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哲学层面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是生产力的分配问题,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同时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岗位,这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调动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科学的推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也才能使学历教育真正成为学力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现状
1、基础能力欠缺
基础能力包括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工作能力、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等。虽然大学有各种丰富的学生活动,可以让部分同学参与其中,从而锻炼相应的基础能力,但是更多的同学并未把握机会参与其中或是不能从做事中学习提高个人能力,因为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基础能力较低。现在相关企业和各用人單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具备各种基础能力,特别是执行工作能力,但企业对此方面的满意度却不足30%。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领导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能力是自我求知和发展的能力,是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一种本领,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反应与应变能力等。可以说学习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并发展的基础,是适应新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能力是大多数企业很重的一个指标。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面临全新的环境、学习阶段未接触过的知识、全新的工作任务等,能否很快的融入到新的环境和团体,使工作很快上手并很快熟知所在单位的企业文化等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如今企业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发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并没有达到期望的满意程度,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困难。
3、专业素质低下
想要成功在某个领域工作,就必须具备该领域实践性活动所必须的特殊品质,即专业素质。而当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学生专业素质较低。而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源于高校的教育,由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来决定。可不难发现,课堂上讲解的应用知识、设备方法等有些早就已经与现实的发展速度脱轨,早已失去应用的价值,学生即便学习了,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课程知识不够完备,在客观方面造成了专业素质的缺失。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学习为了考试,不注重知识的积累,缺乏思考不能学以致用等,从而学过的东西很快又还给老师,从主观上造成了就业能力缺失。
4、实践经验不足
对于企业来说,能够招聘到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可以大大缩短能够胜任工作的实践,也降低了很多成本,更利于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在招聘时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实践能力和技能较优的大学生。而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这种实践的机会比较少,或者一些实习并未达到真正的实践作用,从而造成大学生实践能力并不高。加之大学生自身的优越感趋势对于工作单位要求相对高出个人能力范围,以至于用人要求与实际能力不匹配造成就业困难。从以上分析的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较大缺陷,造成了就业困难的事实,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更需要联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从大学生身上寻找提升的突破口,这也是从问题的根源入手,以加强综合就业能力为目标,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形成科学、系统、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1、科学设置与就业相关的课程。
高校要科学设置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并将纳入教学计划,与学业教育同步进行,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育体系。对一年级学生而言,重在唤醒他们对职业的谋划,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期望,并通过具体的心理测试,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思考未来,认清自己的不足。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
2、完善就业服务。
就业指导服务的滞后,机构能力建设落后,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信息、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指导、求職技能、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更谈不上传递社会需求、支持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完善就业服务机制,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讲座,为不同年级的在校生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课程,为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基本素质、个性和能力的综合评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并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奋斗规划,提供择业建议,指导撰写个人简历等。
3、建立用人单位的信息咨询库,及时更新和完善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定期与用工单位和企业交流合作,建立毕业生实习花名册,通过建立实践实习基地等为毕业生提供获取实践经验的机会,培养工作能力,为毕业生提供与用人单位实体交流洽谈的经验和就业机会
(二)制定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体制
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信用缺失问题。一方面,源于部分毕业生缺乏信用意识,法律观念单薄,存在“骑牛找马”就业心态导致儿戏对待就业协议。
误认为双向选择就是自由择业,没有明确认识到“双向选择”行为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已做好择业和就业的准备的情况下,高校须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避免用人单位以不当理由拒绝接收毕业生。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时候也须增强毕业生法律意识。政府需尽快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法规,明确规定高校、社会企业、学生的三方权益和义务,制订对就业者利益保证、公平竞争的法规,促进就业的有效和规范。
(三)积极履行政府职能,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规范的毕业生资源配置体系,建立更加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择业和流动的限制。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积极开放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潜力,在户口、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毕业生到私营、个体、三资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浙江、江苏等地为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实行户口档案与工作分离的办法。允许大学生在乡村工作而户口仍留在城镇,这些政策都有其可借鉴之处。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与政府的保障、社会的宽容、学校的培养、学生个人努力这四方的共同作用分不开的。总而言之,各个主体应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形成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永.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个方面[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1):36-37.
[2]张迎春,赵建锋.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经济,2009(6):126-127.
[3]吴立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若干思考——以宁波市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
[4]李忠君,张玉萍.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人力资源,2010(12).
[5]曹春琴.对自主性学习及其意义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04).
