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办高校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筹资能力较弱,文章从美国私立大学的筹资方式中寻求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探索解决我国民办高校资金短缺的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 美国私立大学 筹资
一﹑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方式
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方式主要包括学杂费、经营性收入、政府资助及社会捐赠收入等。(一)学杂费。学杂费是美国私立高校筹措经费的重要途径。(二)经营性收入。学校利用自身拥有的设备、人才以及科技研发等优势通过对外服务或销售取得的收入。比如斯坦福大学每年就可以从出租给硅谷科学城的土地上获得高额收入。(三)政府的财政资助。包括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的资助。这其中大部分被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获得。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资助金给高校平均带来25%的流动收入,而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来说,仅占流动收入的12%左右。(四)社会捐赠。美国向来有捐赠办学的传统,美国大学获得捐赠的多少是其排名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私立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筹款机构,将筹措捐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外积极宣传学校,给予捐款人名誉,有的学校甚至由一名校长或副校长重点管理和校友以及社团的联系,以期获得大额的捐款。
不难看出,虽然学杂费在美国私立高校经费中所占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但是美国私立大学同样重视其他的筹资方式,只凭借单一的筹资渠道是无法给学校带来发展的。
二﹑我国民办高校主要筹资渠道及存在问题
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筹资渠道包括社会、集团、政府资助、银行贷款和个人投资等,但总体上看,高校主要筹资渠道为学杂费收入。
现行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政策和民办高校自身两方面分析:第一,政策方面,政府对民办高校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高等教育拨款机制不健全,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都太少,对其经费投入、使用和监督的问题都还未规范;第二,从高校自身来说,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总量不足,对筹资活动不够重视。大多数民办高校还是以学费作为学校主要财政收入,这种单一的筹资模式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掣肘。由于大都依赖于学杂费收入,即便有其他筹资渠道,能够筹集到的资金也有限,使得其发展举步维艰,这也是近些年来民办高校的数量逐步递增但质量不曾得到明显提升的原因之一。除了政策上的原因,高校自身对筹资活动重视程度不够也大大降低了民办高校的筹资能力。
三﹑探讨解决中国民办高校资金短缺的方法
(一)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美国,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 (1)财政援助政策。美国大多数私立高校属于非营利机构, 政府对公立、私立高校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进行援助。(2)税收等优惠政策。美国的非营利私立高校更吸引社会捐赠。此外, 政府还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大学募捐, 并将筹款能力视为评价高校校长领导才能的重要标志。(3)宏观管理政策。联邦通过立法和制定资助条件, 将政策渗透到私立高校之中,并通过由全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私立高校的认证, 督促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州政府一般也不会直接干预私立高校, 最多是通过协调委员会提供私立高等教育的规划方案及评审专业计划等方式进行协调。
由美国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扶持政策可以看出其政策的可操作性强,各项条款界定明确,产权划分明晰,产权明晰保障了投资的合法权益,这样才有可能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政府只有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法律上确保民办高校公平竞争环境,制定更具可行性和引导性的政策,才能激起激励社会办学的积极性。
(二)学校应努力提高自身产学研能力
与国外相比,中国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质量并不高,民办高校无论从担负的社会责任还是自身来说都应该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优化师资建设,总的来说应该增强自身产学研能力。一方面,如果学校本身办学质量提高了就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推动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正如美国私立学校利用设备、人才以及科技研发等优势,通过对外服务销售取得收入,中国民办高校如果有足够的研发能力便能与政府或企业合作,获得政府、企业的资金支持。
(三)应广泛吸收社会捐赠
在我国,社会捐赠还只占民办高校经费中很小的一部分,在部分发达国家它已是高校收入中的重要来源之一。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吸收社会捐赠,比如现在已有公办学校在实施的校友会建设,通过加强对杰出校友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捐赠的热情;如果与企业有合作项目的也可以吸收企业捐赠资金;而在侨乡地区的民办高校,可以对华人华侨进行宣传,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会促使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支持。当然,如果待民办高校发展更为成熟一些,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上市或者发行教育福利彩票的方法筹集资金,这两者都是大规模筹集资金的方式。只有拓宽我国民办高校筹资的渠道,改善资金短缺的现状,我国的民办高校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宪宾. 美国私立大学经费筹措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0(21):25-27.
