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远古时代至今,人们对于水元素与建筑的完美结合从未停止过脚步。在远古时代,人们与水为伴,既捕食水中鱼虾又提防水中猛兽,既饮水解渴又防洪侵袭。随着人类的发展壮大,生活区域与自然渐疏渐远,人们逐漸唤起了对水的渴望,开始修建园林,布置水系,试图让水重新在身边复苏。慢慢地,建筑的体量逐渐变大,功能也逐渐丰富,人们与城市园林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了感受水带来的自然,人们开始在室内空间修建水体,希望足不出户便可与自然共处。
【关键词】 水元素;水体;室内;历史研究
从远古时代至今,建筑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式地发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土壤“生长”出各式各样的建筑文化:穴居建筑、四合院建筑、金字塔建筑、古希腊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新现代主义建筑等。虽然文化与地域各不相同,但人们对于建筑中水的追求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
1、水元素的孕育????——生命的延续
自从人们降临到这个星球上,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水元素的世界中,以溪水为伴,与丛林共生,处处充满着绿色与自然。但这种自然的生活却没有打消人们建立自己的庇护所的想法。那时,水在身边唾手可得,人们最缺乏的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日挡风雨侵蚀,夜防猛兽侵袭,因此人们构木建巢,挖土筑穴,与水逐渐“隔离”。同时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正处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阶段,没有太多的精神层次需求,所以水元素在人们的生活中很难见到应用的案例。
2、水元素的产生????——神灵的敬畏
到新石器时代,婚姻制度、农业生产开始让人们稳定下来,原始村落逐渐形成,除了生理与安全层面的需求外,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水元素图案也开始出现在室内之中,例如《人面鱼纹盆》上的鱼纹和水波纹。但这种水元素并不是他们对于自然的一种主动贴近,而是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过着农业生产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与水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代表着他们对于神灵——鱼神的敬畏。
3、水体的室外化——劳作的附属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对野生生物进行驯养,对野生植物开始种植,出现了一定范围的种植区与驯养区,同时也出现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物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他们解决完生活劳务之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各种游乐嬉戏,其中包括“狩猎”活动,这些狩猎地区逐渐演变为“圃”。这种“圃”便是人们又一次对于自然的一种追求。
在西方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虽然也有大量公共浴场以及大量室外饮水装置出现,但都以使用功能为主,并没有体现出人们对于水这种自然元素的一种亲近。例如卡拉卡拉公共浴场、戴克利提乌姆公共浴场等。
4、水体的自然化——园林的出现
随着建筑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的建造受建造技术的限制越来越小,大体量、密集度高的建筑空间开始为人们服务。由于人口的增长、建筑技术的提高以及建筑成本的降低,建筑的密度越来越大、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以及城镇的面积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人们与自然的空间距离也原来越远。为此人们开始在生活区附近修建水体。大量的园林水景以及人工喷泉开始修建,成为了人们与水接近的场所。
进入隋唐时期,封建社会达到顶峰,人们对于水元素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新高潮。这一时期由“圃”演化而来的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人们将水元素从建筑以外的区域引入到庭院中,进一步贴近自然,叠水置石,小桥流水,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在7世纪左右,阿拉伯人强盛一时,开始以“天园”为蓝本,营造《古兰经》里描绘的那个伊斯兰教的天堂。伊斯兰园林大多都采用十字形水渠将院落四等分,水渠交汇处是一个喷泉,泉水由地下涌出后沿着水渠向四个方向流去,每个方向的水渠都象征着一条河流,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就是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和波斯伊斯兰园林。阿拉伯地区水资源非常缺乏,因此用水形式细小,多使用窄长水渠和小型喷泉来控制大型空间,节约用水,以少胜多,惜水如金。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宗教的复兴带动了广场艺术的兴建与喷泉艺术的发展,在古希腊文明中作为生活取水用的喷泉成为罗马体现繁荣与艺术的形式手段,喷泉将广场的宏大点缀得更加生动,如巴尔贝里尼广场的海神喷泉和扇贝喷泉或是圣彼得广场贝尔尼尼喷泉,水不仅是生存的必要需求,更是成为人们对美的理解与承载。
5、水元素的室内化——物化的精神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意图亲近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水与哲学,水与自然,水与时间,水与人性,水与理想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水不再单纯是一种自然物质或现象,空间意义的元素,它成了文人学者们的一种精神性的符号,一种纯粹灵动的气质,一种理念化的情感,一种理想国,一种乌托邦。因此人们也开始借用水的这种特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艺术上的创作。
