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创造?创造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独一无二的看法。从这点看,绘画语言的发展与物理语言的发展有许多共同之处,也许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画家列宾和他的一个朋友在一个院子里散步,大雪过后,周围一片银白,这位朋友瞥见路边雪地上有一小片黄色的污渍,显然是狗留下的尿迹,他就顺便用靴尖翻起雪和泥土把污渍掩盖了。没料到列宾发觉时却当真地生气了,他说,几天以来他总是到这里来欣赏这一片美丽的琥珀色!显然,列宾是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用另一种思路去领悟,从而得到了与常人不同的感受;同样地,当人们都看惯了星辰运行、苹果落地时,何尝会像牛顿那样想到天上地下的物体都是受到同一个力的驱使呢?
艺术史和物理史都是对宇宙视界描绘的历史。现代绘画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都是因为画家和物理学家观看世界眼光的变化而向前推进的,从而摆脱了习惯和经验,进行了新的创造。
现代物理学与现代绘画发展的时间进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与现代绘画诞生的时间相仿。1905年,当野兽派在巴黎“秋天”画廊里断言绘画的语言是浓烈的色彩时,爱因斯坦则对时间和空间观念创造出了三个伟大的定理,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时间同时性的相对性,简言之,就是对两个相互运动的参照系来说,处在其中之一的观察者,会发现另一个参照系中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了,时钟走慢了,时间、空间从此成了不可分割的同一体的两个方面。数学家明可夫斯基说明了这个思想:“时间和空间消失在阴影中,惟有世界自身存在,三维空间与时间结合成四维空间,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四维空间的统形。在每一个时刻我们所经验的世界只是四维连续统中的一个剖面或切片,世界就象一盘电影胶片,只不过是他将其图片一幅幅向我们展示。”杜尚《下楼梯的裸女》似乎就是这种展示的定格。1907年,毕加索在画布上体现了他构筑空间新概念的尝试,1910年至1911年,他在创作的《弹曼陀铃的人》等一系列的画中,破坏了来自主题的视觉形象,用碎片来构筑一种新的结构。与此同时,爱因斯坦则正在建构时间和空间的独创性的语言。20世纪绘画和物理大师们对世界的感受和结论与日常生活的经验已大相径庭。爱因斯坦认为,如果要达到对世界更深的理解,经典概念需要代之以远非人类直接体验的其他内容。在塞尚、马蒂斯、毕加索、杜尚各派绘画语言代表人物崭露头角的时代,量子科学家普朗克、玻尔、薛定谔、狄拉克、德布罗意等从微观改变了世界的图景,出现了光既是粒子又是波,粒子时间和位置不可以同时准确测量等怪异的解说。“薛定谔的猫”被认为是最好地通俗地描述了物理量子世界观的实验: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装有一只猫和一个与放射性物质相连接的释放装置,通过继电器引发装置放出毒气。在一段时间后,放射性物质可能发生衰变,也有可能不发生衰变,根据常识,这只猫要不是活的就是死的。但按照量子科学原理,这只猫死活却依赖于我们的观察,在观察之前,这只猫处于不死不活的叠加状态。科学家提出了种种的方案,亦不能填平我们的常识与微观特异性间的鸿沟,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是我们的观察行为选择了多种世界中的其中一种作为我们的世界。现代物理学观念与现代绘画观念居然同样的邪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物理学家已将对物质世界的描绘变成了哲学,这跟绘画语言变为哲学的观念,倒是异曲同工。科学是精确的却是不充分的,哲学是更根本的。哲学对艺术和科学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在物理的许多理论的创造中,科学家之所以选择某一个理论,干脆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理论很美,当然,他们的审美更多的是包括了简单性、对称性、统一性等观念。量子学家狄拉克写到:“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其去符合实验更重要。”热力学理论学家波尔兹曼曾说:“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既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工作。”对同样的一个现象创造出不同的理论是出于科学家内心不同的呼唤。这就是说不同科学家对物理结构美有不同的感悟,感受的不同,就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风格,这与不同绘画风格的产生十分相象。令人惊诧的是绘画常有一种“先知先觉”,虽说画家对物理研究的现状知之甚少,但他们创造出的图象和寓意,在被嵌入此后物理学家搭起的有关时空观念的框架中时,却是那么惊人的合适。
人类精神的最大奥秘之一就是它以新的方式通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这种重组当然包含了对旧知识的批判和逆反思维,在这两种思维上建立了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绘画,绘画和物理作为一个硬币的正反面,都说明了创造性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个世界上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感悟,什么样的观念。在长期深思熟虑之后,达到敏税的洞察知识,创造时刻就降临了。
