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全球都在谈论粮食紧缺的时候,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却是另一番图景,农民手中大量粮食积压成了当地政府的心痛。
当全球都在谈论粮食紧缺的时候,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却是另一番图景,农民手中大量粮食积压成了当地政府的心痛。在此背后,过度控制粮价、粮食购销体制以及现有补贴制度,都促成了这种局面的出现,进退维谷之后,控制粮价继而控制CPI涨幅的调控思路,正在给中国政府提出新的课题。
此时此刻,黑龙江省的粮农们根本无心关注快速上涨的国际粮价,他们只能看着眼前一仓仓没有销路的水稻心焦。
截至4月1日,黑龙江省积压的水稻已经达到42亿斤。在这背后,恰是粮食收购等一系列中间环节“症结”的交集,一个高粮价背景下的“农资困局”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42亿斤
每增加一个阿拉伯数字“0”,都会让王兆斌心里一沉。他是黑龙江农委的副主任,现在,42亿斤积压在农民手中的水稻,让他夜不能寐。此时此刻的他,总想起那个“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2007年年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专门进行了一次农情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农作物意向种植面积是1.765万亩,比上年增加38.2万亩,而粮食作物面积也有大幅增加,其意向种植面积1.5897万亩,比上年增加205.8万亩。
作为最早取消农业税的省份,黑龙江省政府上下都十分乐观,然而,这却只针对产量而言。“销售的问题,开头还不错,除了政府保护价的收购之外,商品粮的收购也很活跃,最高的时候,米厂把价格都抬到了1500多元一吨的水平。”王兆斌说,比照历史,这已经是一个十分不错的收购价格。
不错的势头没有持续多久。黑龙江的粮农们便发现,自己的粮食不好卖了。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了青冈县双富村村主任陈井波,他回忆,3月中旬时,他曾拉着2000多斤的水稻来到县上的民营米厂,想卖出一个好价钱。
然而,他来晚了一步。“厂子的人告诉我,他们不收米了,我还寻思,变得怎么这么快呢?”带着疑问,他又走了县上的几个民营米厂,结果得到了同样的答案。当时的陈井波没有想到结果会像现在这样棘手,因为他觉得还有政府收购价“托底”,无非是少卖点钱而已。
“到了国有粮库才发现,他们也已经收满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办。”陈井波说。村主任尚且如此,普通村民更不用提,他告诉记者,村里至少有 1 / 3的粮农和他有一样的经历。
王兆丰告诉记者,如此情况也绝非青冈县的“专利”,在3月初短暂的“良好开局”之后,黑龙江省绝大多数民营米厂都停止了收购,而绝大部分政府粮库在此时也已“满仓”,这时,王兆丰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农民卖粮会成为大问题。
“到4月1日的时候,我们做了专项的统计,农民手里积压的水稻有42亿斤,而且这还没有算上玉米的积压,大概也有42亿斤的样子,形势很严峻。”王兆丰向记者强调。
祸起米厂
相对2007年2700万吨的粮食产量,如今积压在粮农手中的42亿斤(合210万吨)水稻,比例并不算太高,但王兆丰提醒记者,从绝对值而非比例的角度看,这一数字已经非常严峻,丰收之后如何收购,现在看来,准备不足。
记者了解到,按照目前的粮食购销体制,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大概40%左右由国家储备粮库进行收购,剩余60%,基本按商品粮处理,由民营米厂在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购价之上,定价向农民收购。从王兆丰掌握的情况看,政府粮库的收购都已按目标完成任务,换句话说,民营米厂的“停止收粮”,在水稻积压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4月15日深夜,当记者拨通青冈县富华米厂厂长孙政才的电话时,电话的那一端,传来的也是抱怨的声音,他说他们米厂的日子现在也像手中压粮的农民一样,并不好过。
“国外粮价上涨,可是国内米价动的幅度却很小,我们高价收上来的水稻,加工后甚至会赔着本儿卖,其实,我们现在收上来的粮食也压着呢。”孙政才抱怨道,“我们不是国家粮库,他们是按任务花拨款,农民现在种粮食也有直补,我们都是自负盈亏,没有补贴,粮价上不去,我们就生产不了。”
孙政才称,目前国内成品大米的市场价格通常在1600元 / 吨左右,但由于看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预期,民营米厂今年都提高了收购价收粮,期盼在国内粮价跟随上涨时,赚到更多的利润,然而,如今每吨水稻的加工成本已经超过了100元,这样,按照1500元/吨的收购价,如果“投产”,亏本是必然。
孙政才们的“另一条路”也在2008年被堵死,这条路便是出口。记者了解到,在2008年以前,很多民营米厂收购、生产出的大米,多是由中粮集团、吉林粮食集团再行收购而最终用于出口。
“中粮出口的收购价格,大概比市场价高10%左右,他们到国际上卖高价钱,我们跟着喝点汤。”孙政才说,然而,2008年,鉴于全球粮食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口终被叫停,困境之下,民营米厂迫于低水平的粮价,不得不终止收粮。
扩散之忧
“我之所以觉得这个问题严重,就是因为我也发现其他一些粮食主产区也有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黑龙江的总量这么大。”王兆丰不无担心地对记者说。
陈锡文的职务是中央农村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他几乎亲历了近10年来中央政府所有有关农业政策的制定。他告诉记者,由于目前粮食购销体制影响,主产区粮食积压的问题存在继续扩散的可能,这一点的确应该引起关注。