迄今为止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陶瓷上作为装饰图案的水波纹,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水元素这种自然符号的追求。于此同时水作为真实的物体也在室内有了大量的应用,盆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墓甬道东壁绘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上面记录着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实录,这说明盆景中的水是水作为实体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最早案例。但由于体积过小,只是盆景中细小的元素,有的甚至没有山水,因此不能全完算作水体的应用。
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建造技术有限,建造建筑物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只有少数建筑才能修建的宏伟壮丽,空间宏大。因此珍贵的建筑物空间内多用来完成人们生活所必须的日常起居。再次,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与自然、与水相对接近,所以人们并不常在室内空间中设计水体。
6、水体的室内化——自然的追求 工业革命后,建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室内空间的扩展。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的在此升高,人们所生活的区域与自然进一步隔离开来,这也进一步加速了人们对水元素在室内应用的渴望。
十九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温室,又称冬园,能为达官贵人提供四季长春的宜人空间,室外的喷泉和植物被搬进了室内之中,从此拉开了水体在室内应用的序幕,水在空间中的作用也逐渐被丰富和定义,水元素的室内应用历史进入新的篇章。
7、水的“消耗”——“矛盾”的存在
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脚步。起初人们与水为伴,既捕食水中鱼虾又提防水中猛兽,既饮水解渴又防洪侵袭,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存自始至终都摆脱不了对水的依赖,此时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远没有对自然构成威胁,反而要整日提防野兽的侵袭以及防止风雨的吹打。慢慢地,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并繁衍生息,开始修建房屋、安置田地、驯养动物、种植果蔬,一步一步拓展自己的疆域,打破着这种平衡。随着人类的发展壮大,生活区域与自然也越来越疏远,人们逐渐唤起了对水这种自然元素的渴望,开始修建园林,布置水系,试图让自然重新在身边复苏,但这种人力与物力的消耗远比自然的生长多出数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建筑体量逐渐变大,功能也逐渐丰富,人们与城市园林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为了感受水带来的自然感受,人们开始在室内空间修建水体,希望足不出户便可与自然共处。
随着自然的破坏以及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应运而生。从此,建筑不仅需满足人们安居的需求,还需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人们纷纷为建筑的节能绞尽脑汁:有的公司创造出三层的保温玻璃来防止热量散失(但玻璃的制作却能耗惊人);有的公司创造出水资源的循环系统(但系统的费用却让人望而却步);有的公司创作出绿意黯然的台地地下车库(但建设的成本确是一般的数倍)……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绿色建筑都是建立在能源消耗之上的“伪绿色”,因此将水置于室内空间所得到的自然也是一种“伪自然”的水体。
这种说法我并不反对,人们在追求水体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防水的布置、换水系统的消耗、水资源的闲置。但是,我们决然不能停止对自然的追求,不能停止对科技进步的追求,更不能停止追求文明的脚步。或许室内中的水体消耗了一定量的资源,但提高了空间的品质,满足了人们对自然以及对于水体的追求。人类不能倒退到原始社会,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实现建筑理念、建筑技能的革新,创造出更多绿色水体的建筑以及绿色水体的空间。
8、结论
纵观水在室内空间中应用的历史,人们从未停止过对于水的追求。如今,在绿色建筑的大背景下,即使会耗费一定量的能源,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追求。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定能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前提下,实现人类与水的共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庄效熙.论水元素在博览建筑中的运用[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2]孔雪琦.浅析水景設计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刘筠慧.室内设计中水的运用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10
[4]李大伟.惜水如金_对伊斯兰园林的理水艺术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08,8
