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el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侧重剖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之分歧,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其他文献
中国的城市化滞后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位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滞后显著加大了农村的人口负担,加剧了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紧张关系,恶化了农村乃至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城市化滞后使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影响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下的比较收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市场的开拓,并迫使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城市数量不足还减少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了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快速推进不仅是平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要
本文运用多元协整理论以及我国的相关数据,对宏观经济研究的前沿之一即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EAPM)进行协整分析和检验。其主要结论为:(1)我国的通胀、劳动生产率成本(工资)、需求和进口等4个变量(构成EAPM的变量)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关系(协整),因此,由EAPM所揭示的通胀(紧缩)的生成过程不宜用于解释我国的通胀(紧缩),即价格标高论在我国不成立;(2)我国的通胀(紧缩)和劳动生产率成本之间不存在协整即长期均衡,而通胀、劳动生产率成本和需求之间也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一结论意味着用通胀刺激需求的政策
“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观,对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它的导引下,研究者的视域、观念和方法都有了某些根本性变化。近年来,有学者对这一文学史观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中,吴炫的观点比较鲜明,也比较个人化。这里发表的四篇文章既涉及对吴炫文章的看法,也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思考,同时又有对新世纪文学史研究的某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