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光祈文集》(2009年版)是四川音乐学院校庆70周年之际,编纂的一部关于现代音乐学家的重要文献。本文作者认为,王光祈先生与四川音乐学院本来并无必然的渊源关系,但川音一直以发扬王光祈精神为己任,20多年来,发起、组织了多次王光祈学术研讨活动。《王光祈文集》的出版,不仅全面展现了王光祈先生光辉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也体现出四川音乐学院与王光祈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王光祈文集》;川音;校庆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06-03
在四川音乐学院校庆70周年之际,《王光祈文集》的出版,不仅全面展现了爱国主义思想家、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1892~1936)光辉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也体现出四川音乐学院与王光祈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来,王光祈先生与四川音乐学院并无必然的渊源关系。他作为社会活动家和音乐学家,从1920年赴德,1923年改学音乐到1934年获波恩大学音乐学博士学位,至1936年1月病逝波恩,一直生活在远离祖国的德国,而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于1939年11月成立时,王光祈先生已辞世近4年。然而,这位杰出的音乐学家却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特别是王光祈故乡的四川音乐学院的师生心中。川音的师生以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先生为骄傲,对他充满了浓厚的缅怀之情,学习他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学术思想,努力把四川音乐学院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的音乐学府。
王光祈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广泛论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音乐艺术等领域,特别是在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比较音乐学方面,更有独特的建树,出版专著近20种,发表音乐论文数十篇。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王光祈先生的丰功伟绩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名字也很少被人提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及思想解放的深入,王光祈先生才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川音以发扬王光祈精神为己任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对王光祈先生的重新认识和研究,是从四川音乐学院发端的。1983年,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创办伊始,便在创刊号上以显著位置率先发表了该院艺术学学者韩立文、毕兴二位教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王光祈》的万余字长文,拉开了在新时期全面评论研究王光祈先生的序幕。紧接着,由四川音乐学院发起,并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政协、四川音协、温江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6月联合举办了“首次王光祈研究学术讨论会”,并将当年由著名生物学家周太玄题字的“温江王光祈先生之墓”的墓碑移至四川音乐学院校园内,建立了“王光祈碑亭”,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题写碑亭匾额。“王光祈碑亭” 现已成为川音的一大景观,供人瞻仰,供人纪念。1984年这次不逢五、不逢十,由川音牵头的纪念王光祈诞辰92年的活动,是学术界怀念先辈学者的空前之举。
1992年9月,在王光祈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川音与前述单位并联合成都市人大、政协共同主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在新世纪的2002年12月,为纪念王光祈先生诞辰110周年,川音也积极参与主办,并在同时举行的“首届王光祈音乐节”期间,演出了专场音乐会。
在不到20年间,由川音发起并积极参与,为一位音乐家连续举行了3次全国性的纪念会和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属罕见,惟王光祈先生享有此殊荣。这些活动的策划和举办,乃四川音乐学院努力促成,因为,川音始终推崇王光祈先生所创立的中国式比较音乐学的科学方法,把发扬王光祈精神作为己任。
二、人文学术内涵厚重的《王光祈文集》
四川音乐学院在发起和主办多次王光祈学术研讨会的同时,还编辑出版有关王光祈的专著及论文集,并在从创刊至100期的学报《音乐探索》上连续发表了近50篇研究王光祈的文章(平均每2期就有1篇发表)。
由于王光祈先生的多种著作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今人很难读到。为了便于读者了解王光祈的学术成就,1992年由四川音乐学院毕兴、韩立文、朱舟等老师选编的《王光祈文集》(音乐卷),由巴蜀书社于是年3月出版,此文集收入了王光祈的《欧洲音乐进化论》等13种著作。其中,有的是“节选”,共46万字篇幅,使沉寂多年的王光祈先生“亮相”在新读者面前。次年,川音又将1984年、1992年先后举办的两次王光祈学术研讨会的文章汇编成《黄钟流韵集——纪念王光祈先生》(毕兴、苑树青编,吕骥题写书名)一书,共76篇文章、51万字,由成都出版社与1993年9月发行第1版。由此可以看出,川音对王光祈的研究,既有研讨会的交流,又注重文献的保存。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川音始终坚持着不能割断中华文化的文脉,这中间,自然也包括王光祈先生的创造。
从1984年川音发起和参与主办王光祈学术研究会以来的25年间,该院一直在筹划编纂出版王光祈全集的事宜,但受到出版经费等种种原因的困扰,未能如愿。值此四川音乐学院院庆70周年之际,其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虽然书名为“文集”而非“全集”,但比起1992年出版的那本仅46万字的《文集》,这次约330万字篇幅的规模已有“全集”的性质了。由于编纂者尚感未穷尽王先生的全部著作(包括他还留存在德国的一些遗稿),惟恐有遗珠之虞,仍命名为《王光祈文集》,由此可知编者的严谨学风和良苦用心。