[5]张海晏.中国古代水文化研究——先秦诸子观念中的水[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3-10
作者简介:刘芳瑜,性别:男,出生年月:1989年03月,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关键词】 水元素;水体;室内;历史研究
从远古时代至今,建筑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式地发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土壤“生长”出各式各样的建筑文化:穴居建筑、四合院建筑、金字塔建筑、古希腊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新现代主义建筑等。虽然文化与地域各不相同,但人们对于建筑中水的追求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
1、水元素的孕育????——生命的延续
自从人们降临到这个星球上,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水元素的世界中,以溪水为伴,与丛林共生,处处充满着绿色与自然。但这种自然的生活却没有打消人们建立自己的庇护所的想法。那时,水在身边唾手可得,人们最缺乏的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日挡风雨侵蚀,夜防猛兽侵袭,因此人们构木建巢,挖土筑穴,与水逐渐“隔离”。同时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正处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阶段,没有太多的精神层次需求,所以水元素在人们的生活中很难见到应用的案例。
2、水元素的产生????——神灵的敬畏
到新石器时代,婚姻制度、农业生产开始让人们稳定下来,原始村落逐渐形成,除了生理与安全层面的需求外,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水元素图案也开始出现在室内之中,例如《人面鱼纹盆》上的鱼纹和水波纹。但这种水元素并不是他们对于自然的一种主动贴近,而是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过着农业生产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与水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代表着他们对于神灵——鱼神的敬畏。
3、水体的室外化——劳作的附属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对野生生物进行驯养,对野生植物开始种植,出现了一定范围的种植区与驯养区,同时也出现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物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他们解决完生活劳务之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各种游乐嬉戏,其中包括“狩猎”活动,这些狩猎地区逐渐演变为“圃”。这种“圃”便是人们又一次对于自然的一种追求。
在西方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虽然也有大量公共浴场以及大量室外饮水装置出现,但都以使用功能为主,并没有体现出人们对于水这种自然元素的一种亲近。例如卡拉卡拉公共浴场、戴克利提乌姆公共浴场等。
4、水体的自然化——园林的出现
随着建筑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的建造受建造技术的限制越来越小,大体量、密集度高的建筑空间开始为人们服务。由于人口的增长、建筑技术的提高以及建筑成本的降低,建筑的密度越来越大、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以及城镇的面积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人们与自然的空间距离也原来越远。为此人们开始在生活区附近修建水体。大量的园林水景以及人工喷泉开始修建,成为了人们与水接近的场所。
进入隋唐时期,封建社会达到顶峰,人们对于水元素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新高潮。这一时期由“圃”演化而来的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人们将水元素从建筑以外的区域引入到庭院中,进一步贴近自然,叠水置石,小桥流水,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在7世纪左右,阿拉伯人强盛一时,开始以“天园”为蓝本,营造《古兰经》里描绘的那个伊斯兰教的天堂。伊斯兰园林大多都采用十字形水渠将院落四等分,水渠交汇处是一个喷泉,泉水由地下涌出后沿着水渠向四个方向流去,每个方向的水渠都象征着一条河流,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就是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和波斯伊斯兰园林。阿拉伯地区水资源非常缺乏,因此用水形式细小,多使用窄长水渠和小型喷泉来控制大型空间,节约用水,以少胜多,惜水如金。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宗教的复兴带动了广场艺术的兴建与喷泉艺术的发展,在古希腊文明中作为生活取水用的喷泉成为罗马体现繁荣与艺术的形式手段,喷泉将广场的宏大点缀得更加生动,如巴尔贝里尼广场的海神喷泉和扇贝喷泉或是圣彼得广场贝尔尼尼喷泉,水不仅是生存的必要需求,更是成为人们对美的理解与承载。
5、水元素的室内化——物化的精神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意图亲近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水与哲学,水与自然,水与时间,水与人性,水与理想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水不再单纯是一种自然物质或现象,空间意义的元素,它成了文人学者们的一种精神性的符号,一种纯粹灵动的气质,一种理念化的情感,一种理想国,一种乌托邦。因此人们也开始借用水的这种特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艺术上的创作。