“一方面是民营粮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国有粮库的问题。”他说,“按照上一轮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建立了中央储备粮制度,除了中储粮在地方设置的粮库由中央财政直接补贴之外,地方自己的粮库都要进行市场化运营,此外再由所在地方财政进行补贴,这就造成很多地方自己的储备粮库运作不力,没有足够资金收粮。”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黑龙江还是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积压的过程中,通常都存在国有粮库或多或少“无力收粮”的情况,陈井波回忆说,他最后转了好几个县里的粮库,最终都不是被告知已经收满,就是被告知“停收”。
“这是个购销体制的问题,所以在全国都有共性。”陈锡文表示,也正因如此,黑龙江42亿斤水稻的积压,才应作为一个明确的预警。
链接
中国粮食储备系统简介
1990年,国家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专项储备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第一次包括了专门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的后备储备。现阶段粮食储备体系包括四个部分:①战略储备(“506”);②备荒储备(“甲子粮”);③后备储备(专项储备);④周转储备(商品储备)。
国家储备粮油所有权、动用权属于国务院,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擅自动用。国家储存在各地的储备粮油,必须服从国务院统一调度。
随着近年来国际粮价的节节攀升,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地方储备粮体系已成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我国储备粮体系的承储主体是政府组建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投资主体是中央、地方政府,储备成本较高。但包括社会企业、农民在内的社会储备粮成分非常缺乏,或者说还没有列入国家储备的计划系列之内,社会投资于国家储备的比例还非常低。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基本以原粮为主。
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分为2个模式,一个是中储粮总公司自己建设的粮库,为直属粮库,这在全国有若干个,以及负责其管理的若干个分公司;另一个模式是委托省市县原有粮食系统管理,这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中央储备粮由国家粮库保存,具体调配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业务管理由中储粮总公司负责。
当全球都在谈论粮食紧缺的时候,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却是另一番图景,农民手中大量粮食积压成了当地政府的心痛。在此背后,过度控制粮价、粮食购销体制以及现有补贴制度,都促成了这种局面的出现,进退维谷之后,控制粮价继而控制CPI涨幅的调控思路,正在给中国政府提出新的课题。
此时此刻,黑龙江省的粮农们根本无心关注快速上涨的国际粮价,他们只能看着眼前一仓仓没有销路的水稻心焦。
截至4月1日,黑龙江省积压的水稻已经达到42亿斤。在这背后,恰是粮食收购等一系列中间环节“症结”的交集,一个高粮价背景下的“农资困局”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42亿斤
每增加一个阿拉伯数字“0”,都会让王兆斌心里一沉。他是黑龙江农委的副主任,现在,42亿斤积压在农民手中的水稻,让他夜不能寐。此时此刻的他,总想起那个“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2007年年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专门进行了一次农情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农作物意向种植面积是1.765万亩,比上年增加38.2万亩,而粮食作物面积也有大幅增加,其意向种植面积1.5897万亩,比上年增加205.8万亩。
作为最早取消农业税的省份,黑龙江省政府上下都十分乐观,然而,这却只针对产量而言。“销售的问题,开头还不错,除了政府保护价的收购之外,商品粮的收购也很活跃,最高的时候,米厂把价格都抬到了1500多元一吨的水平。”王兆斌说,比照历史,这已经是一个十分不错的收购价格。
不错的势头没有持续多久。黑龙江的粮农们便发现,自己的粮食不好卖了。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了青冈县双富村村主任陈井波,他回忆,3月中旬时,他曾拉着2000多斤的水稻来到县上的民营米厂,想卖出一个好价钱。
然而,他来晚了一步。“厂子的人告诉我,他们不收米了,我还寻思,变得怎么这么快呢?”带着疑问,他又走了县上的几个民营米厂,结果得到了同样的答案。当时的陈井波没有想到结果会像现在这样棘手,因为他觉得还有政府收购价“托底”,无非是少卖点钱而已。
“到了国有粮库才发现,他们也已经收满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办。”陈井波说。村主任尚且如此,普通村民更不用提,他告诉记者,村里至少有 1 / 3的粮农和他有一样的经历。
王兆丰告诉记者,如此情况也绝非青冈县的“专利”,在3月初短暂的“良好开局”之后,黑龙江省绝大多数民营米厂都停止了收购,而绝大部分政府粮库在此时也已“满仓”,这时,王兆丰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农民卖粮会成为大问题。
