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重要举措。2011年“一创两建”工作会议以来,石林支行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人行主推、多方联动、全面推进”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查,集思广益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一创两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事,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任务重。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在行党组会和行办会反复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决定进行“四个调研”,探寻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一是对辖区金融机构进行调研。涉农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服务者和受益者。我支行对辖区金融机构进行了调研,收集了它们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26条意见和建议;二是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研。政府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者。我们对县农林局、县发改委、县经济局、县财政局等部门作了调研,共收集建议12条;三是到村委会进行调研。村委会是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在试点工作启动前,我们先后到5个村委会进行调研,收集建议13条;四是深入农户进行调研。农户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主体,我们选择10户农户进行调研,倾听他们的意见,收集意见8条。
(二)确定目标,各负其责
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支行党组决定:一是把上级下达的实现农户信用信息采集50%的任务数扩大到了100%,形成全覆盖;二是借助县、乡两级政府的人力资源,开展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三是由涉农金融机构负责对已采集农户信用信息进行核查和初评,把好数据质量关。
(三)主动汇报,健全机制
支行党组把调研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初步实施方案向分管金融的副县长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县政府于2012年2月印发《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人民银行。在我支行的推动下,2012年4月24日,召开了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办)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明细了分值量化考核标准。要求在乡镇(街道办)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小组;在村委会组建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小组。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
(四)因地制宜,抓好落实
一是制定《石林县农户家庭资产评定标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工作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其中对农户家庭资产信息的采集与打分是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联动涉农金融机构制定了《石林县农户家庭资产评定标准》,解决了在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农户家庭资产信息采集与评分的难题。二是强化业务培训,确定业务辅导员。我支行采取以乡镇(街道办)为片区,由支行领导带队奔赴各乡镇(街道办)做工作动员和业务指导,积极组织开展由乡镇分管领导、村委会主任、村会计、村民小组长、大学生村官和涉农金融机构网点负责人等参加的数据采集业务培训。各乡镇(街道办)由涉农金融机构确定一名业务辅导员。三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采集农户信息。“走出去”的方式是利用早晚农户在家的时间,深入农户家中直接采集农户信息;“请进来”的方式是利用广播把农户请到村委会集中采集信息。四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我们在各村委会确定一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户信息采集工作,并发挥其计算机操作熟练的优势,由他们负责农户信息录入工作,确保了信息录入质量。五是切实抓好“三信”评定工作。科学制定信用农户及信用村(镇)评选条件、流程,确保“三信”评定质量。针对信用村(镇)考评,除考核信用农户创建面、农户贷款面、农户贷款不良率、按期归还农户贷款占比等条件外,还将当地政府部门文明村镇创建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六是加强督促检查。我支行联合政府督办,每月定期对各片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检查,将督查检查情况及时向分管副县长专题汇报,并将《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简讯》下发至各乡镇(街道办)进行通报督办,确保了各项阶段性工作指标任务及时完成。
二、初步成效
一是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建档面达到86%。截至2012年12月末,县支行已为45414户农户建立了信用信息档案,建档面为86%;已成功导入《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21586户,为实现涉农金融机构共享农户信用信息与评价结果创造了条件。
二是完成首批“信用户”和“信用村”发证和授牌工作。2012年10月17日,举行了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暨首批信用村和信用户发证仪式。在会上举行了第一批“信用户”(11959户)、“信用村”(9个)授牌仪式和“信用户”代表现场放贷工作。截至2012年12月末,工作小组评定信用户28014户、信用村29个、信用乡镇1个,分别占已采集农户数和村委会、乡镇的61.69%、31.18%和20%。初步达到了省政府确定的试点工作目标。
三是信用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2012年末,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评出的信用农户给予4.76亿元的贷款授信,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农户分别授予3万至5万元以内的信用额度,信用农户在授信额度内凭“证”贷款,随借随贷,周转使用,在三日内就可办理完毕。同时还可享受比非信用农户低0.36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让信用农户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诚实守信的好处。
四是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环境显著改善。随着农村信用环境和农户融资环境的改善,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同比增长19.8%;涉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011年的3.46%,下降到2012年的1.11%。
三、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由人民银行推动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建裆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是一项工作量繁重而艰巨的创新工作。昆明中支行领导和业务部门始终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这项工作是难以推进和完成的。
(二)政府支持是保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仅仅靠人民银行的力量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只有借助县、乡两级政府和涉农金融机构的力量,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地方各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的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以考核促工作,以工作定考核,层层负责,上下配合,才能完成好试点工作各项任务。
(三)金融机构认可是关键
为农户建立电子信用信息档案,其目的是让涉农金融机构共享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因此,只有联动各涉农金融机构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户家庭资产评定标准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它们的主体作用,把好信息采集质量与评价关,才能达到试点工作的根本目的。
