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评教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一项根本制度,旨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提高质量”。学生评教制度的建立使学生拥有了表达教学意愿的常规渠道,扭转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局面,有助于高校树立“服务学生”的办学宗旨,充分体现了高校“以生为本”的理念。同时,高校学生评教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信息,促进教学工作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挖掘问题根源,有的放矢开展评教工作
根据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的现状,分析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如下方面:
1.评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目前,有的高校在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指标体系目的性和针对性差,不能准确反映所需要的信息;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对属于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相同的指标体系,过分强调教师开展教学的整齐划一,无法彰显教师的个人授课风格;有的评教指标对应的等级选项过于简单,如仅为合格或不合格,使得评教结果过于粗泛、信息量小、区分度不大。
2.评教制度忽视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有的高校的学生评教采用学期末进行终结性评教,评教信息仅在下一学期开学初进行反馈。对教师来讲,不能及时获得改进教学的信息;对学生来讲,评教结果只获益于后续年级的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将近一半的学生承认在评教中敷衍了事,能认真对待评教的学生仅占15%。
3.评教结果使用不当
有的高校将评教结果作为奖惩教师的依据,将学生评教的结果直接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工资晋升等挂钩。这种过多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行政层的管理工具,使教师压力过大,导致教师对评教工作出现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发挥,有悖于学生评教的初衷。
4.评教工作的宣传不够到位
有的高校对学生评教工作开展的意义、评教方案以及实施的方式方法(包括指标体系的含义、数据的统计方法、结果如何使用)等没有进行广泛宣传,使得学生评教工作未能得到教师与学生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其消极影响引发了不少争议与担忧,人为地制造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5.教师的申诉渠道不畅
有的高校对教师发现评教信息有误(如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参评学生数等客观数据)或对评教结果有异议的现象,缺少通畅的复查、申诉渠道,使得结果有失客观。
6.评教系统不能很好地满足评教工作的需要
有的高校采用纸上评教,导致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对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网上评教,有的高校在系统功能上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满足评教工作的实际需求。
明确改进措施,促进学生评教制度不断改革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
对学生评教工作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确保评教方法科学、合理,评教过程严谨、认真。“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这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理念,高校学生评教绝不是为了证明某名教师教学的优劣,而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评促教。
2.充分调研,完善制度
学生评教制度必然向现代教育评价理念转型,从重笼统的结果公布转向重细节的过程反馈,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促进性评价。实践证明,只有在广泛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构建指标体系、加强评教过程化管理、有效处理数据与合理使用评教结果等方面对评教方案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确保学生评教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才能使得师生对评教工作真正信服和认真践行。
一是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具体的调研方式可以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取各类相关信息,借助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来开展方案的制定工作。
二是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在制定评教指标体系时,按照学科特点可分为理论课、实践课、体育课等相应类别,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将学生熟悉的、能掌握的因素作为评价内容,要切实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世界观出发,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对教师开展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学生评教指标中设置了 “教师有效或积极进行课堂管理”选项,经统计分析表明,教师课堂管理效果同学生评教结果高度正相关,说明学生对有效进行课堂管理的教师评价是高的,从而引导教师对课堂秩序进行积极管理;在指标体系中设置“课程难度”参考选项,经数据统计分析,课程难度与学生评教结果的相关度很低,说明教师降低课程讲授难度并不会获得学生评教高分。
三是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采用动态评教,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加强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允许学生在课程的整个讲授期间随时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适时获得评价信息,在课程结束前学生提交最终评价。这种动态评价便于学生随时发表对教师授课的意见,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与改进,并使参评学生直接受益,从而不断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四是注意剔除异常数据。对异常数据的有效剔除,可以使评教结果更合理。许多教师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教师评价低”的观点,建议剔除该部分学生的评教数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就此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成绩低于49分(含)以下学生的评教结果与所设想的恰恰相反,评教结果总体偏高,如果从总体评教结果中剔除该部分数据,结果仍不尽合理。通过大量实践证明,根据教育统计学的粗差剔除法,采取剔除前后5%学生评教结果的方法是可取的,其结果更趋于正态分布,更具有科学合理性。