“到4月1日的时候,我们做了专项的统计,农民手里积压的水稻有42亿斤,而且这还没有算上玉米的积压,大概也有42亿斤的样子,形势很严峻。”王兆丰向记者强调。
祸起米厂
相对2007年2700万吨的粮食产量,如今积压在粮农手中的42亿斤(合210万吨)水稻,比例并不算太高,但王兆丰提醒记者,从绝对值而非比例的角度看,这一数字已经非常严峻,丰收之后如何收购,现在看来,准备不足。
记者了解到,按照目前的粮食购销体制,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大概40%左右由国家储备粮库进行收购,剩余60%,基本按商品粮处理,由民营米厂在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购价之上,定价向农民收购。从王兆丰掌握的情况看,政府粮库的收购都已按目标完成任务,换句话说,民营米厂的“停止收粮”,在水稻积压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4月15日深夜,当记者拨通青冈县富华米厂厂长孙政才的电话时,电话的那一端,传来的也是抱怨的声音,他说他们米厂的日子现在也像手中压粮的农民一样,并不好过。
“国外粮价上涨,可是国内米价动的幅度却很小,我们高价收上来的水稻,加工后甚至会赔着本儿卖,其实,我们现在收上来的粮食也压着呢。”孙政才抱怨道,“我们不是国家粮库,他们是按任务花拨款,农民现在种粮食也有直补,我们都是自负盈亏,没有补贴,粮价上不去,我们就生产不了。”
孙政才称,目前国内成品大米的市场价格通常在1600元 / 吨左右,但由于看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预期,民营米厂今年都提高了收购价收粮,期盼在国内粮价跟随上涨时,赚到更多的利润,然而,如今每吨水稻的加工成本已经超过了100元,这样,按照1500元/吨的收购价,如果“投产”,亏本是必然。
孙政才们的“另一条路”也在2008年被堵死,这条路便是出口。记者了解到,在2008年以前,很多民营米厂收购、生产出的大米,多是由中粮集团、吉林粮食集团再行收购而最终用于出口。
“中粮出口的收购价格,大概比市场价高10%左右,他们到国际上卖高价钱,我们跟着喝点汤。”孙政才说,然而,2008年,鉴于全球粮食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口终被叫停,困境之下,民营米厂迫于低水平的粮价,不得不终止收粮。
扩散之忧
“我之所以觉得这个问题严重,就是因为我也发现其他一些粮食主产区也有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黑龙江的总量这么大。”王兆丰不无担心地对记者说。
陈锡文的职务是中央农村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他几乎亲历了近10年来中央政府所有有关农业政策的制定。他告诉记者,由于目前粮食购销体制影响,主产区粮食积压的问题存在继续扩散的可能,这一点的确应该引起关注。
“一方面是民营粮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国有粮库的问题。”他说,“按照上一轮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建立了中央储备粮制度,除了中储粮在地方设置的粮库由中央财政直接补贴之外,地方自己的粮库都要进行市场化运营,此外再由所在地方财政进行补贴,这就造成很多地方自己的储备粮库运作不力,没有足够资金收粮。”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黑龙江还是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积压的过程中,通常都存在国有粮库或多或少“无力收粮”的情况,陈井波回忆说,他最后转了好几个县里的粮库,最终都不是被告知已经收满,就是被告知“停收”。
“这是个购销体制的问题,所以在全国都有共性。”陈锡文表示,也正因如此,黑龙江42亿斤水稻的积压,才应作为一个明确的预警。
链接
中国粮食储备系统简介
1990年,国家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专项储备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第一次包括了专门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的后备储备。现阶段粮食储备体系包括四个部分:①战略储备(“506”);②备荒储备(“甲子粮”);③后备储备(专项储备);④周转储备(商品储备)。
国家储备粮油所有权、动用权属于国务院,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擅自动用。国家储存在各地的储备粮油,必须服从国务院统一调度。
随着近年来国际粮价的节节攀升,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地方储备粮体系已成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我国储备粮体系的承储主体是政府组建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投资主体是中央、地方政府,储备成本较高。但包括社会企业、农民在内的社会储备粮成分非常缺乏,或者说还没有列入国家储备的计划系列之内,社会投资于国家储备的比例还非常低。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基本以原粮为主。
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分为2个模式,一个是中储粮总公司自己建设的粮库,为直属粮库,这在全国有若干个,以及负责其管理的若干个分公司;另一个模式是委托省市县原有粮食系统管理,这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中央储备粮由国家粮库保存,具体调配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业务管理由中储粮总公司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