这部2009年新版《王光祈文集》,展现了王光祈先生音乐学研究、社科时政文化研究的全貌,还有历史轶文及附录,可以说,无论是编纂框架的建构,还是体例嬗递的规范,都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独创性。这部人文学术内涵厚重的《王光祈文集》的出版,不仅更加拉近了四川音乐学院与王光祈先生的距离,也彰显了我的母校——川音对传承优秀音乐文化所付出的满腔热忱和不懈努力,广大读者藉此可一饱眼福,全面了解王光祈先生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以及其为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荜路蓝缕之功。
《王光祈文集》的出版是我国音乐学术界的一件盛事,它将鼓舞着后学,尤其王光祈先生那“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的博大气慨,必将使中华民族音乐更加伟岸地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
三,从《王光祈文集》看王光祈学术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2009年版《王光祈文集》中,收入了王先生撰写于上世纪二三十代的著作,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借鉴的宝贵遗产。这些著述虽然距今已七八十载,但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光彩,王光祈的学术思想和治学风范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在今天仍具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王光祈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复兴中华,拯救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观;三是以我为主的中西音乐比较观。
(一)首先,为复兴中华,拯救民族而奋斗,是王光祈先生一生的追求。
王光祈先生从1918年在北京与李大钊、周太玄、曾奇等人发起创立“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组织“工读互助团”,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到1920年以北京《晨报》、上海《申报》等特派记者的身份远赴德国考察欧洲政治经济情况,并于1923年改学音乐,潜心音乐研究,他都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生死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光祈先生在经历创建“少年中国学会”及“工读互助团”等一系列挫折后,立志另辟新路,到欧洲去寻求振兴中华的经验和途径。他在1920年离国前满怀爱国之心撰写的《去国辞》的诗中,呼唤“欲洗污浊的乾坤,只有满腔的热血,惟我少年,誓共休戚……愿我青春之中华,永无老大之一日,惟我少年,努力努力!”可见,王光祈作为“少年中国学会”的主要创始者和实际负责人之一,即使是离国赴异邦,也一直不忘把改造中国的愿望寄托在“少年中国学会”上。他在德国之所以选择音乐为终生职业,亦是为了实现复兴中国的愿望。此时王光祈深深感到应该像孔子那样采用礼乐,进而以礼乐兴邦,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他在1923年步入音乐之门不久,于是年10月在柏林撰写的《德国音乐与中国》一文中感叹道:“吾国孔子学说,完全建筑在礼乐之上。礼乐不兴,则中国必亡”(载《少年中国》4卷8.9期)。后来他又在《音乐与人生》一文指出:“吾国自孔子立教以来,是主张用‘礼’以节制吾人外面行劝,用‘乐’以陶养吾人内部心灵……因些之故,音乐一物,在吾国文化中,遂占极重要之地位,实与全部人生具有密切的关系”(载北新活页文选2259号)。可见,王光祈先生的音乐思想,是以激发民族精神,陶铸民族自豪思想的历史责任感为出发点。他这种博大的胸怀和包容万流的气慨,代表了我国现代爱国音乐家的良好愿望。可以说,王光祈在国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在海外从事音乐学研究,心中始终倾慕着祖国,日夜梦想着“少年中国”的振兴。
(二)其次,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王光祈音乐思想的核心。
王光祈说:“音乐这东西,不如其他洋货,可以随便拿来就用……因为,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表现,东西民族的思想、行为、感情、习惯既各不相同,其所表现于音乐的,亦当然互异。”王光祈先生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国外,但他始终坚持音乐源于生活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还指出:音乐是“人类生活、思想、感情的表现”。这些见解贯穿在他的整个音乐研究过程中,成为他一生从事“音乐之业”的准则。王光祈先生不仅认为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反过来也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由于各国和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想特征,还应从该国和该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弄清社会生活与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应该照搬反映西方人生活的西洋音乐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他认为,我们中国的民族特性是无论怎样西化也“化”不了的,这正是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对于王光祈先生这样一位身居异邦,多年受到欧美西方音乐文化熏陶及各种思潮影响的音乐家,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能有如此观点鲜明的学术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颇值得现今音乐家们深思。
(三)再次,以我为主的中西音乐比较观,是王光祈学术思想的一大亮点。
王光祈是中国第一个采用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gy)方法研究音乐的学者。王光祈先生作为我国这门新兴学科的创立者,他始终是以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为轴心,力求全面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又深入了解西方音乐,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找出中西音乐文化的最佳交汇点。
