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lu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法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方法,也是教育本质得以体现的极其有效的一种手段。本文从问题的呈现、问题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三方面入手,探讨了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55-1
  善于提出问题,进而善于解决问题,是一个人具备开拓性研究能力的标志。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意识是思想的资源,是思想的推动力,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义务教育历史課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问题的呈现
  历史问题教学是以历史问题为依据展开的,但问题的设置不能随意为之,教学问题的呈现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我们常说“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等,表明具体的情境对人的认知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险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关键还是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问题情境,理解作为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基础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看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使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最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问题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如:为什么既要肯定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又要肯定元朝的大统;近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有关问题,如:从中国历代都城的迁移中,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的改革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影响。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怎样评价西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问题可以是综合性的,如:中国古代北方人口的南迁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起过什么作用。问题还可以是单纯的历史问题,如: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特点是什么。问题也可民是与当前社会紧密联系的,如:当代青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看今天社会生活的变迁。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落实历史新课标。像“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之类的问题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类问题都是封闭性的,没有什么启发性,问得多了反而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惰性。
  二、问题的分析
  分析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历史思维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历史问题教学的质量,初中生的历史探究能力虽然有限,但教师绝不可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注意以问题为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有充分的机会去探求思考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并启发学生有意识地从问题着手,让问题在整个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从上一节课的内容入手,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我们上一节课中的《马关条约》的危害是什么吗?并循序渐进,再提出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向列强大肆的借款,这一借款和如今中国向资本主义国家借款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帝国主义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来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借款的本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提问:在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瓜分时的情况怎么样?美国有没有参与到这一瓜分中来,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能对门户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以及学生激烈的研究讨论过后,学生就会一步步地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讨论能力得到了提升。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浅入深,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并且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三、问题的解决
  问题教学是一种研究性的自主学习,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这种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借助“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综合文化素质,这离不开方法的指导。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关通商口岸的开辟的内容时,一般都习惯主要强调它的开辟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即它的消极影响。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通商口岸的开辟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学习时可以进一步提问: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哪里?它对今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在学习探讨历史的过程中放宽了历史的视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