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内容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其新史学思想的内容包括对旧史学的批判和改造,对治史目的的阐述,对历史发展因果关系的分析,对史学方法论的探讨,等等。他的思想对其后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近代文学史 梁启超 新史学思想
  
  在近代史学史上,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奠基人。他在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等方面建树颇多,并开拓了一系列崭新的史学研究领域,对当时及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就其新史学思想的内容作简要概述。
  一、关于对封建旧史学的批判和改造
  梁氏运用近代资产阶级史学观,对中国封建史学进行了系统批判。他将二十四史怒斥为“二十四姓之家谱”,着重抨击封建史学的正统观,揭露封建正统的反动本质,并再三强调:“不扫君统之谬见,而欲之作史,史虽充栋,徒为生民毒耳。”[1]3
  为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体系,梁氏呼吁必须改造旧史学,进行“史界革命”。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1]7为此,他提出改造旧史学的建议。
  第一,要反对旧史的贵族性,反对“帝王中心论”和“正统观”,把旧史学从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中解脱出来,让它为国民服务,养成国家思想,“助成国民性”的发展,[2]28使中华民族对世界有所贡献。
  第二,要重新厘定史学范围。梁氏指出,中国历代史家试图把人类知识的全部记录纳于史著,以致史籍繁琐庞杂,而其所记载又不够详尽。他认为,当代科学日益发达,各种学问之间应该有较严密的分工,史学应从包容万象中分离出来,不必“越俎代庖”。但对于历史领域内的学问,则要“当仁不让”,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求得史学的进步。
  第三,对历史应该进行“纯客观的研究”。要特别注重“求真”的观念,摒除主观偏见。他严厉批判旧史家“强史就我”的主观主义研究态度,并猛烈谴责他们不“忠实”于客观历史。他强调史家必须“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为手段”,[2]31—32这样才能有良史和信史的出现。他对“求真”的强调,对于克服传统史学过于依附于政治、缺乏独立意识的弊端,是一种必要的针砭和“矫枉”,对于历史学作为一门严格的、独立的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二、关于治史的目的
  梁氏认为,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性。因此,他从资产阶级史学功用观出发,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资鉴”。他指出,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史学研究的是历史,但其出发点应该是现实,绝不能离开现实去研究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谁也无法将它们割断,人们正是为了认识现实或满足现实的某种需要而去研究历史。他特别强调进行历史研究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历史为当前的社会服务。
  梁氏指出,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资鉴”,是与其构设和确立民族国家的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他试图通过强调史学研究的目的来关心中国应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形成一种怎样的社会。在他看来,由于旧史学的研究目的过于狭隘,因而日常的史迹和民众智慧得不到记载和传承,这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每一社会个体都有高度发达的道德和智慧,才能组成社会和求得发展,而这正是新史学的职志和特征。他认为,近代史学的进步除了客观的资料整理就是主观的观念革新,就是要使历史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从而使每个个体都成为国民之一分子、世界之一分子,这就是他所追求的民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
  三、关于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在历史学研究的早期,梁氏以进化论为史学的理论基础,认为新旧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新旧史家所持的理论基础不同。旧史家信奉的是“一治一乱”、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论,而新史家则信奉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进化论。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处于一种普遍的进化状态,所以史家要以进化史观为指导来研究历史,“达到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的目的。历史就是“叙述人种之发达与其竞争而已”,“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盛衰兴亡之迹者,是历史之性质也,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1]11—12这种历史进化的规律,他称之为因果律,并认为明乎此,则可知历史之真相。
  晚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变化,梁氏对历史进化和因果支配的问题提出了新看法,虽仍强调历史学要“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2]1但他同时表示:“说明事实的原因结果,为史家诸种职责中之最重要者,近世治学之人,多能言之”,然而“兹事未易言也”,因为“宇宙之因果律,往往为复的而非单的,为曲的而非直的,为隔的伏的而非连的易的,故得其真也甚难”。同时,寻求这种因果律,历史研究比自然科学更难,并且自然科学的因果律也不一定绝对适用于历史,因为“历史为人类心力所造成”。在此,他把历史进化的制约力分为两类:心力和物力。前者指支配人类活动的心理意识,包括个人心理、民族心理等;后者则指与前者相对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包括地理作用、文化传统力量等。他说:“人类心力之动,乃极自由而不可方物,心力既非物理的或数理的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则其所产生之历史,自亦与之同一性质,今必强悬此律以驭历史,其道将有时而穷,故曰不可能,不可能而强应用之,将反失历史之真相,故曰有害也。”[2]110—112在认识到因果律的复杂性后,他将其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限定,但仍把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绝对对立起来,并片面强调“心力”和“自由意志”的作用,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
  四、关于史学方法论
  梁氏十分重视史学方法论的探讨,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论著中详细阐述新史学方法论原则,提出许多新主张,对新史学建立在方法论上给予指导。他认为,要让史学“立于‘真’的基础之上”,就必须对“客观的资料之整理”,以充分的重视,这是“近今史学”之进步的特征之一。[2]19概括地看,梁氏关于史学方法论的主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史料的搜集方面。他主张不仅要注意一般人公认的文献和实物资料,还要开阔视野,“恒注意于常人所不注意之处”,在“常人向来不认为史料”的东西中“寻觅出可贵之史料”;不仅要留心普通史料、抽象史料、正面史料和积极史料,还应留心特别史料、具体史料、反面史料和消极史料;不仅要利用现成史料,还应从各类散见的材料的比照中,搜剔旧史中全然失载或缺略之事实,以及为旧史家故意湮灭和错乱的史料。为此,他要求治史者“将脑筋练纯熟,使常有敏锐的感觉”,提高发现和利用史料的能力。在具体方法上,他特别强调按研究专题广泛搜集和积累“同类或相似之事项综析比较”之法,认为:“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一事,觉其无足重轻,及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同一时代之状况可以跳活表现。”“吾侪欲得史料,必须多用此等方法。”[2]63—69
