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演示实验,占实验教学的95%,二是学生分组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分组实验都是“照方抓药”,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化学实验实验教学的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方向发展
我们现在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做实验,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对实验的神秘和探索欲望,思维单元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科学探究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因此,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我设计了两个实验:1、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干燥的白磷,瓶口套一合适的气球,将他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量的质量M1。隔石棉网加热锥形瓶,白磷燃烧后,待冷却至室温再称量,记录所称质量M2。比较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2、(1)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试管近管口处栓一根细线)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吸滤瓶(吸滤瓶口配一橡胶塞,吸滤瓶侧口套一个合适的小气球并系牢)中,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砝码,使天平达到平衡。记录所称量的质量M1;(2)取下吸滤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进入吸滤瓶中,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再把吸滤瓶放到托盘天平上,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记录质量M2。(3)第二次称量之后,将小气球用针扎破,再一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记录质量M3。让学生找出M1、M2、M3之间的关系。在做上述两个实验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内两人一小组),每大组做一个实验,学生通过做上述两个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否会发生变化。引导每组学生对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反应前后质量为什么变化或不变?学生通过实验及对其结果的分析自已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教师再加以总结完善。
这样教师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验教学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知识。例如我在讲溶液这一课时,我结合洗衣店洗去不同污渍要用不同洗涤剂的生活实例来讲解溶液、溶质、溶剂的相关知识。如某洗衣店接了一批脏污衣服,已知这些污渍包括:氯化钠、硝酸氨、硫酸铜、碘、润滑油、圆珠笔油等。让学生通过随堂分组实验(每桌一组)(备有汽油、酒精、水、碘、润滑油、氯化钠、硝酸氨、硫酸铜、圆珠笔油、洗洁精等)分析这些污渍分别用哪些溶剂来洗效果更好。通过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氯化钠、硝酸氨、硫酸铜能溶于水,所以只需用水洗即可,而圆珠笔油、碘需要用酒精清洗,润滑油要用洗洁精或汽油清洗。
三、改变学生分组实验“照方抓药”的现状,指导学生自已设计实验方案
当前学生的分组实验是教师把操作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在实验前详细交代给学生,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照课本或笔记“照方抓药”,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照课本所说的现象把实验做成功,这样的实验实际上还只是验证性的。
新的《化学课程式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实验教学策略,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启发学生该实验方案不只一种,可能有多种方案能完成此实验,引导学生按反应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实验。例如,在上学生分组实验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上课后启发学生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有多种,只要符合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气体能方便导出便于收集即可。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多种多样,其中有些学生设计的方案很有创意。例如,有的学生用破了底的小试管或青霉素小瓶装石灰石,近管口处拴一根细线,把它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大试管(或锥形瓶、广口瓶、具支试管)中,这样通过细线可控制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相当于启普发生器。此设计节省石灰石且容易回收,废旧小试管、小瓶得到了充分利用。
四、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就是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实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讨知识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增加学生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增加创造体验。例如,演示CaO溶于水生成Ca(OH)2并放热这个实验时,我把这个实验变成分组实验,每两人分成一组,每组两个别小烧杯(其中一个装适量水),一小块生石灰(新采的)。学生亲自向CaO中倒入少量水,对这个反应的现象看得很清楚,用手轻轻触摸蒸发皿,感觉到放热,自然就明白了新制的石灰水能煮熟鸡蛋的科学道理了。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验,学习效果比看演示实验要好得多。
五、有效开发家庭小实验,创设自主的实验空间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科学探究功能的扩大。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积极作用。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社会实践和观察大自然活动。
当前我们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演示实验,占实验教学的95%,二是学生分组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分组实验都是“照方抓药”,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化学实验实验教学的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方向发展
我们现在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做实验,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对实验的神秘和探索欲望,思维单元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科学探究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因此,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我设计了两个实验:1、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干燥的白磷,瓶口套一合适的气球,将他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量的质量M1。隔石棉网加热锥形瓶,白磷燃烧后,待冷却至室温再称量,记录所称质量M2。比较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2、(1)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试管近管口处栓一根细线)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吸滤瓶(吸滤瓶口配一橡胶塞,吸滤瓶侧口套一个合适的小气球并系牢)中,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砝码,使天平达到平衡。记录所称量的质量M1;(2)取下吸滤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进入吸滤瓶中,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再把吸滤瓶放到托盘天平上,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记录质量M2。(3)第二次称量之后,将小气球用针扎破,再一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记录质量M3。让学生找出M1、M2、M3之间的关系。在做上述两个实验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内两人一小组),每大组做一个实验,学生通过做上述两个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否会发生变化。引导每组学生对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反应前后质量为什么变化或不变?学生通过实验及对其结果的分析自已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教师再加以总结完善。
这样教师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验教学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知识。例如我在讲溶液这一课时,我结合洗衣店洗去不同污渍要用不同洗涤剂的生活实例来讲解溶液、溶质、溶剂的相关知识。如某洗衣店接了一批脏污衣服,已知这些污渍包括:氯化钠、硝酸氨、硫酸铜、碘、润滑油、圆珠笔油等。让学生通过随堂分组实验(每桌一组)(备有汽油、酒精、水、碘、润滑油、氯化钠、硝酸氨、硫酸铜、圆珠笔油、洗洁精等)分析这些污渍分别用哪些溶剂来洗效果更好。通过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氯化钠、硝酸氨、硫酸铜能溶于水,所以只需用水洗即可,而圆珠笔油、碘需要用酒精清洗,润滑油要用洗洁精或汽油清洗。
三、改变学生分组实验“照方抓药”的现状,指导学生自已设计实验方案
当前学生的分组实验是教师把操作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在实验前详细交代给学生,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照课本或笔记“照方抓药”,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照课本所说的现象把实验做成功,这样的实验实际上还只是验证性的。
新的《化学课程式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实验教学策略,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启发学生该实验方案不只一种,可能有多种方案能完成此实验,引导学生按反应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实验。例如,在上学生分组实验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上课后启发学生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有多种,只要符合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气体能方便导出便于收集即可。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多种多样,其中有些学生设计的方案很有创意。例如,有的学生用破了底的小试管或青霉素小瓶装石灰石,近管口处拴一根细线,把它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大试管(或锥形瓶、广口瓶、具支试管)中,这样通过细线可控制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相当于启普发生器。此设计节省石灰石且容易回收,废旧小试管、小瓶得到了充分利用。
四、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就是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实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讨知识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增加学生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增加创造体验。例如,演示CaO溶于水生成Ca(OH)2并放热这个实验时,我把这个实验变成分组实验,每两人分成一组,每组两个别小烧杯(其中一个装适量水),一小块生石灰(新采的)。学生亲自向CaO中倒入少量水,对这个反应的现象看得很清楚,用手轻轻触摸蒸发皿,感觉到放热,自然就明白了新制的石灰水能煮熟鸡蛋的科学道理了。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验,学习效果比看演示实验要好得多。
五、有效开发家庭小实验,创设自主的实验空间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科学探究功能的扩大。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积极作用。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社会实践和观察大自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