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一跳”里的人生哲学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ng19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一跳”這个小游戏上线之后,迷倒了万千网友。作为一名资深“跳客”,我在不知不觉中跳出了诸多感悟,悟到了不少人生哲学。
  脚踏实地。每次起跳,只能跳到最近的一个平台,而不能舍近求远,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跳。
  不徐不疾。起跳时,须用力均衡,恰到好处。一旦发力过大,势必跳至平台之外,功败垂成。倘若发力过小,又跳不到台面上,依然失败。所谓“欲速则不达”,跳得快不是本事,跳得久才能得高分。若要跳得久、跳得远,切不可盲目追求速度,应静下心来,找准最佳角度,静心起跳,平稳着陆。
  身处悬崖,应气定神闲。很多时候,由于拿捏不准,跳到了平台的最边缘,越是这种时候,越应冷静、理智,调整力道,逐渐回归正常路线。一旦惊慌,势必失败。
  激流险滩面前须淡定。面对前方一个个尖尖细细的小平台,须处变不惊,处惊不乱,拿捏好力道,谨慎前行。一旦不慎,满盘皆输。


  最安全的地方蕴藏着风险。当你跳至一个安全的平台上,切不可沾沾自喜,哪怕前方的平台依然宽阔,依然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前方还有无数的危险地带等着你去闯。
  你永远无法连续跳进多个平台的中心。你可以连续跳到成千上万的平台上,但你却无法保证每一次落脚时都能处于平台的中心。很多时候,总是身处“次中心地带”或远离中心的地方。身处中心,分数必然成倍提高,中心之外,只能得到1分。然而,无须遗憾,只要永远都在台上,就是胜者。只要永远能够朝前跳,分数便会逐步赶上来。以时间换空间,依然荣耀。
  永远跳不完。这是“跳一跳”的极大魅力。我的最高分数达到2000多分,可我不知道何处是尽头,不知道什么时候跳到最后一个平台,不知前方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大平台、小平台、微平台。除了继续向前跳,别无选择。
  ……
  你瞧,这个小小的“跳一跳”,设定如此简单,游戏的开发成本也不高,根本谈不上高科技,可内涵却不简单,这个小游戏里蕴含着输与赢、得与失、远与近、快与慢、大与小、镇静与慌张、稳健与轻佻、安全与风险、中心与边缘、时间与空间……这种“跳一跳哲学”,与做人处世是多么得相似啊。只是,我们万万不可长时间沉迷于这个虚拟的“跳一跳”,而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中的“跳一跳”,用聪明和智慧跳出美好的生活,跳至梦想的彼岸。这,应该是这个小游戏的另一层启示。
  珠珠荐自《福州晚报》2018年5月29日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的众多标点符号,有没有主次轻重?如果我们强行分出三六九等,而脱离具体的语言应用环境,肯定是不妥的。实际情况是,一篇叙述性的文字,离开有些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几乎是无法行文的;而有些标点符号,在一篇千字文甚或洋洋万言书中,都可有可无。  在我这里,有几种标点符号就常受冷遇。  一是引号。引号用得太频繁,会影响行文的流畅。现代作家创作的小说中,许多作品连人物对话的引号都省却了,丝毫不影响阅
期刊
“套路”一词最近流行于网络。“套路”原是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指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有的时候指“预设的圈套”,有“把人套进去”的意思。从心理学来讲,人一旦掌握了“套路”,心理上往往产生依赖性,对人有较深远的影响。  “套路”一词,无所谓褒贬。干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技巧、程式、方法。学习这些东西,有利于快速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套路”一旦形成,也容易让人落入俗套。特别
期刊
先说说两起我亲历的事——  20世纪80年代,我曾多次造访陈伯吹老先生,交谈时,他常会说一些谦辞,诸如“拙见”“赐教”。每次握别后,他总要起身陪着送我出家门,连连躬身,微微挥手目送。如此待客之礼,我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克当?我与钱君匋老先生也多有交往,一次致函,在信封上用了一个“展”字,当时我觉得这个“展”字比“收”字新奇;没想到,后与老先生面晤时,他拿出这个信封,严肃地说:“对长辈不能用‘展’
期刊
借书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那时藏书人与借书人之间很讲诚信,他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礼仪。即在向藏书人借书时,往往以一瓻酒相酬,还书时又以一瓻酒相谢。此即古人谓之“借书一瓻,还书一瓻”。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并未恪守“一瓻”之礼的习俗,书借去后,不能按时归来。于是,许多人家就定下规矩,书不外借。如明代范钦为其“天一阁”藏书楼立下“书不借人,书不出阁”的家规。曾国藩在家书中也一再嘱咐家人:“家中书籍,
期刊
《随园诗话》有诗云:“倚床爱就肱边枕,揽镜贪看背后山。”背后山有何新奇处,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位《随园诗话》里的诗人则是:我正在看山景,同时也看正在看山景的我。  《随园诗话》又有《题背面美人图》:“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她她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画家趣人也,不画美人面孔,只画后背,果然吊人胃口,逗得诗人“痴心欲掉画图看”。  戏曲《活捉三郎》
期刊
井底之蛙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典自《庄子》。大概是这样,一眼井里的青蛙对海中之鳖说,哥哥,看我这地界了吗,普天之下皆为我土,高兴可以上蹿,郁闷可以下跳,所有喘气儿的都是我跟班儿,都听我的!海鳖听罢叹口气说,老弟弟呀,知道嘛叫海吗?青蛙问,嘛叫海?海鳖直撇嘴,好么,这不打岔吗,海都不知道你还活嘛劲?千里远不过海,百丈深不过海,甭管天下是旱是涝,大海永远碧波荡漾,海参,鲍鱼,老醋蜇头,还有鱼美人,要嘛有嘛
期刊
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文章,开头就说,中国人喜欢讲道德,不喜欢讲道理。文章我没有细看,大概的意思,是对中国人喜欢高谈道德颇有微词,认为讲道理是比讲道德还要重要的。我很以为然。但说中国人就不喜欢讲道理,我又不大能够同意。两个人吵架,吵到不可开交处,一个责问:“你讲不讲道理?”一个回道:“你才不讲道理!”这样的场景我们常常看到的吧?你看看,中国人嘴巴上其实很喜欢讲道理的。  世人的所谓讲道理,怕也就只是这般
期刊
期刊
最近玩了一款时光魔法表情,看到60年之后自己的模样,真让我眼眶湿润了,几秒的时光穿梭中看到了时间的残酷,看到自己慢慢苍老,看到爱人的美丽面孔在时光数字的速变中迅速败给了岁月,看到光阴似箭。后来看新闻知道,这个时光机泪洒朋友圈:有婴儿看到妈妈瞬间苍老的脸,惊恐地伸手触摸;有女儿看着自己慢慢变成妈妈的样子,感慨“妈妈是个美人,岁月不要伤害她”;也有年轻情侣站在一起,女孩看到男朋友白发苍苍,哭着抱住男朋
期刊
在餐厅大吵大闹、在墙面上胡乱涂鸦、待人刁钻没礼貌……“熊孩子”不光把家里搅得翻天覆地,还往往在公共场合影响他人。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89.4%的受访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现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69.5%的受访者归因于父母没原则的宽纵和溺爱。当“熊孩子”犯错时,88.5%的受访者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83.3%的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