迄今为止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陶瓷上作为装饰图案的水波纹,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水元素这种自然符号的追求。于此同时水作为真实的物体也在室内有了大量的应用,盆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墓甬道东壁绘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上面记录着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实录,这说明盆景中的水是水作为实体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最早案例。但由于体积过小,只是盆景中细小的元素,有的甚至没有山水,因此不能全完算作水体的应用。
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建造技术有限,建造建筑物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只有少数建筑才能修建的宏伟壮丽,空间宏大。因此珍贵的建筑物空间内多用来完成人们生活所必须的日常起居。再次,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与自然、与水相对接近,所以人们并不常在室内空间中设计水体。
6、水体的室内化——自然的追求 工业革命后,建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室内空间的扩展。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的在此升高,人们所生活的区域与自然进一步隔离开来,这也进一步加速了人们对水元素在室内应用的渴望。
十九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温室,又称冬园,能为达官贵人提供四季长春的宜人空间,室外的喷泉和植物被搬进了室内之中,从此拉开了水体在室内应用的序幕,水在空间中的作用也逐渐被丰富和定义,水元素的室内应用历史进入新的篇章。
7、水的“消耗”——“矛盾”的存在
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脚步。起初人们与水为伴,既捕食水中鱼虾又提防水中猛兽,既饮水解渴又防洪侵袭,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存自始至终都摆脱不了对水的依赖,此时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远没有对自然构成威胁,反而要整日提防野兽的侵袭以及防止风雨的吹打。慢慢地,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并繁衍生息,开始修建房屋、安置田地、驯养动物、种植果蔬,一步一步拓展自己的疆域,打破着这种平衡。随着人类的发展壮大,生活区域与自然也越来越疏远,人们逐渐唤起了对水这种自然元素的渴望,开始修建园林,布置水系,试图让自然重新在身边复苏,但这种人力与物力的消耗远比自然的生长多出数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建筑体量逐渐变大,功能也逐渐丰富,人们与城市园林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为了感受水带来的自然感受,人们开始在室内空间修建水体,希望足不出户便可与自然共处。
随着自然的破坏以及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应运而生。从此,建筑不仅需满足人们安居的需求,还需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人们纷纷为建筑的节能绞尽脑汁:有的公司创造出三层的保温玻璃来防止热量散失(但玻璃的制作却能耗惊人);有的公司创造出水资源的循环系统(但系统的费用却让人望而却步);有的公司创作出绿意黯然的台地地下车库(但建设的成本确是一般的数倍)……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绿色建筑都是建立在能源消耗之上的“伪绿色”,因此将水置于室内空间所得到的自然也是一种“伪自然”的水体。
这种说法我并不反对,人们在追求水体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防水的布置、换水系统的消耗、水资源的闲置。但是,我们决然不能停止对自然的追求,不能停止对科技进步的追求,更不能停止追求文明的脚步。或许室内中的水体消耗了一定量的资源,但提高了空间的品质,满足了人们对自然以及对于水体的追求。人类不能倒退到原始社会,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实现建筑理念、建筑技能的革新,创造出更多绿色水体的建筑以及绿色水体的空间。
8、结论
纵观水在室内空间中应用的历史,人们从未停止过对于水的追求。如今,在绿色建筑的大背景下,即使会耗费一定量的能源,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追求。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定能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前提下,实现人类与水的共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庄效熙.论水元素在博览建筑中的运用[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2]孔雪琦.浅析水景設计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刘筠慧.室内设计中水的运用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10
[4]李大伟.惜水如金_对伊斯兰园林的理水艺术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08,8
[5]张海晏.中国古代水文化研究——先秦诸子观念中的水[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3-10
作者简介:刘芳瑜,性别:男,出生年月:1989年03月,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