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力吃!力吃!”上世纪80年代,李欧梵在芝加哥大学执教,每到老友邓文
正家里蹭饭时,总念叨着一句为蹭饭特意“发明”的广东话一“力吃!力吃!”饥肠
辘辘之际,进得门来,做饭的人是邓文正当时的妻子李子玉。
有五年时间,李欧梵到邓文正家里蹭饭,每周三顿铁定的,断断续续差不 多吃了一千多顿,而今天,李子玉是李欧梵的太太、李欧梵笔下的“真心女人”。
白先勇用张爱玲的两部小说书名作比:这一对深情伉俪,是吃出来的“半 生缘”和“倾城之恋”。一个是浪漫的学者,一个是忧郁的巧妇,世事兜兜转转, 李子玉坦坦荡荡把半生周折和滋味写入一本关于美食的书一《细味:食物的往事追 忆》,如此,在菜香、墨香混合的书页中,食物的酸甜苦辣同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 相杂糅,难解难分。
浪漫学者和他的忧郁巧妇
李子玉在书中回忆与李欧梵第一次见面的情景:“1983年一个冬日的黄昏 ,在芝加哥大学的远东图书馆里,我看见你孤零零地坐在大沙发上看书。那时我虽 未认识你,却在台湾的报纸上见过你的相片……见你可怜巴巴的样子就想照顾你, 也不知道你结婚与否,就要文正邀你来家吃饭,你也一口答应,我立即回家预备晚 饭去。”
当时,作为丈夫邓文正的陪读,闲暇烹制各种中式美食给在芝加哥大学读 书的中国学子解馋,对李子玉来说,是愉快的事。李子玉记得那一天,她准备尝试 做“广东烧鸭”——种用蜜汁细细腌制鸭肉一夜后,抹上海鲜酱油,慢慢翻烤的广 东传统美食。“当时是一点儿无‘邪念’,三个人吃饭像一家人,读书人肚子容易 饿,读完一天的书,想想晚饭有个吃处,是多高兴的事”,李欧梵回忆。“力吃! 力吃!”原本就是一种对食物的纯真向往。
李子玉则说,李欧梵说话很幽默,他来吃饭,饭桌上总欢声笑语不断。他 有时也教她一些家屋之外的知识,或是乐子,比如聊聊她喜欢的郁达夫,或者教教 她喝酒什么的。
1991年冬天,邓文正和李子玉协议离婚,李子玉孑然过了十年,2002年和 李欧梵结婚。
整十年,李子玉到底没有走出与邓文正婚姻失败的阴影,而自己少时母爱 、父爱的缺失,又吞噬着她对现实生活、社会周
遭的热情,曾陷入抑郁顽症,四次企图自杀。如此种种撕心之痛,而今, 李子玉倒可——坦然、淡然、回述,仿佛度
尽劫波,有了“第三只眼”的达观、真纯。她的厨艺自学得来,做菜随心 所欲,决不刻意求工,《细味》里,她从儿时食物细数起:父亲是富家的花心公子 ,很小就同母亲分开
了,母亲则改嫁名门,又为免遭歧视,
隐藏已为人母的事实,年幼的她和哥哥跟随外婆生活,只能怯怯称母亲为 “阿姨”,“阿姨”按月从英国寄微薄钱文,粗茶淡饭,但求温饱;合租房里小孩 不能进入公用小厨房,因是“禁区”,而有了格外的吸引力;猪油捞饭简单、喷香 的早餐;外婆教做凉瓜牛肉,可惜,每回有下厨做饭的机会,总是外婆病倒了,如 此,做饭这件事对年龄尚小的她而言,又多添一重心事;陪前夫在芝加哥大学念书 的吃食;孤独对抗抑郁症的几年,冷冰冰的麦片,为丈夫做清淡饭食,小黄瓜、小 西红柿、小红萝卜的菜蔬,一碗燕麦粥,粥里随乎兴致地加些蓝莓、半段香蕉,一 杯咖啡,一片全麦面包,是现在的早餐……仿佛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可找到某种食物 ,与回忆相呼应。
李子玉在传真来的歪歪斜斜、爬满繁体字的信件中写道:“‘食物’这东 西,在我年少时,没有多大的喜爱,以为饿了就得吃东西果腹,年轻的时候,觉得 每天要为自己预备两顿饭是件麻烦事情,人年岁渐大,反而开始懂得吃食物是种享 受,为自己所爱的人做顿好吃的饭,是一件可喜的事,如果有良友共膳,更加令人 愉悦。”
有趣的是,曾经邓文正、李子玉、李欧梵三人像一家人的聚餐、叙话,而 今各自有了各自的家庭,两对夫妇四口人回到香港,照样是经常在一起吃饭,还像 一家人。李欧梵说:一般来说,婚姻破裂的人好像就不能再坦荡荡做朋友了,但我 们还是朋友。
记者:在你看来,现代人对待食物的态度和做法,与传统饮食文化相比, 有什么变化或偏差?
