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逻辑哲学的问答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逻辑哲学的一个具体困难在于: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相比,逻辑学本身有一个欠发达的学科身份。像其现代形式的任何东西都起步非常晚,逻辑学系很罕见,至少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大学中是如此。它目前分布在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和哲学系,并且在每种情况下,都带有某些其主学科的特征。由哲学关切带动的逻辑是哲学逻辑,其在原则上与逻辑哲学截然不同,尽管在实践上二者往往不易区分。此外,逻辑学包含许多相互间没有太多共性的各种分支,比如模型论、证明论、集合论、递归函数论,以及哲学逻辑。因此,逻辑哲学应该反思什么并不是完全清楚的。然而,这种情况在带来威胁的同时也提供机遇。我们能够以任何最有望带来回报的方式来研究逻辑哲学。逻辑哲学的本性中没有任何东西限制我们使用任何我们所知的作为证据,只要其与我们考察的问题相关。逻辑哲学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对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本性和首要原则进行重新思考。从长远来看,人们可能希望关于逻辑学本性的更大的清晰性将有助于我们在更多具体的逻辑哲学问题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其他文献
在科学方法论的建构中,胡适把杜威的整体哲学化约为方法,并以此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西学观照中与中学双几互动,相互改造,由“五步法”改造为“三步法”,再由“三步法”演变为“十字法”,最后到“四字诀”。胡适重构该当论的思路已从标榜西学到 事中西,终至偏向传统朴学。由于胡达的中西文化融合只限于文史治学领域而无法完全达到哲学层次,因而很快被郭沫若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方法论所代替。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有明显封建教诲化倾向,爱情女主角经作者主观意志过滤,以男权话语扭曲成“蒲松龄式”女性形态,以男必需要为中心,于嗣凌驾一切。作者久以鹤梅当妻子了,用小说精神穷书生驰想天外的情爱乌托邦,以神鬼狐妖形式出现的女主角对魄书生无条件忠诚,只付出不索取。因作者对两性采用双重标准,“矢死磨他”的爱情被纳入“双美一夫”男权轨道。只有男性中心酸腐3论调减退,道德说教让位真实人生、真情真性,对女性
我国传统语言学没有建立系统的语法理论体系。到清末,列强入,中西文化开始大规模接触、碰撞马建这贯中西,受西方语法理论的启发和影响写出《马氏文通》。宁瓣 历史背景,对传统语言学的继承,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再加上马氏的思考和创新,就使该书中产生了许多矛盾。
张戒《岁寒堂诗话》这部著作中,存在着以“意”、“味”论诗的现象。“意”和“味”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有不同的含义和价值,特别是在《岁寒堂诗话》中“意”着重于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味”着重于诗的审美情趣,在两者之间,张戒强调“意”。
智Kai对二谤提出了特殊的见解,与“化法四教”相结合,以说明“四教”的接引贯通关系,是佛教真理观的新创造。共三谤圆融说自觉雪展了大乘中观的真理观,这是中国佛教真理论的一次重大转型,也是智Kai以佛教思想中国化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
伴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在叙事视域、情爱母题、母亲形象诸方面亦发生了递变。具体说来,叙事视域由内而外到双视域的转换: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由主妇身份提升到半边天英雄再回落到社会女性——女性文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着摆脱女性依附性的方式;情爱母题由追求而消解到漂泊的变异:女性主体性由感性盲从提高到理性加盟再发展到自为行动——女性文学一直书写着女性对爱情幻景的自我放逐;母亲形象由圣母而恶妇到原生态女性的生成:女性叙述者由母性介入延展为妻性书写再深入到女性历史建构——女性文学形成了自己诗意的话语特质
通过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重新诠释,胡塞尔现象学突破了笛卡尔的自我学,向他人问题转移。然而,由于固守传统还原论的思维范式,胡塞尔无法解决身体与意识、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悖论,最终,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先验自我的起点。梅洛——庞蒂恰恰在胡塞尔失败的地方起步,运用辩证的原则,在“我思”的现象学分析中,揭露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存在即身体。通过身体——这个自我与世界区别和联系的桥梁,梅洛一庞蒂把自我的“为他性”展示出来。至此,可以说,他人问题虽然由胡塞尔提出,但要谈到对该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进一步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对任何事物的讨论都要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并从时间的规定性中获取其根据。海德格尔在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自然也是从时间的角度切入,分析现代人日常操劳的时间规定性,从而揭示了以主体哲学为基础,以控制论为特征的现代性背景下主体休闲之悖论,并在生存论、存在论的层面上,说明了悖论产生的时间根源以及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休闲的本真时间基础。
度量人均收入差异的泰尔指数可分解为人均劳动生产率、就业率、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四个因素,利用2001年~2010年我国各省相应数据分析我国对人均收入差异影响最大的因素后结果显示: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对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异影响逐渐增强,且从2009年开始成为影响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异的最大因素;利用2005年-2010年各省相关数据,基于偏离份额法分析人均劳动生产率在省际间存在的差异主要是归因于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还是部门纯生产率的差异,发现各部门纯生产率的差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