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问题与社会正义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rr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国有近两亿多农民工,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着巨大影响。尽管人们对农民工看法不一,但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口生态、国民素质等一系列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农民工对哲学、社会学研究者来说是伟大的思想宝库,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空间。研究农民工问题从什么地方入手、用什么方式思考、落脚点在哪里,是一位研究者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刘翼平同志是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干部,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就了《脚手架》一书,专门从永州赶来长沙,要我作序。刚开始,我有些犹豫,一是因为自己只是后学,怯于为他人作序;二是刘翼平同志是作家,写的是纪实文学,我是做理论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为作家作序实在是班门弄斧。不过读完《脚手架》一书,为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而揪心,也为翼平对农民工的那份情感所打动,于是我这个农民的儿子有了写点文字的冲动。
  当代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一是政治权利没有保障。对农民工来说,政治权利的缺失主要表现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形同虚设。依照法律规定,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一样,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享有参与社会政治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等,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这些政治权利却往往在务工地域得不到实质的落实。同时,参政渠道也不畅通。由于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必须按照户籍登记来进行,对于不具备城市户口的农民工来说,这一权利根本不可能在居住地行使,农民工弱势群体因没有表达呼声的机制和渠道,故而被排斥在城市的政治生活之外。二是经济权利缺失。在城里一些地方为了提高本地居民的就业率,对农民工普遍实行总量控制,实行先城后乡的政策,设置种种职业、工种的限制,甚至有些城市政府下发红头文件,要求一些部门清退农民工,为本地下岗失业人员腾出位置,搞所谓的“腾笼换鸟”把戏,最终导致农民工在城里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得不滞留在城里,有些人甚至以乞讨为生。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都很长,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国家的法定时间,极少有固定休息日,超时疲劳工作现象严重,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之外,在生活条件、就业、医疗等诸多方面都随时受到威胁。例如,城市职工下岗可以享受低保,取得政府再就业的支持,而农民工却完全处于无助的状态。三是享受不到文化教育的权利。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技术能力缺乏,在城市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城市中的培训计划将他们排除在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是一个大问题,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并不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即使接受,也要交纳许多费用,如择校费、借读费等高额费用,而农民工收入微薄,进城后开支项目多、数量大,交不起这高额的费用,许多人只好放弃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四是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突出。农民工是城市中的“边缘人”、“候鸟”,这些称呼反映了城市中农民工的矛盾心理。他们满怀希望来到城市,努力工作,为其所在城市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自己却受到排斥与歧视,难以融入城市之中,许多人又不愿再返回家乡务农,从而处于两难境地,成了“边缘阶层”。同时,他们的心理也出现了“边缘心态”,即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大多数农民工都不同程度的感受到心理压力和不适。长期和过度的心理压抑,不仅会使农民工患上精神类疾病,有时还会导致农民工的一些过激行为或犯罪行为。
  1971年,美国当代著名学者约翰·罗尔斯发表了震惊西方学术界的力作《正义论》,罗尔斯在书中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罗尔斯认为自由相应于第一个原则,博爱相应于第二原则。这是因为第一个原则强调一种平等的自由: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强调一种补偿和博爱: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个人的利益;(2)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总之,罗尔斯正义原则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各种基础——都应该平等地加以分配,除非对其中一些或所有这些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会有利于最少受惠者。”
  基于这种正义理念,在农民工问题上,政府要主动承担起责任。首先政府要通过舆论、大众传播媒体等手段,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权利平等”理念,改变一些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同时,农民工自身也要树立自强自立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其次,政府要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权益,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为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更有保障的环境,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救助,维持社会的稳定。另外,要改革户籍制度以适应时代要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我国在特定时期为了从农村获取更多的农业剩余而采取的一项临时政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户籍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消除二元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在城乡的合理流动,将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农民工问题十分复杂,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这种关心已经不仅仅是同情,更重要的是从制度设计上下功夫、见成效。
  是为序!