李子玉:我以为现代人对于食物的误差有几点:
前人吃食物但求饱腹,现代人不想多吃,甚至让自己饥饿,以求达到减肥 目的。
以前的人,食物注意营养价值,现代人时间宝贵。难得付出时间去烹煮一 顿既美味又营养的餐,可能胡乱跑到快餐店吃饭算了。
前人在食用制作上较“单纯”,或者说粗茶淡饭,现代人很愿意花上几千 块吃烹调精细的饭食,当然这止于少数的有钱人,普通人可能吃一个汉堡及炸薯条 。
人的心灵空虚会比较贪食,今天的人,胖子是不是不如以前多了?
记者:通常怎么安排家人的一日三餐?
李子玉:早、午、晚三餐,如果没有约会,我会自己买菜做饭,早餐应注 意营养,比较简单,通常是一碗燕麦粥,碗底放上香蕉半条,蓝莓十来粒,咖啡一 杯,全麦面包一片。
午餐有菜有肉,晚餐加一碗老火汤。
记者:理想的生活可以描述吗?
李子玉:我喜爱的生活是平淡中带有简单平常的愉悦,日常生活中尽量做 些令自己开心的事,例如:走过鲜花店时,停步欣赏一会儿或购买一束回家赏玩。
我的生活从早晨做早操开始,早餐后希望写作一小时,为丈夫做顿美味的 午餐。下午跟友人聊天,夜里禅修。
有五年时间,李欧梵到邓文正家里蹭饭,每周三顿铁定的,断断续续差不 多吃了一千多顿,而今天,李子玉是李欧梵的太太、李欧梵笔下的“真心女人”。
白先勇用张爱玲的两部小说书名作比:这一对深情伉俪,是吃出来的“半 生缘”和“倾城之恋”。一个是浪漫的学者,一个是忧郁的巧妇,世事兜兜转转, 李子玉坦坦荡荡把半生周折和滋味写入一本关于美食的书一《细味:食物的往事追 忆》,如此,在菜香、墨香混合的书页中,食物的酸甜苦辣同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 相杂糅,难解难分。
浪漫学者和他的忧郁巧妇
李子玉在书中回忆与李欧梵第一次见面的情景:“1983年一个冬日的黄昏 ,在芝加哥大学的远东图书馆里,我看见你孤零零地坐在大沙发上看书。那时我虽 未认识你,却在台湾的报纸上见过你的相片……见你可怜巴巴的样子就想照顾你, 也不知道你结婚与否,就要文正邀你来家吃饭,你也一口答应,我立即回家预备晚 饭去。”
当时,作为丈夫邓文正的陪读,闲暇烹制各种中式美食给在芝加哥大学读 书的中国学子解馋,对李子玉来说,是愉快的事。李子玉记得那一天,她准备尝试 做“广东烧鸭”——种用蜜汁细细腌制鸭肉一夜后,抹上海鲜酱油,慢慢翻烤的广 东传统美食。“当时是一点儿无‘邪念’,三个人吃饭像一家人,读书人肚子容易 饿,读完一天的书,想想晚饭有个吃处,是多高兴的事”,李欧梵回忆。“力吃! 力吃!”原本就是一种对食物的纯真向往。
李子玉则说,李欧梵说话很幽默,他来吃饭,饭桌上总欢声笑语不断。他 有时也教她一些家屋之外的知识,或是乐子,比如聊聊她喜欢的郁达夫,或者教教 她喝酒什么的。
1991年冬天,邓文正和李子玉协议离婚,李子玉孑然过了十年,2002年和 李欧梵结婚。
整十年,李子玉到底没有走出与邓文正婚姻失败的阴影,而自己少时母爱 、父爱的缺失,又吞噬着她对现实生活、社会周