  第二,史料的鉴别方面。他作了明确的界定:“正误辨伪,是为鉴别。”他反复阐明对史料的正误辨伪,是极其复杂的工作,必须有严谨的态度,精密的方法。从本国来说,要继承“前清乾嘉诸老严格的考证法”。从外国来说,要吸收“近代科学家之归纳研究法”,二者是相通的。在正误方面,要做到正确的鉴别,除了正面的考察外,还可以运用反证的方法。反证的材料不足时,又可以运用假说的方法,“以待后来之再审定”。[2]71—73同一历史事件,若史料相互矛盾时,则要坚持“以最先近者为最可信”的原则。但原则只是大略的标准,“实际上亦未必尽然”。在具体运用原则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考察,特别是要考察作者的史德、史识及其所处的地位,以决定取舍,方不至于陷于谬误。在辨伪方面,他提出了鉴别伪书的12条方法和证明真书的6条方法。但他认为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也有伪事。而“伪”与“误”又有所不同,他把伪事分为7类,并提出了辨别伪事应采取的7种态度。他强调:“求真”就是要“实事求是”。[2]99只有正确的史料,才能作为思想批判的基础。梁氏的这些方法至今仍极具参考价值。
  第三,史料的整理方面。他極力提倡归纳研究法,是从乾嘉学派和西方近代学者那里受到的启迪。他的史料整理法“纯为前清乾嘉诸老之严格的考证法,亦即近代科学家所应用之归纳研究法也”。[2]80首先,他强调史料整理要归纳比较,将同类或有关系的史料网罗起来贯串比较,善于在史料中同中观异,异中观同,这样往往能取得新的理解。其次,他主张史料整理要会同联络,反对显微镜式的好一。他强调:“善为史者之驭事实也,横的方面最注意于其背景与其交光,然后甲事实与乙事实之关系明,而整个的不至于变为碎件。”“纵的方面最注意其来因与其去果,然后前事实与后事实之关系明,而成套的不至变为断幅。”[2]34这种把史实置于整体关系和动态过程中加以综合分析的方法,已不是形式逻辑的方法,而是带有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从而增强了史料整理的科学性。最后,他还提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即所谓“历史统计学”,就是运用统计学的原则,拿数目字来整理史料,推论史迹。这种注重对资料进行数字处理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定量分析的归纳法。更为值得重视的是,他主张在史料整理中应以进化论为指导,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总之,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虽有其局限,但总的说来是一种进步的史学观,对其后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史学[M].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普及,信息技术基础课也成为高职学校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本文主要分析目前高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开展信息技术基础课。  关键词: 高职信息技术基础课 问题 改革    信息技术基础课作为高职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自动化办公软件的用法和使用因特网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
摘 要: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类等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本文针对高校在该课程传统教学环节上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了从教材建设、师资培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考试方法上等进行改革的思路,并分别进行了阐述。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改革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 单片机应用技术 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    单片机以其体积小、功耗低、性价比和可靠性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自
欧阳文(1913—),平江县爽口人。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政治部宣传员,第一师政治部油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瞄准教学改革的新需求,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优化教育方式,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成效。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履职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全力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语文教学新突破。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学 沟通交流 创新方法 整合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摘 要: 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胜任企业工作岗位为目标,根据生产实际对机械设计知识的需求设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  关键词: 《机械设计》 课程改革 内容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评估考核    1.前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机电)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这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灵活性较强,且与
摘 要: 名词动用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使语言表达言简意赅,凝练生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下,用原型范畴论和隐喻转喻理论解释名词动用产生机制的认知思维,并列举了名词动用的名词来源类别,以促进名词动用的使用,增强语言表达力。  关键词: 名词动用 认知思维 分类    一、引言  语言的发展变化最明显地体现在词汇的变化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随之产生一定的变化,大量新词汇的产生,旧词汇的淘汰,以及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凝血四项及血浆D-二聚体各项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汤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机理,并为该药的临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占有很重要的比重,由于文言文的特殊生成环境与中学生的距离较远,因此文言文教学较之现代文阅读理解教学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挖掘个别重点字词的含义,从细节入手感悟文章,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整体感知 细节品味 素材积累    流传千百年的经典古文承载着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的底蕴,聚集着审美的意象。诵读学习传统
摘 要: 医院图书馆是储存医学信息的源地,传统的医院图书馆由于受经费、人员、场地、领导重视不够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图书馆如何在管理上进行创新,更好地为医疗工作者服务,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医院图书馆 创新管理 模式    传统的医院图书馆只注重收藏,缺乏主动提供的意识,仅仅发挥借阅功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管理学的诞生,使图书馆增加了信息咨询、知识发现、知识组织、知识服务职能。
目的:观察消肿止痛膏对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组织内IL-6、TNF-α含量的影响和对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探讨消肿止痛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