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则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白描诗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平常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了优美的画面。
【关键词】白描手法;古诗;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则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不尚华丽,务求朴实。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 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它是诗歌常见表现手法之一,历来是文人墨客所喜闻乐见的写作技法之一。
白描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里的运用源远流长,诗歌源头《诗经》中就有不少诗歌运用了白描手法。如《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通过白描手法,再现了弃妇的自然生活,鲜有修饰之辞,语言质朴却动人。
东晋陶渊明的诗歌承续了这种简朴质实的技法,不论是写事、绘景还是述怀,多用轻笔随意点染,力避浓墨重彩描绘。尤其是他的田园诗大多运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如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诗人只是径直说出,全不费力,也不需要什么比喻、象征、暗示;但细细体味,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用淡笔白描, 虽未泼以浓墨重彩,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村居图,营造出了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诗人在用白描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雅情趣。陶渊明确实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
民歌中也经常会用到白描手法。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句子,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而有风骨,点染出了北方人民放牧的劳动生活,勾勒出了辽阔苍茫的壮美草原风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刚健的性格。
在诗歌高峰期的唐朝,白描手法更是被广泛使用。诗人王维写景绘色常用白描手法,善于抓住景物的各自特征,寥寥几笔,意境全出。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全诗物我一体,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刘长卿在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诗人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诗人杜牧在 《山行》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写山行所见秋天景色,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纯用白描手法,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动人的山林秋色画卷。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白描诗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平常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了优美的画面。相比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各种词性的斟酌与修饰,白描依靠它质朴无华、简练单纯的言语,勾勒出一幅幅真实典型的画面,在精炼节省的文字中,传达出了一个个文人雅士的心声。正如苏轼评陶诗说过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平淡质直,不重文彩。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这就是采用白描手段所取得的功效。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白描手法;古诗;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则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不尚华丽,务求朴实。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 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它是诗歌常见表现手法之一,历来是文人墨客所喜闻乐见的写作技法之一。
白描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里的运用源远流长,诗歌源头《诗经》中就有不少诗歌运用了白描手法。如《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通过白描手法,再现了弃妇的自然生活,鲜有修饰之辞,语言质朴却动人。
东晋陶渊明的诗歌承续了这种简朴质实的技法,不论是写事、绘景还是述怀,多用轻笔随意点染,力避浓墨重彩描绘。尤其是他的田园诗大多运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如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诗人只是径直说出,全不费力,也不需要什么比喻、象征、暗示;但细细体味,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用淡笔白描, 虽未泼以浓墨重彩,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村居图,营造出了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诗人在用白描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雅情趣。陶渊明确实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
民歌中也经常会用到白描手法。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句子,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而有风骨,点染出了北方人民放牧的劳动生活,勾勒出了辽阔苍茫的壮美草原风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刚健的性格。
在诗歌高峰期的唐朝,白描手法更是被广泛使用。诗人王维写景绘色常用白描手法,善于抓住景物的各自特征,寥寥几笔,意境全出。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全诗物我一体,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刘长卿在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诗人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诗人杜牧在 《山行》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写山行所见秋天景色,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纯用白描手法,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动人的山林秋色画卷。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白描诗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平常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了优美的画面。相比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各种词性的斟酌与修饰,白描依靠它质朴无华、简练单纯的言语,勾勒出一幅幅真实典型的画面,在精炼节省的文字中,传达出了一个个文人雅士的心声。正如苏轼评陶诗说过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平淡质直,不重文彩。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这就是采用白描手段所取得的功效。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