五是合理使用评教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应与领导、专家、同行等其他评教主体的评价一同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水平评价的参考依据,对教师作出综合性、发展性评价。重视表彰学生评教结果一贯突出的教师,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继续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对于评教结果堪忧的教师,学校要帮助他们查找原因,加强整改,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是建立申诉机制。建立通畅的复查、申诉渠道,如教师发现评教结果中的有关信息与实际不符,可以通过规定程序进行申述,申请复查,以期增强评教结果的客观性。
3.加强宣传,重视公众议程
学生评教工作的宣传要充分借助各方力量,如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学生评教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学院、教研室(系)可以对本单位师生进行动员,帮助师生了解评价指标的内涵,进一步明确评教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干部可以通过班会鼓励同学积极支持和参与评教等。
此外,在学生评教制度的改进过程中也要注重广泛征求意见,重视公众议程。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是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进一步改革学生评教工作,成立了专门负责学生评教方案制定的工作小组,其成员来自教学、学工、管理等不同部门的不同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以确保在具体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中,更容易被教师接受和认可。
二是广泛征询意见与建议。通过召开教师、学生、学工干部等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尽可能大范围地收集不同身份、不同视角对评教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是对学生评教工作的宣传。
4.重视方案论证,优化评教手段
拟订好的方案要经过充分的试点、论证,才能确保顺利地推广执行。试点过程中,对试点对象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具体的操作过程以及试点结果分析等方面都要经过有针对性的缜密思考,以确保方案检验的实效性。评教手段与工具的选择与完善,是学生评教工作正确实施的保障。学校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从功能、可操作性、时效性、个性化等方面优化评教手段,从而实现质量监控全程化、教学评价网络化、评教过程无纸化和评教结果可视化,构建实时、快速、有效的学生评教新体系,更好地保障评教工作顺利推进。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学生评教制度的改进是一个理性反思,与时代适应而又不断超越、不断完善的过程。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定位、特色以及教师业务水平和生源等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校情的学生评教制度,从而使学生评教工作能真正地发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
挖掘问题根源,有的放矢开展评教工作
根据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的现状,分析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如下方面:
1.评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目前,有的高校在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指标体系目的性和针对性差,不能准确反映所需要的信息;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对属于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相同的指标体系,过分强调教师开展教学的整齐划一,无法彰显教师的个人授课风格;有的评教指标对应的等级选项过于简单,如仅为合格或不合格,使得评教结果过于粗泛、信息量小、区分度不大。
2.评教制度忽视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有的高校的学生评教采用学期末进行终结性评教,评教信息仅在下一学期开学初进行反馈。对教师来讲,不能及时获得改进教学的信息;对学生来讲,评教结果只获益于后续年级的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将近一半的学生承认在评教中敷衍了事,能认真对待评教的学生仅占15%。
3.评教结果使用不当
有的高校将评教结果作为奖惩教师的依据,将学生评教的结果直接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工资晋升等挂钩。这种过多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行政层的管理工具,使教师压力过大,导致教师对评教工作出现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发挥,有悖于学生评教的初衷。
4.评教工作的宣传不够到位
有的高校对学生评教工作开展的意义、评教方案以及实施的方式方法(包括指标体系的含义、数据的统计方法、结果如何使用)等没有进行广泛宣传,使得学生评教工作未能得到教师与学生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其消极影响引发了不少争议与担忧,人为地制造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5.教师的申诉渠道不畅
有的高校对教师发现评教信息有误(如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参评学生数等客观数据)或对评教结果有异议的现象,缺少通畅的复查、申诉渠道,使得结果有失客观。
6.评教系统不能很好地满足评教工作的需要
有的高校采用纸上评教,导致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对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网上评教,有的高校在系统功能上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满足评教工作的实际需求。
明确改进措施,促进学生评教制度不断改革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
