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自我成长途径探析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ay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下现实环境中,中小学班主任应审视认知水平,直面动机状态,反思行为特征,正视个体心理,构建专业形象,从期待外界环境的改善变为自觉提升个人内在素养的行动,从消极被动的他我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我状态,从而实现专业自我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自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7-0057-03
  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1]班主任专业自我就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知识、管理能力与管理风格的总和。它内含着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与合理期望、对自身个性的认知、对班主任职业形象的认知、对工作过程的体验、对管理结果的评价等,是影响班主任工作科学水平的基础。
  影响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自我成长的内外因素很多,它们客观存在着,有的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有的产生着消极阻碍作用。其中,属于外在的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其影响甚至难以降低,中小学班主任个人更无法给予控制。但是,属于内在的因素却可以通过个人主观努力进行调整与改变。因此,班主任应从期待外界环境的改善变为自觉提升个人内在素养的行动,从消极被动的他我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我状态,从而实现专业自我成长。
  一、审视认知水平,做善于终身学习的科学型班主任
  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教师总是以文化为中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当前学生生活在发达的网络时代和开放的信息环境里,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知识源,这对教师文化形象和个人威信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知识贫乏、腹中空空的班主任很难使学生信服,学识渊博、文化底蕴丰富的班主任才能获得学生由衷的敬佩和信服。
  审视当前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目标、任务、功能等方面的认知,还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和局限性。班主任认知水平不高是导致班主任普遍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要想从繁重的班级工作中解脱出来,班主任要有明确的专业追求,使自己既成为能满足学生知识学习需要的科任教师,又成为有现代科学管理思想与理论指导的班主任;使自己既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识权威,又成为班级中的管理权威。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有做到“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莫忘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2],才能不断获得新知、提高认知。“‘作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创新的眼光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3]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此,中小学班主任的学习不能是短期行为,而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终身学习。
  二、直面动机状态,做善于正面感受的快乐型班主任
  班主任是特殊的管理者,其“教师的角色和管理者的角色又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在管理中实施着教育,在教育中实施着管理”[4],他们对学生总是寄予很高期望并为此努力工作。但现实中,有很多学生没有按照班主任的标准行动,也达不到班主任的理想要求,使不少班主任常常经受希望与失望的冲突,体会挫败与无奈,产生悲观情绪。显然,班主任的这些不良心境不利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与管理力量。虽然教育工作中难以回避冲突、失败等事实的发生,但可以减少消极情绪的形成与扩大,班主任可以,也应该成为快乐型班主任。如何才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获得快乐?首先,快乐来自了解学生。班主任需要明确,全班学生发展总目标是相同的,但个体发展却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要让每个学生在其可能的发展空间内获得最快更好的发展,并不断扩展和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和统一的模式要求全班学生。其次,快乐来自对学生的爱。没有对学生的爱,任何教育技巧和管理方法都显得苍白无力。现在的中小学生已经不是传统上的“听话的学生”,而是自我自信、求新求异、逆反独立、怀疑权威的“不听话的孩子”。这些变化至今让很多班主任还处于艰难的适应中,以至于师爱性出现了下降趋势。只有克服先入为主的定势心理,形成与时俱进的权变心理,学会发现并欣赏中小学生所具有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等时代特点,才能学会爱学生。如果中小学班主任能够真正了解和热爱学生,就一定会从班主任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从而享受到工作的快乐。
  三、反思行为特征,做善于改革创新的智慧型班主任
  中小学班主任普遍满足于一般的“传道”与“解惑”,简单地成为学校行政的“传话筒”,满足于班级不出“乱子”。班主任要改变疏于思考、懒于变化的程式化班级管理作风,对习以为常的班级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应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心态去反思,如自己是否“勤奋有余”而“技巧不足”;自己是否因为没有管理计划而导致目标不清、没有科学方法而导致事倍功半、没有工作重点而导致时间紧张、没有当机立断而导致问题升级、没有发动群众而导致负担沉重等等。
  班主任反思的过程,实质上是将“学会管理引导”与“学会自主学习”统一起来。班级管理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班主任要经常从繁杂的班级管理中,全面梳理自己的工作,认真进行反思,做一个勇于改革创新的智慧型班主任。通过“观察—反思—研究—改革”的路径,在深入了解班级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班级发展,制定适合班情的教育与管理方案,确定实施方案的途径与程序,有步骤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不断提炼班主任工作经验,使班级管理突破常规,有所创新,富有成效和特色,提升班集体建设实践的合理性,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四、正视个体心理,做善于自我调控的平和型班主任