一、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查,集思广益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一创两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事,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任务重。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在行党组会和行办会反复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决定进行“四个调研”,探寻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一是对辖区金融机构进行调研。涉农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服务者和受益者。我支行对辖区金融机构进行了调研,收集了它们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26条意见和建议;二是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研。政府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者。我们对县农林局、县发改委、县经济局、县财政局等部门作了调研,共收集建议12条;三是到村委会进行调研。村委会是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在试点工作启动前,我们先后到5个村委会进行调研,收集建议13条;四是深入农户进行调研。农户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主体,我们选择10户农户进行调研,倾听他们的意见,收集意见8条。
(二)确定目标,各负其责
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支行党组决定:一是把上级下达的实现农户信用信息采集50%的任务数扩大到了100%,形成全覆盖;二是借助县、乡两级政府的人力资源,开展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三是由涉农金融机构负责对已采集农户信用信息进行核查和初评,把好数据质量关。
(三)主动汇报,健全机制
支行党组把调研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初步实施方案向分管金融的副县长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县政府于2012年2月印发《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人民银行。在我支行的推动下,2012年4月24日,召开了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办)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明细了分值量化考核标准。要求在乡镇(街道办)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小组;在村委会组建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小组。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
(四)因地制宜,抓好落实
一是制定《石林县农户家庭资产评定标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工作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其中对农户家庭资产信息的采集与打分是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联动涉农金融机构制定了《石林县农户家庭资产评定标准》,解决了在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农户家庭资产信息采集与评分的难题。二是强化业务培训,确定业务辅导员。我支行采取以乡镇(街道办)为片区,由支行领导带队奔赴各乡镇(街道办)做工作动员和业务指导,积极组织开展由乡镇分管领导、村委会主任、村会计、村民小组长、大学生村官和涉农金融机构网点负责人等参加的数据采集业务培训。各乡镇(街道办)由涉农金融机构确定一名业务辅导员。三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采集农户信息。“走出去”的方式是利用早晚农户在家的时间,深入农户家中直接采集农户信息;“请进来”的方式是利用广播把农户请到村委会集中采集信息。四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我们在各村委会确定一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户信息采集工作,并发挥其计算机操作熟练的优势,由他们负责农户信息录入工作,确保了信息录入质量。五是切实抓好“三信”评定工作。科学制定信用农户及信用村(镇)评选条件、流程,确保“三信”评定质量。针对信用村(镇)考评,除考核信用农户创建面、农户贷款面、农户贷款不良率、按期归还农户贷款占比等条件外,还将当地政府部门文明村镇创建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六是加强督促检查。我支行联合政府督办,每月定期对各片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检查,将督查检查情况及时向分管副县长专题汇报,并将《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简讯》下发至各乡镇(街道办)进行通报督办,确保了各项阶段性工作指标任务及时完成。
二、初步成效
一是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建档面达到86%。截至2012年12月末,县支行已为45414户农户建立了信用信息档案,建档面为86%;已成功导入《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21586户,为实现涉农金融机构共享农户信用信息与评价结果创造了条件。
二是完成首批“信用户”和“信用村”发证和授牌工作。2012年10月17日,举行了石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暨首批信用村和信用户发证仪式。在会上举行了第一批“信用户”(11959户)、“信用村”(9个)授牌仪式和“信用户”代表现场放贷工作。截至2012年12月末,工作小组评定信用户28014户、信用村29个、信用乡镇1个,分别占已采集农户数和村委会、乡镇的61.69%、31.18%和20%。初步达到了省政府确定的试点工作目标。
三是信用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2012年末,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评出的信用农户给予4.76亿元的贷款授信,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农户分别授予3万至5万元以内的信用额度,信用农户在授信额度内凭“证”贷款,随借随贷,周转使用,在三日内就可办理完毕。同时还可享受比非信用农户低0.36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让信用农户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诚实守信的好处。
四是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环境显著改善。随着农村信用环境和农户融资环境的改善,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同比增长19.8%;涉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011年的3.46%,下降到2012年的1.11%。
三、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由人民银行推动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建裆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是一项工作量繁重而艰巨的创新工作。昆明中支行领导和业务部门始终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这项工作是难以推进和完成的。
(二)政府支持是保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仅仅靠人民银行的力量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只有借助县、乡两级政府和涉农金融机构的力量,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地方各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的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以考核促工作,以工作定考核,层层负责,上下配合,才能完成好试点工作各项任务。
(三)金融机构认可是关键
为农户建立电子信用信息档案,其目的是让涉农金融机构共享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因此,只有联动各涉农金融机构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户家庭资产评定标准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它们的主体作用,把好信息采集质量与评价关,才能达到试点工作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