对学生评教工作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确保评教方法科学、合理,评教过程严谨、认真。“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这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理念,高校学生评教绝不是为了证明某名教师教学的优劣,而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评促教。
2.充分调研,完善制度
学生评教制度必然向现代教育评价理念转型,从重笼统的结果公布转向重细节的过程反馈,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促进性评价。实践证明,只有在广泛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构建指标体系、加强评教过程化管理、有效处理数据与合理使用评教结果等方面对评教方案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确保学生评教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才能使得师生对评教工作真正信服和认真践行。
一是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具体的调研方式可以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取各类相关信息,借助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来开展方案的制定工作。
二是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在制定评教指标体系时,按照学科特点可分为理论课、实践课、体育课等相应类别,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将学生熟悉的、能掌握的因素作为评价内容,要切实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世界观出发,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对教师开展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学生评教指标中设置了 “教师有效或积极进行课堂管理”选项,经统计分析表明,教师课堂管理效果同学生评教结果高度正相关,说明学生对有效进行课堂管理的教师评价是高的,从而引导教师对课堂秩序进行积极管理;在指标体系中设置“课程难度”参考选项,经数据统计分析,课程难度与学生评教结果的相关度很低,说明教师降低课程讲授难度并不会获得学生评教高分。
三是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采用动态评教,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加强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允许学生在课程的整个讲授期间随时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适时获得评价信息,在课程结束前学生提交最终评价。这种动态评价便于学生随时发表对教师授课的意见,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与改进,并使参评学生直接受益,从而不断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四是注意剔除异常数据。对异常数据的有效剔除,可以使评教结果更合理。许多教师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教师评价低”的观点,建议剔除该部分学生的评教数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就此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成绩低于49分(含)以下学生的评教结果与所设想的恰恰相反,评教结果总体偏高,如果从总体评教结果中剔除该部分数据,结果仍不尽合理。通过大量实践证明,根据教育统计学的粗差剔除法,采取剔除前后5%学生评教结果的方法是可取的,其结果更趋于正态分布,更具有科学合理性。
五是合理使用评教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应与领导、专家、同行等其他评教主体的评价一同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水平评价的参考依据,对教师作出综合性、发展性评价。重视表彰学生评教结果一贯突出的教师,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继续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对于评教结果堪忧的教师,学校要帮助他们查找原因,加强整改,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是建立申诉机制。建立通畅的复查、申诉渠道,如教师发现评教结果中的有关信息与实际不符,可以通过规定程序进行申述,申请复查,以期增强评教结果的客观性。
3.加强宣传,重视公众议程
学生评教工作的宣传要充分借助各方力量,如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学生评教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学院、教研室(系)可以对本单位师生进行动员,帮助师生了解评价指标的内涵,进一步明确评教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干部可以通过班会鼓励同学积极支持和参与评教等。
此外,在学生评教制度的改进过程中也要注重广泛征求意见,重视公众议程。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是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进一步改革学生评教工作,成立了专门负责学生评教方案制定的工作小组,其成员来自教学、学工、管理等不同部门的不同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以确保在具体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中,更容易被教师接受和认可。
二是广泛征询意见与建议。通过召开教师、学生、学工干部等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尽可能大范围地收集不同身份、不同视角对评教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是对学生评教工作的宣传。
4.重视方案论证,优化评教手段
拟订好的方案要经过充分的试点、论证,才能确保顺利地推广执行。试点过程中,对试点对象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具体的操作过程以及试点结果分析等方面都要经过有针对性的缜密思考,以确保方案检验的实效性。评教手段与工具的选择与完善,是学生评教工作正确实施的保障。学校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从功能、可操作性、时效性、个性化等方面优化评教手段,从而实现质量监控全程化、教学评价网络化、评教过程无纸化和评教结果可视化,构建实时、快速、有效的学生评教新体系,更好地保障评教工作顺利推进。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学生评教制度的改进是一个理性反思,与时代适应而又不断超越、不断完善的过程。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定位、特色以及教师业务水平和生源等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校情的学生评教制度,从而使学生评教工作能真正地发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