本来,发端于19世纪前后德国的比较音乐学,最初是以研究欧洲以外各民族的音乐起源、乐器等的一门学科,带有明显的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王光祈先生则是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排除了以欧洲音乐的优越先进来比较其他民族或国家音乐的落后。他不仅最早把比较音乐学介绍到亚洲,而且以中西民族平等的观念撰写出《东方民族之音乐》、《东西乐制之研究》、《中西音乐之异同》等著述,开创了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丰富了欧洲比较音乐学,进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中西音乐文化观。王光祈先生主张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他在所著《音学》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吾人既相信‘音乐作品’与其他文学一样,须建筑于‘民族性’之上,不能‘以西代庖’。”并说:“今日吾国万事皆欧化,而独对于西洋音乐,却始终是不敢承教。”他通过中西音乐比较研究,认为“以西代庖”或“欧化”之路,都是走不通的,这是从中国音乐发展史得出的结论。王先生还在他的《中国音乐史》自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盖国内虽有富有音乐天才之人,虽有曾受西乐教育之士;但是若无本国音乐材料(乐理及作品等)以作彼此观摩探讨之用,则至多能造出一位‘西洋音乐家’而已。对于‘国乐’前途仍无何等帮助,而现在西洋之大音乐家,固已成千累万,又何须添此一位黄面黑发之‘西洋音乐家’。”这番话是王光祈先生1931年有感于当时的情况而发的,不幸的是,他那时的担心,在七八十年后的今日,盲目追求西化的“黄面黑发之‘西洋音乐家’”依然存在,甚至有过之而不及。有鉴于此,王光祈先生在中西音乐结合点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观点,是很值得我们效法的。
当然,王光祈先生的学术思想非以上三方面所能概括。他是一位富于拓荒创造精神的音乐学家,不仅视野开阔、角度新颖,而且论述系统、见解独到。读《王光祈文集》,最直接的感受是阔大。由此看来,这部汇集王光祈先生重要著述的《王光祈文集》,作为现代音乐学家的文献宝库之一,应该是实至名归的。
责任编辑:郭爽
To Congratulat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ang Guangqi
Feng Guangyu
Abstract: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ang Guangqi, published in 2009, was an important document compiled by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This collected works not only shows us the outstanding Chinese musicologist—— Wang Guangqi’s excellent achievements ,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 Guangqi and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Key word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ang Guangqi;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the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a school
关键词:《王光祈文集》;川音;校庆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06-03
在四川音乐学院校庆70周年之际,《王光祈文集》的出版,不仅全面展现了爱国主义思想家、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1892~1936)光辉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也体现出四川音乐学院与王光祈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来,王光祈先生与四川音乐学院并无必然的渊源关系。他作为社会活动家和音乐学家,从1920年赴德,1923年改学音乐到1934年获波恩大学音乐学博士学位,至1936年1月病逝波恩,一直生活在远离祖国的德国,而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于1939年11月成立时,王光祈先生已辞世近4年。然而,这位杰出的音乐学家却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特别是王光祈故乡的四川音乐学院的师生心中。川音的师生以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先生为骄傲,对他充满了浓厚的缅怀之情,学习他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学术思想,努力把四川音乐学院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的音乐学府。
王光祈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广泛论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音乐艺术等领域,特别是在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比较音乐学方面,更有独特的建树,出版专著近20种,发表音乐论文数十篇。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王光祈先生的丰功伟绩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名字也很少被人提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及思想解放的深入,王光祈先生才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川音以发扬王光祈精神为己任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对王光祈先生的重新认识和研究,是从四川音乐学院发端的。1983年,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创办伊始,便在创刊号上以显著位置率先发表了该院艺术学学者韩立文、毕兴二位教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王光祈》的万余字长文,拉开了在新时期全面评论研究王光祈先生的序幕。紧接着,由四川音乐学院发起,并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政协、四川音协、温江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6月联合举办了“首次王光祈研究学术讨论会”,并将当年由著名生物学家周太玄题字的“温江王光祈先生之墓”的墓碑移至四川音乐学院校园内,建立了“王光祈碑亭”,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题写碑亭匾额。“王光祈碑亭” 现已成为川音的一大景观,供人瞻仰,供人纪念。1984年这次不逢五、不逢十,由川音牵头的纪念王光祈诞辰92年的活动,是学术界怀念先辈学者的空前之举。