其他文献
亚历山大、恺撒和拿破仑是三位颇具代表性的军事征服者,虽然拿破仑在时间上排列第三,但他指挥的战役却比两位前辈的总和还要多。尽管拿破仑最后在滑铁卢败给了威灵顿——就像汉尼拔在扎马输给西皮奥一样,但拿破仑和汉尼拔的军事天才其实远胜他们的对手,后者是学习他们的军事才华才赢得荣誉。在战场上,征服者常常被视为高山仰止的巨人,但在道德镜子面前,他们往往变成需要俯瞰的侏儒,拿破仑就是这么一个人。  投机分子。当年
【摘 要】综合性指导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可以帮助学生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将语文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其适合当下教学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经深入了解探究可分为“离散式”和“整组式”两种,改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离散式;整组式;综合性;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
萧乾先生在二十世纪最后一年去世。我曾打过一个电报表示悼念。但事后总觉得应该再写点什么,对于他多年对我的无私帮助表示谢意。今天才找到机会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搜索个人几十年来与萧乾先生有关的回忆,首先是高中时曾读过他自己也许忘记了的一篇译文,即发表在三十年代老《译文》上的俄国作家萨尔蒂柯夫的一篇讽刺小说《一个农夫养活了两位老爷》,那时我沉醉于俄罗斯文学,所以这件事我一直记得,甚至还做过一点小小的考证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思考一些历史上的问题时,出现了两种“封建”的概念。一时间,我有些犯迷糊。  本来是清楚的。当初念古文,柳宗元两篇讲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的文章《封建论》和《桐叶封弟辩》,已经把中国什么时候叫“封建”时期交代清楚了。  唐太宗时有过一场关于“封建”的辩论,探讨了分封宗室对不对。萧瑀、魏徵、李百药、颜师古、刘秩、杜佑、柳宗元等在不同时期发表了意见。柳宗元那篇《封建论》具有总结意义
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通过推行一轮又一轮的运动来重建社会秩序。高等院校依次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院系调整运动,批判胡适、俞平伯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运动,反胡风运动,鸣放整风运动,反右派运动,双反(反浪费、反保守)运动,交心运动,教学改革运动等,同时又配合全国范围的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新区土改运动、抗美援朝运动、肃反运动、大跃进运动、反右倾运动等开展相应的学习与整肃。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复杂而带有强烈意识形态之争的研究领域。对这一时代的每一位思想家、每一个思想流派的评判都受到研究者本人的政治立场和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这一学科的学术性自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人们几乎很难跳出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框框,做出所谓纯学术性的判断,这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面临的现实境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于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派别的研究,相对来说是一件更难把握的
韩信甘受“袴下之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历史典故,它往往被宣染成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行为。今又细读《史记》,对韩信的“袴下之辱”却有了另一番解读。  “袴下之辱”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为:“淮中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作为一代名将的韩信,早年是一个衣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一部分人(即希腊公民)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只有日耳曼民族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自由的;五四反传统人士如鲁迅认为中国人是坐稳了奴隶时代与坐不稳奴隶时代的可怜一群。欧洲中心主义者与吾国民族虚无主义者几乎形成了一个普遍性共识——中国文明缺乏自由精神。而且人们似乎能随处找到这种认识的证据:古希腊罗马的绘画和雕塑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作品中的自由精神,是
一    “秦淮八艳”中,若要论生前享有的荣华光鲜,顾媚(1620-1663)要位居前列;但要说起身后的名声呢,她就颇为黯淡尴尬了。一代倾城,之所以花名蒙尘,坏就坏在她的夫婿龚芝麓那句成为笑柄的名言:“我原欲死,奈小妾不许何。”说的是甲申之变,天地翻覆,龚芝麓作为大明官员未能慷慨殉节,反而贪恋生死,投降事敌。旁人议论指责起来他还有点难为情,于是找个替罪羊,把责任往小妾(顾媚)身上一推了事。龚芝麓的
一    2008年5月9日二十二时三十九分,王元化先生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我们!王先生年近九旬,重病缠身,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一再嘱咐家人和医务人员,到了病情危急而他又陷入昏迷之际,一定不要作创伤性抢救,让他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王先生的这个嘱咐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但熟知他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是涌起一阵悲哀!  对被重病折磨的王先生个人来说,死亡不啻是一种解脱,但对我们这些如王先生所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