辛。为改变现状,多年来,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了几点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兴趣,加强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包括师生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以语言交流为主,但是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以健康、阳光的面貌面对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索,对原有知识结构的补充,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帮助学生端正用汉语进行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
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中语言行为管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熟练运用汉语口语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用汉语进行倾听、表达和应对,高效地运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在学习使用汉语过程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面对社会迅速发展的现实。汉语口语交际已成为人才必备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兴旺发达的需要,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一定的言语产生于双向互动的言语情境中,口语交际更注重人际交流,借以培养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在语文课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管理等特定时段中,要求学生只能用汉语进行交流、读课文、回答问题、讲故事等,引导学生习惯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甚至用汉语进行知识记忆和思考,在掌握母语的同时,提高学生掌握和利用汉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语文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突出在语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语文教师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授课时,要着重加强口语交际课教学,因为口语交际课不同于识字教学课,不同于阅读教学课,而是言语教学课。它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和原则,侧重于交际效果的现实性、实践性,需要教师反复教、学生反复练,共同反复实践。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正确把握汉语文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设计好如何教、教什么。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与学生互动时,教师在一旁当旁观者、管理者和引导者,时时对他们在交际过程中涉及的交际内容、出现的困难和情况,都要做全程把握。
教师与学生互动时,要及时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时自信差,说话声音轻,怕说错话,怕教师批评,怕别人笑。一些学生虽能积极举手,想说又说不清。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采取正面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評,努力消除他们胆怯的心理,鼓励其大胆说话,提高互动效果。同时,教师要准备好大量的交际素材,丰富课堂上交际的内容,利用图片、音乐、道具、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冲击学生的大脑,增加他们的表象知识,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课的效率。
四、加强阅读与积累
首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情况,课堂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演和练的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如果导和演是都是教师在做,结果当然是事倍功半了。是否发挥好演员这个角色扮演,就要取决于教师“导”的作用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好语文课这个预期的目的。
其次,现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学习仅限在课文当中,只要求学生记几个简单的生字、词语,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包揽了教学的全过程,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弱。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知识才厚实、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加大阅读量,多积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找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要求学生多读,即使读错了,也要表扬他们的大胆,从而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好语文这门课的确需要语文教师付出心血。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增强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以教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更新观念。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兴趣,加强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包括师生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以语言交流为主,但是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以健康、阳光的面貌面对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索,对原有知识结构的补充,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帮助学生端正用汉语进行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
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中语言行为管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熟练运用汉语口语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用汉语进行倾听、表达和应对,高效地运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在学习使用汉语过程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面对社会迅速发展的现实。汉语口语交际已成为人才必备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兴旺发达的需要,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一定的言语产生于双向互动的言语情境中,口语交际更注重人际交流,借以培养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在语文课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管理等特定时段中,要求学生只能用汉语进行交流、读课文、回答问题、讲故事等,引导学生习惯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甚至用汉语进行知识记忆和思考,在掌握母语的同时,提高学生掌握和利用汉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语文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突出在语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语文教师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授课时,要着重加强口语交际课教学,因为口语交际课不同于识字教学课,不同于阅读教学课,而是言语教学课。它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和原则,侧重于交际效果的现实性、实践性,需要教师反复教、学生反复练,共同反复实践。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正确把握汉语文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设计好如何教、教什么。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与学生互动时,教师在一旁当旁观者、管理者和引导者,时时对他们在交际过程中涉及的交际内容、出现的困难和情况,都要做全程把握。
教师与学生互动时,要及时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时自信差,说话声音轻,怕说错话,怕教师批评,怕别人笑。一些学生虽能积极举手,想说又说不清。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采取正面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評,努力消除他们胆怯的心理,鼓励其大胆说话,提高互动效果。同时,教师要准备好大量的交际素材,丰富课堂上交际的内容,利用图片、音乐、道具、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冲击学生的大脑,增加他们的表象知识,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课的效率。
四、加强阅读与积累
首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情况,课堂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演和练的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如果导和演是都是教师在做,结果当然是事倍功半了。是否发挥好演员这个角色扮演,就要取决于教师“导”的作用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好语文课这个预期的目的。
其次,现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学习仅限在课文当中,只要求学生记几个简单的生字、词语,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包揽了教学的全过程,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弱。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知识才厚实、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加大阅读量,多积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找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要求学生多读,即使读错了,也要表扬他们的大胆,从而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好语文这门课的确需要语文教师付出心血。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增强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以教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更新观念。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