1992年9月,在王光祈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川音与前述单位并联合成都市人大、政协共同主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在新世纪的2002年12月,为纪念王光祈先生诞辰110周年,川音也积极参与主办,并在同时举行的“首届王光祈音乐节”期间,演出了专场音乐会。
在不到20年间,由川音发起并积极参与,为一位音乐家连续举行了3次全国性的纪念会和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属罕见,惟王光祈先生享有此殊荣。这些活动的策划和举办,乃四川音乐学院努力促成,因为,川音始终推崇王光祈先生所创立的中国式比较音乐学的科学方法,把发扬王光祈精神作为己任。
二、人文学术内涵厚重的《王光祈文集》
四川音乐学院在发起和主办多次王光祈学术研讨会的同时,还编辑出版有关王光祈的专著及论文集,并在从创刊至100期的学报《音乐探索》上连续发表了近50篇研究王光祈的文章(平均每2期就有1篇发表)。
由于王光祈先生的多种著作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今人很难读到。为了便于读者了解王光祈的学术成就,1992年由四川音乐学院毕兴、韩立文、朱舟等老师选编的《王光祈文集》(音乐卷),由巴蜀书社于是年3月出版,此文集收入了王光祈的《欧洲音乐进化论》等13种著作。其中,有的是“节选”,共46万字篇幅,使沉寂多年的王光祈先生“亮相”在新读者面前。次年,川音又将1984年、1992年先后举办的两次王光祈学术研讨会的文章汇编成《黄钟流韵集——纪念王光祈先生》(毕兴、苑树青编,吕骥题写书名)一书,共76篇文章、51万字,由成都出版社与1993年9月发行第1版。由此可以看出,川音对王光祈的研究,既有研讨会的交流,又注重文献的保存。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川音始终坚持着不能割断中华文化的文脉,这中间,自然也包括王光祈先生的创造。
从1984年川音发起和参与主办王光祈学术研究会以来的25年间,该院一直在筹划编纂出版王光祈全集的事宜,但受到出版经费等种种原因的困扰,未能如愿。值此四川音乐学院院庆70周年之际,其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虽然书名为“文集”而非“全集”,但比起1992年出版的那本仅46万字的《文集》,这次约330万字篇幅的规模已有“全集”的性质了。由于编纂者尚感未穷尽王先生的全部著作(包括他还留存在德国的一些遗稿),惟恐有遗珠之虞,仍命名为《王光祈文集》,由此可知编者的严谨学风和良苦用心。
这部2009年新版《王光祈文集》,展现了王光祈先生音乐学研究、社科时政文化研究的全貌,还有历史轶文及附录,可以说,无论是编纂框架的建构,还是体例嬗递的规范,都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独创性。这部人文学术内涵厚重的《王光祈文集》的出版,不仅更加拉近了四川音乐学院与王光祈先生的距离,也彰显了我的母校——川音对传承优秀音乐文化所付出的满腔热忱和不懈努力,广大读者藉此可一饱眼福,全面了解王光祈先生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以及其为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荜路蓝缕之功。
《王光祈文集》的出版是我国音乐学术界的一件盛事,它将鼓舞着后学,尤其王光祈先生那“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的博大气慨,必将使中华民族音乐更加伟岸地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
三,从《王光祈文集》看王光祈学术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2009年版《王光祈文集》中,收入了王先生撰写于上世纪二三十代的著作,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借鉴的宝贵遗产。这些著述虽然距今已七八十载,但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光彩,王光祈的学术思想和治学风范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在今天仍具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王光祈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复兴中华,拯救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观;三是以我为主的中西音乐比较观。
(一)首先,为复兴中华,拯救民族而奋斗,是王光祈先生一生的追求。
王光祈先生从1918年在北京与李大钊、周太玄、曾奇等人发起创立“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组织“工读互助团”,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到1920年以北京《晨报》、上海《申报》等特派记者的身份远赴德国考察欧洲政治经济情况,并于1923年改学音乐,潜心音乐研究,他都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生死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光祈先生在经历创建“少年中国学会”及“工读互助团”等一系列挫折后,立志另辟新路,到欧洲去寻求振兴中华的经验和途径。他在1920年离国前满怀爱国之心撰写的《去国辞》的诗中,呼唤“欲洗污浊的乾坤,只有满腔的热血,惟我少年,誓共休戚……愿我青春之中华,永无老大之一日,惟我少年,努力努力!”可见,王光祈作为“少年中国学会”的主要创始者和实际负责人之一,即使是离国赴异邦,也一直不忘把改造中国的愿望寄托在“少年中国学会”上。他在德国之所以选择音乐为终生职业,亦是为了实现复兴中国的愿望。此时王光祈深深感到应该像孔子那样采用礼乐,进而以礼乐兴邦,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他在1923年步入音乐之门不久,于是年10月在柏林撰写的《德国音乐与中国》一文中感叹道:“吾国孔子学说,完全建筑在礼乐之上。礼乐不兴,则中国必亡”(载《少年中国》4卷8.9期)。后来他又在《音乐与人生》一文指出:“吾国自孔子立教以来,是主张用‘礼’以节制吾人外面行劝,用‘乐’以陶养吾人内部心灵……因些之故,音乐一物,在吾国文化中,遂占极重要之地位,实与全部人生具有密切的关系”(载北新活页文选2259号)。可见,王光祈先生的音乐思想,是以激发民族精神,陶铸民族自豪思想的历史责任感为出发点。他这种博大的胸怀和包容万流的气慨,代表了我国现代爱国音乐家的良好愿望。可以说,王光祈在国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在海外从事音乐学研究,心中始终倾慕着祖国,日夜梦想着“少年中国”的振兴。