[2]周燕梁. 美、日、韩私立高教政策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4):64.
【关键词】民办高校 美国私立大学 筹资
一﹑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方式
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方式主要包括学杂费、经营性收入、政府资助及社会捐赠收入等。(一)学杂费。学杂费是美国私立高校筹措经费的重要途径。(二)经营性收入。学校利用自身拥有的设备、人才以及科技研发等优势通过对外服务或销售取得的收入。比如斯坦福大学每年就可以从出租给硅谷科学城的土地上获得高额收入。(三)政府的财政资助。包括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的资助。这其中大部分被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获得。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资助金给高校平均带来25%的流动收入,而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来说,仅占流动收入的12%左右。(四)社会捐赠。美国向来有捐赠办学的传统,美国大学获得捐赠的多少是其排名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私立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筹款机构,将筹措捐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外积极宣传学校,给予捐款人名誉,有的学校甚至由一名校长或副校长重点管理和校友以及社团的联系,以期获得大额的捐款。
不难看出,虽然学杂费在美国私立高校经费中所占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但是美国私立大学同样重视其他的筹资方式,只凭借单一的筹资渠道是无法给学校带来发展的。
二﹑我国民办高校主要筹资渠道及存在问题
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筹资渠道包括社会、集团、政府资助、银行贷款和个人投资等,但总体上看,高校主要筹资渠道为学杂费收入。
现行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政策和民办高校自身两方面分析:第一,政策方面,政府对民办高校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高等教育拨款机制不健全,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都太少,对其经费投入、使用和监督的问题都还未规范;第二,从高校自身来说,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总量不足,对筹资活动不够重视。大多数民办高校还是以学费作为学校主要财政收入,这种单一的筹资模式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掣肘。由于大都依赖于学杂费收入,即便有其他筹资渠道,能够筹集到的资金也有限,使得其发展举步维艰,这也是近些年来民办高校的数量逐步递增但质量不曾得到明显提升的原因之一。除了政策上的原因,高校自身对筹资活动重视程度不够也大大降低了民办高校的筹资能力。
三﹑探讨解决中国民办高校资金短缺的方法
(一)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美国,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 (1)财政援助政策。美国大多数私立高校属于非营利机构, 政府对公立、私立高校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进行援助。(2)税收等优惠政策。美国的非营利私立高校更吸引社会捐赠。此外, 政府还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大学募捐, 并将筹款能力视为评价高校校长领导才能的重要标志。(3)宏观管理政策。联邦通过立法和制定资助条件, 将政策渗透到私立高校之中,并通过由全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私立高校的认证, 督促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州政府一般也不会直接干预私立高校, 最多是通过协调委员会提供私立高等教育的规划方案及评审专业计划等方式进行协调。
由美国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扶持政策可以看出其政策的可操作性强,各项条款界定明确,产权划分明晰,产权明晰保障了投资的合法权益,这样才有可能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政府只有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法律上确保民办高校公平竞争环境,制定更具可行性和引导性的政策,才能激起激励社会办学的积极性。
(二)学校应努力提高自身产学研能力
与国外相比,中国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质量并不高,民办高校无论从担负的社会责任还是自身来说都应该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优化师资建设,总的来说应该增强自身产学研能力。一方面,如果学校本身办学质量提高了就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推动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正如美国私立学校利用设备、人才以及科技研发等优势,通过对外服务销售取得收入,中国民办高校如果有足够的研发能力便能与政府或企业合作,获得政府、企业的资金支持。
(三)应广泛吸收社会捐赠
在我国,社会捐赠还只占民办高校经费中很小的一部分,在部分发达国家它已是高校收入中的重要来源之一。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吸收社会捐赠,比如现在已有公办学校在实施的校友会建设,通过加强对杰出校友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捐赠的热情;如果与企业有合作项目的也可以吸收企业捐赠资金;而在侨乡地区的民办高校,可以对华人华侨进行宣传,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会促使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支持。当然,如果待民办高校发展更为成熟一些,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上市或者发行教育福利彩票的方法筹集资金,这两者都是大规模筹集资金的方式。只有拓宽我国民办高校筹资的渠道,改善资金短缺的现状,我国的民办高校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宪宾. 美国私立大学经费筹措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0(21):25-27.
[2]周燕梁. 美、日、韩私立高教政策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