遭的热情,曾陷入抑郁顽症,四次企图自杀。如此种种撕心之痛,而今, 李子玉倒可——坦然、淡然、回述,仿佛度
尽劫波,有了“第三只眼”的达观、真纯。她的厨艺自学得来,做菜随心 所欲,决不刻意求工,《细味》里,她从儿时食物细数起:父亲是富家的花心公子 ,很小就同母亲分开
了,母亲则改嫁名门,又为免遭歧视,
隐藏已为人母的事实,年幼的她和哥哥跟随外婆生活,只能怯怯称母亲为 “阿姨”,“阿姨”按月从英国寄微薄钱文,粗茶淡饭,但求温饱;合租房里小孩 不能进入公用小厨房,因是“禁区”,而有了格外的吸引力;猪油捞饭简单、喷香 的早餐;外婆教做凉瓜牛肉,可惜,每回有下厨做饭的机会,总是外婆病倒了,如 此,做饭这件事对年龄尚小的她而言,又多添一重心事;陪前夫在芝加哥大学念书 的吃食;孤独对抗抑郁症的几年,冷冰冰的麦片,为丈夫做清淡饭食,小黄瓜、小 西红柿、小红萝卜的菜蔬,一碗燕麦粥,粥里随乎兴致地加些蓝莓、半段香蕉,一 杯咖啡,一片全麦面包,是现在的早餐……仿佛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可找到某种食物 ,与回忆相呼应。
李子玉在传真来的歪歪斜斜、爬满繁体字的信件中写道:“‘食物’这东 西,在我年少时,没有多大的喜爱,以为饿了就得吃东西果腹,年轻的时候,觉得 每天要为自己预备两顿饭是件麻烦事情,人年岁渐大,反而开始懂得吃食物是种享 受,为自己所爱的人做顿好吃的饭,是一件可喜的事,如果有良友共膳,更加令人 愉悦。”
有趣的是,曾经邓文正、李子玉、李欧梵三人像一家人的聚餐、叙话,而 今各自有了各自的家庭,两对夫妇四口人回到香港,照样是经常在一起吃饭,还像 一家人。李欧梵说:一般来说,婚姻破裂的人好像就不能再坦荡荡做朋友了,但我 们还是朋友。
记者:在你看来,现代人对待食物的态度和做法,与传统饮食文化相比, 有什么变化或偏差?
李子玉:我以为现代人对于食物的误差有几点:
前人吃食物但求饱腹,现代人不想多吃,甚至让自己饥饿,以求达到减肥 目的。
以前的人,食物注意营养价值,现代人时间宝贵。难得付出时间去烹煮一 顿既美味又营养的餐,可能胡乱跑到快餐店吃饭算了。
前人在食用制作上较“单纯”,或者说粗茶淡饭,现代人很愿意花上几千 块吃烹调精细的饭食,当然这止于少数的有钱人,普通人可能吃一个汉堡及炸薯条 。
人的心灵空虚会比较贪食,今天的人,胖子是不是不如以前多了?
记者:通常怎么安排家人的一日三餐?
李子玉:早、午、晚三餐,如果没有约会,我会自己买菜做饭,早餐应注 意营养,比较简单,通常是一碗燕麦粥,碗底放上香蕉半条,蓝莓十来粒,咖啡一 杯,全麦面包一片。
午餐有菜有肉,晚餐加一碗老火汤。
记者:理想的生活可以描述吗?
李子玉:我喜爱的生活是平淡中带有简单平常的愉悦,日常生活中尽量做 些令自己开心的事,例如:走过鲜花店时,停步欣赏一会儿或购买一束回家赏玩。
我的生活从早晨做早操开始,早餐后希望写作一小时,为丈夫做顿美味的 午餐。下午跟友人聊天,夜里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