(二)其次,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王光祈音乐思想的核心。
王光祈说:“音乐这东西,不如其他洋货,可以随便拿来就用……因为,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表现,东西民族的思想、行为、感情、习惯既各不相同,其所表现于音乐的,亦当然互异。”王光祈先生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国外,但他始终坚持音乐源于生活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还指出:音乐是“人类生活、思想、感情的表现”。这些见解贯穿在他的整个音乐研究过程中,成为他一生从事“音乐之业”的准则。王光祈先生不仅认为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反过来也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由于各国和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想特征,还应从该国和该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弄清社会生活与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应该照搬反映西方人生活的西洋音乐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他认为,我们中国的民族特性是无论怎样西化也“化”不了的,这正是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对于王光祈先生这样一位身居异邦,多年受到欧美西方音乐文化熏陶及各种思潮影响的音乐家,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能有如此观点鲜明的学术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颇值得现今音乐家们深思。
(三)再次,以我为主的中西音乐比较观,是王光祈学术思想的一大亮点。
王光祈是中国第一个采用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gy)方法研究音乐的学者。王光祈先生作为我国这门新兴学科的创立者,他始终是以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为轴心,力求全面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又深入了解西方音乐,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找出中西音乐文化的最佳交汇点。
本来,发端于19世纪前后德国的比较音乐学,最初是以研究欧洲以外各民族的音乐起源、乐器等的一门学科,带有明显的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王光祈先生则是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排除了以欧洲音乐的优越先进来比较其他民族或国家音乐的落后。他不仅最早把比较音乐学介绍到亚洲,而且以中西民族平等的观念撰写出《东方民族之音乐》、《东西乐制之研究》、《中西音乐之异同》等著述,开创了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丰富了欧洲比较音乐学,进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中西音乐文化观。王光祈先生主张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他在所著《音学》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吾人既相信‘音乐作品’与其他文学一样,须建筑于‘民族性’之上,不能‘以西代庖’。”并说:“今日吾国万事皆欧化,而独对于西洋音乐,却始终是不敢承教。”他通过中西音乐比较研究,认为“以西代庖”或“欧化”之路,都是走不通的,这是从中国音乐发展史得出的结论。王先生还在他的《中国音乐史》自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盖国内虽有富有音乐天才之人,虽有曾受西乐教育之士;但是若无本国音乐材料(乐理及作品等)以作彼此观摩探讨之用,则至多能造出一位‘西洋音乐家’而已。对于‘国乐’前途仍无何等帮助,而现在西洋之大音乐家,固已成千累万,又何须添此一位黄面黑发之‘西洋音乐家’。”这番话是王光祈先生1931年有感于当时的情况而发的,不幸的是,他那时的担心,在七八十年后的今日,盲目追求西化的“黄面黑发之‘西洋音乐家’”依然存在,甚至有过之而不及。有鉴于此,王光祈先生在中西音乐结合点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观点,是很值得我们效法的。
当然,王光祈先生的学术思想非以上三方面所能概括。他是一位富于拓荒创造精神的音乐学家,不仅视野开阔、角度新颖,而且论述系统、见解独到。读《王光祈文集》,最直接的感受是阔大。由此看来,这部汇集王光祈先生重要著述的《王光祈文集》,作为现代音乐学家的文献宝库之一,应该是实至名归的。
责任编辑:郭爽
To Congratulat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ang Guangqi
Feng Guangyu
Abstract: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ang Guangqi, published in 2009, was an important document compiled by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This collected works not only shows us the outstanding Chinese musicologist—— Wang Guangqi’s excellent achievements ,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 Guangqi and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Key word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ang Guangqi;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the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a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