[6]黄巧荣.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教育策略思考[J].职业时空,2009(9):78-7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现状
1、基础能力欠缺
基础能力包括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工作能力、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等。虽然大学有各种丰富的学生活动,可以让部分同学参与其中,从而锻炼相应的基础能力,但是更多的同学并未把握机会参与其中或是不能从做事中学习提高个人能力,因为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基础能力较低。现在相关企业和各用人單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具备各种基础能力,特别是执行工作能力,但企业对此方面的满意度却不足30%。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领导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能力是自我求知和发展的能力,是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一种本领,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反应与应变能力等。可以说学习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并发展的基础,是适应新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能力是大多数企业很重的一个指标。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面临全新的环境、学习阶段未接触过的知识、全新的工作任务等,能否很快的融入到新的环境和团体,使工作很快上手并很快熟知所在单位的企业文化等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如今企业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发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并没有达到期望的满意程度,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困难。
3、专业素质低下
想要成功在某个领域工作,就必须具备该领域实践性活动所必须的特殊品质,即专业素质。而当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学生专业素质较低。而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源于高校的教育,由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来决定。可不难发现,课堂上讲解的应用知识、设备方法等有些早就已经与现实的发展速度脱轨,早已失去应用的价值,学生即便学习了,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课程知识不够完备,在客观方面造成了专业素质的缺失。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学习为了考试,不注重知识的积累,缺乏思考不能学以致用等,从而学过的东西很快又还给老师,从主观上造成了就业能力缺失。
4、实践经验不足
对于企业来说,能够招聘到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可以大大缩短能够胜任工作的实践,也降低了很多成本,更利于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在招聘时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实践能力和技能较优的大学生。而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这种实践的机会比较少,或者一些实习并未达到真正的实践作用,从而造成大学生实践能力并不高。加之大学生自身的优越感趋势对于工作单位要求相对高出个人能力范围,以至于用人要求与实际能力不匹配造成就业困难。从以上分析的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较大缺陷,造成了就业困难的事实,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更需要联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从大学生身上寻找提升的突破口,这也是从问题的根源入手,以加强综合就业能力为目标,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形成科学、系统、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1、科学设置与就业相关的课程。
高校要科学设置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并将纳入教学计划,与学业教育同步进行,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育体系。对一年级学生而言,重在唤醒他们对职业的谋划,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期望,并通过具体的心理测试,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思考未来,认清自己的不足。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
2、完善就业服务。
就业指导服务的滞后,机构能力建设落后,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信息、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指导、求職技能、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更谈不上传递社会需求、支持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完善就业服务机制,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讲座,为不同年级的在校生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课程,为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基本素质、个性和能力的综合评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并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奋斗规划,提供择业建议,指导撰写个人简历等。
3、建立用人单位的信息咨询库,及时更新和完善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定期与用工单位和企业交流合作,建立毕业生实习花名册,通过建立实践实习基地等为毕业生提供获取实践经验的机会,培养工作能力,为毕业生提供与用人单位实体交流洽谈的经验和就业机会
(二)制定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体制
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信用缺失问题。一方面,源于部分毕业生缺乏信用意识,法律观念单薄,存在“骑牛找马”就业心态导致儿戏对待就业协议。
误认为双向选择就是自由择业,没有明确认识到“双向选择”行为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已做好择业和就业的准备的情况下,高校须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避免用人单位以不当理由拒绝接收毕业生。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时候也须增强毕业生法律意识。政府需尽快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法规,明确规定高校、社会企业、学生的三方权益和义务,制订对就业者利益保证、公平竞争的法规,促进就业的有效和规范。
(三)积极履行政府职能,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规范的毕业生资源配置体系,建立更加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择业和流动的限制。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积极开放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潜力,在户口、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毕业生到私营、个体、三资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浙江、江苏等地为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实行户口档案与工作分离的办法。允许大学生在乡村工作而户口仍留在城镇,这些政策都有其可借鉴之处。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与政府的保障、社会的宽容、学校的培养、学生个人努力这四方的共同作用分不开的。总而言之,各个主体应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形成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永.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个方面[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1):36-37.
[2]张迎春,赵建锋.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经济,2009(6):126-127.
[3]吴立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若干思考——以宁波市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
[4]李忠君,张玉萍.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人力资源,2010(12).
[5]曹春琴.对自主性学习及其意义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04).
[6]黄巧荣.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教育策略思考[J].职业时空,2009(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