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能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较易做出成绩。情绪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观态度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因此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的正常心理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建立和谐课堂,使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兴趣是一种先天性情绪。学生的兴趣能引起并支配着他的感觉和活动,支配着感觉和运动之间的协调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快乐作为一种基本情绪具有生物学的发生基础,让学生感到快乐,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一)创设情境,师生在“教学相长”,共生共荣的环境中,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情境教学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语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其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参与,获得主动的发展。
创设优美有趣的教学情境,缩短教材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我在1000米障碍跑内容时就设制了这样一个情境:每位学生都是野外集训队的一名队员,我们要跨过“ 长江”,绕过“森林”,跳过“拦路石”绕过折返标志再返回,看看我们这些队员是不是能克服困难、胜利返回。同学们兴趣很高,纷纷表示要胜利完成任务。训练结束了我们要举行庆祝活动,运来了“西瓜”需要队员们帮助搬运,比赛哪队运得又快又稳,其实我们进行的是搬运的实心球比赛。庆祝活动开始了,在“篝火晚会”上队员们结交了新的朋友,这个放松游戏就是找朋友。在整节课上学生都保持着相当高的积极性,他们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体验合作、成功、交友的乐趣。
(二)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乐学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征,它贯穿于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可使心理活动更富于组织性、清晰性和深刻性是情绪的“调控剂”。体育教学多是室外进行,干扰因素多,学生的注意易分散。注意主要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特点是主体能够主动控制,它是主体意识倾向的反映。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是客观环境和个体的需要、兴趣。体育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先导,使学生的注意指向于教学的任务,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变换练习的环境和条件,满足学生的兴趣。
(三)自主选择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体会快乐情绪
按照成就动机理论,中等难度的任务对个体具有最大的诱因价值。任务太难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太简单不用努力就可达到,都不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成就动机。因此,在高中体育的教学目标应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系统,使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此目标系统中找到切合自己情况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有机会获得满足,循序渐进,学生便于逐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用全面的、发展变化的评价激励学生,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体育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的评价,注重的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从一切事物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评价和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向上,焕发活力。
二、 预防学生的情绪障碍及时进行调控
情绪是依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来决定其是否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当需
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一)利用情境,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
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体育教育应利用本身的教育特点,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利用挫折情境,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要经常向学生讲明人的一生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随时做好经受挫折的准备,设法提高挫折忍受力,教学中还要有意设置挫折情境,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二)善用激励手段,转变学生的消极认识,培养自信心
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克服体育学习无用的观念,调整好学生体育参与的心态,防止动力不足和厌倦焦虑的出现。对自尊心较为有效的保护方法就是提高自信心,积极的暗示可以产生积极的思维,消除或减轻焦虑。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运用积极的暗示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以智慧的人文关怀消除胆怯、恐惧的消极情绪体验
当学生以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担心自己会出现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等消极情绪就会发生,这时在行为上会出现反应迟钝,动作失调、四肢颤抖、肌肉僵硬、手脚发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
肯定完成不好技术动作。我们要像保护荷叶上的小露珠那样细心保护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人格及安全。学生在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中顿生“我要行”的内驱力,唤醒了学生的不懈进取心;而用一句诚恳的鼓励“你能行”更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
总之,教师要“以爱心为泥土,以信心为肥料,以慧心为手段,以恒心、耐心为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巧设情境,对课上出现的由于外界干扰或突发事件引起的兴趣转移或情绪变化,一要因势利导,二要迅速排除干扰,妥善处理,稳定学生情绪。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从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观点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其身心得到主动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韩家涛,男,高级教师,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一、建立和谐课堂,使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兴趣是一种先天性情绪。学生的兴趣能引起并支配着他的感觉和活动,支配着感觉和运动之间的协调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快乐作为一种基本情绪具有生物学的发生基础,让学生感到快乐,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一)创设情境,师生在“教学相长”,共生共荣的环境中,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情境教学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语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其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参与,获得主动的发展。
创设优美有趣的教学情境,缩短教材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我在1000米障碍跑内容时就设制了这样一个情境:每位学生都是野外集训队的一名队员,我们要跨过“ 长江”,绕过“森林”,跳过“拦路石”绕过折返标志再返回,看看我们这些队员是不是能克服困难、胜利返回。同学们兴趣很高,纷纷表示要胜利完成任务。训练结束了我们要举行庆祝活动,运来了“西瓜”需要队员们帮助搬运,比赛哪队运得又快又稳,其实我们进行的是搬运的实心球比赛。庆祝活动开始了,在“篝火晚会”上队员们结交了新的朋友,这个放松游戏就是找朋友。在整节课上学生都保持着相当高的积极性,他们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体验合作、成功、交友的乐趣。
(二)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乐学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征,它贯穿于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可使心理活动更富于组织性、清晰性和深刻性是情绪的“调控剂”。体育教学多是室外进行,干扰因素多,学生的注意易分散。注意主要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特点是主体能够主动控制,它是主体意识倾向的反映。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是客观环境和个体的需要、兴趣。体育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先导,使学生的注意指向于教学的任务,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变换练习的环境和条件,满足学生的兴趣。
(三)自主选择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体会快乐情绪
按照成就动机理论,中等难度的任务对个体具有最大的诱因价值。任务太难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太简单不用努力就可达到,都不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成就动机。因此,在高中体育的教学目标应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系统,使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此目标系统中找到切合自己情况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有机会获得满足,循序渐进,学生便于逐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用全面的、发展变化的评价激励学生,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体育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的评价,注重的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从一切事物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评价和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向上,焕发活力。
二、 预防学生的情绪障碍及时进行调控
情绪是依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来决定其是否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当需
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一)利用情境,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
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体育教育应利用本身的教育特点,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利用挫折情境,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要经常向学生讲明人的一生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随时做好经受挫折的准备,设法提高挫折忍受力,教学中还要有意设置挫折情境,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二)善用激励手段,转变学生的消极认识,培养自信心
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克服体育学习无用的观念,调整好学生体育参与的心态,防止动力不足和厌倦焦虑的出现。对自尊心较为有效的保护方法就是提高自信心,积极的暗示可以产生积极的思维,消除或减轻焦虑。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运用积极的暗示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以智慧的人文关怀消除胆怯、恐惧的消极情绪体验
当学生以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担心自己会出现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等消极情绪就会发生,这时在行为上会出现反应迟钝,动作失调、四肢颤抖、肌肉僵硬、手脚发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
肯定完成不好技术动作。我们要像保护荷叶上的小露珠那样细心保护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人格及安全。学生在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中顿生“我要行”的内驱力,唤醒了学生的不懈进取心;而用一句诚恳的鼓励“你能行”更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
总之,教师要“以爱心为泥土,以信心为肥料,以慧心为手段,以恒心、耐心为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巧设情境,对课上出现的由于外界干扰或突发事件引起的兴趣转移或情绪变化,一要因势利导,二要迅速排除干扰,妥善处理,稳定学生情绪。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从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观点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其身心得到主动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韩家涛,男,高级教师,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