科学和绘画发展到越高的层次他们的距离就越拉近,像塔对边的距离,越靠近顶端就越接近。现在科学界对艺术审美的呼声越来越热烈,而艺术界在物理新观念观照下的潜移默化却是悄然进行的。
艺术史和物理史都是对宇宙视界描绘的历史。现代绘画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都是因为画家和物理学家观看世界眼光的变化而向前推进的,从而摆脱了习惯和经验,进行了新的创造。
现代物理学与现代绘画发展的时间进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与现代绘画诞生的时间相仿。1905年,当野兽派在巴黎“秋天”画廊里断言绘画的语言是浓烈的色彩时,爱因斯坦则对时间和空间观念创造出了三个伟大的定理,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时间同时性的相对性,简言之,就是对两个相互运动的参照系来说,处在其中之一的观察者,会发现另一个参照系中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了,时钟走慢了,时间、空间从此成了不可分割的同一体的两个方面。数学家明可夫斯基说明了这个思想:“时间和空间消失在阴影中,惟有世界自身存在,三维空间与时间结合成四维空间,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四维空间的统形。在每一个时刻我们所经验的世界只是四维连续统中的一个剖面或切片,世界就象一盘电影胶片,只不过是他将其图片一幅幅向我们展示。”杜尚《下楼梯的裸女》似乎就是这种展示的定格。1907年,毕加索在画布上体现了他构筑空间新概念的尝试,1910年至1911年,他在创作的《弹曼陀铃的人》等一系列的画中,破坏了来自主题的视觉形象,用碎片来构筑一种新的结构。与此同时,爱因斯坦则正在建构时间和空间的独创性的语言。20世纪绘画和物理大师们对世界的感受和结论与日常生活的经验已大相径庭。爱因斯坦认为,如果要达到对世界更深的理解,经典概念需要代之以远非人类直接体验的其他内容。在塞尚、马蒂斯、毕加索、杜尚各派绘画语言代表人物崭露头角的时代,量子科学家普朗克、玻尔、薛定谔、狄拉克、德布罗意等从微观改变了世界的图景,出现了光既是粒子又是波,粒子时间和位置不可以同时准确测量等怪异的解说。“薛定谔的猫”被认为是最好地通俗地描述了物理量子世界观的实验: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装有一只猫和一个与放射性物质相连接的释放装置,通过继电器引发装置放出毒气。在一段时间后,放射性物质可能发生衰变,也有可能不发生衰变,根据常识,这只猫要不是活的就是死的。但按照量子科学原理,这只猫死活却依赖于我们的观察,在观察之前,这只猫处于不死不活的叠加状态。科学家提出了种种的方案,亦不能填平我们的常识与微观特异性间的鸿沟,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是我们的观察行为选择了多种世界中的其中一种作为我们的世界。现代物理学观念与现代绘画观念居然同样的邪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物理学家已将对物质世界的描绘变成了哲学,这跟绘画语言变为哲学的观念,倒是异曲同工。科学是精确的却是不充分的,哲学是更根本的。哲学对艺术和科学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在物理的许多理论的创造中,科学家之所以选择某一个理论,干脆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理论很美,当然,他们的审美更多的是包括了简单性、对称性、统一性等观念。量子学家狄拉克写到:“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其去符合实验更重要。”热力学理论学家波尔兹曼曾说:“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既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工作。”对同样的一个现象创造出不同的理论是出于科学家内心不同的呼唤。这就是说不同科学家对物理结构美有不同的感悟,感受的不同,就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风格,这与不同绘画风格的产生十分相象。令人惊诧的是绘画常有一种“先知先觉”,虽说画家对物理研究的现状知之甚少,但他们创造出的图象和寓意,在被嵌入此后物理学家搭起的有关时空观念的框架中时,却是那么惊人的合适。
人类精神的最大奥秘之一就是它以新的方式通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这种重组当然包含了对旧知识的批判和逆反思维,在这两种思维上建立了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绘画,绘画和物理作为一个硬币的正反面,都说明了创造性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个世界上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感悟,什么样的观念。在长期深思熟虑之后,达到敏税的洞察知识,创造时刻就降临了。
科学和绘画发展到越高的层次他们的距离就越拉近,像塔对边的距离,越靠近顶端就越接近。现在科学界对艺术审美的呼声越来越热烈,而艺术界在物理新观念观照下的潜移默化却是悄然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