  一些中小学班主任因为工作长期郁结消极情绪,积存苦闷压抑,心理困扰多情绪波动大。有的班主任整天黑着面孔,只与学生通“信息”,不与学生通“感情”,阻隔了师生正常的心理交流,导致教育的最终失败。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被损坏的机器。”一个不善于控制心理的班主任,即使道德素质再高,管理能力再强,管理方法再新,也不能算是一位称职的班主任。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心理特征已不只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一种广泛影响他人的“公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要素。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曾体会到俗语所说的“愤怒从愚蠢始,以后悔终”,让学生怕并不难,让学生信与服则非常困难。工作中的每一次失言、失态,都将失去一些学生对班主任的尊敬与信服,最终失去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中小学班主任要加强心理保健意识,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与训练,全面正确认知自己,了解工作压力的来源和危害、掌握调整心态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运动、听音乐、心理咨询等有效缓解焦虑的应对方式,及时宣泄情感苦闷,缓解心理压力,把心境调整到平和健康的状态。在教育与管理情境中的班主任是属于学生们的,是属于教育事业的。面对学生时,班主任应该忘掉自己的一切痛苦和不快,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改变各种不当的反应行为。
  五、构建专业形象,做善于表现个性的独特型班主任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5]班主任的个性是由班主任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动机、理想等方面相互联系并构成的完整统一体。每位班主任都有自己的个性。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再好的管理方法也必须通过班主任这一中介,在具体的班级环境中加以运用。每种管理方法在运用过程时,都不可避免地染有班主任的个性色彩而呈现出特殊性。不论班主任是否清晰地意识到,班主任的个性都在潜移默化地、并深刻地影响着全班学生,成为班级中每一位学生观察、模仿、学习的榜样。
  班主任没有个性,班级就必然没有特色。正所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班级管理不应该也不可能形成僵化统一的模式。班主任要在了解和掌握班级现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和运用自己的个性特征,致力于寻找和建立符合个人特点和班级特点的管理风格,以构建起个人独特的专业形象。班主任的专业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有表现形式,又有实质内容。它是班主任群体或个体精神风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是指班主任因品德、才华、外貌、心理等要素综合而成的独特风貌,是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对班主任形成的印象和评价,是班主任在长期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的职业形象。班主任一旦建立起专业形象,就能够在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增强自我效能感,从更高层面上体会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许多中小学班主任眼中只看见学生,心中只想着学生,行动只为了学生,但却会出现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描述的管理结果:“在我们的教室里,看上去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精神上这种局面却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 [6]显然,这样的管理结果是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种全面否定。而这一结果正是源于班主任专业自我的不足,只有在班主任的专业自我成长过程中才能得以改变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广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9.
  [2]石春秀.素质教育中的班主任的素质与读书[J].班主任.2004,9:44.
  [3]赵子彦.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与教师成长[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2:99.
  [4]李学农.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5]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69.
  [6]殷永松.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12:7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要:在有形与“无痕”之间保持德育的张力,是深化德育改革、推进德育创新的关键性问题。以“有形”之名,行“无痕”之实,在“无痕”之中,获“有形”之效,是在实践中保持德育张力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张力;德育问题;德育教师;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9-0009-03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成人”,在于通过价值引导和促进自主建构,帮助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物理属于理工类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和信任,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师生间和谐相处,共同推进初中物理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
【摘要】数学是一项锻炼人思维逻辑性的一种科目,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则是奠定一个人理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将数形结合理论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是非常正确的一项举措。因此本文就數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数形结合思想的真实案例分析以及信息技术对数形结合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形结合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摘要】在高中学生整体发展中,物理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教师要能够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物理知识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受到时代经济的影响,创新型人才逐渐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后备力量,作为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高中物理教学有著显著的意义。对于物理教师而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广,其必须要保证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而创造性思维作为其必要的思维能力,更是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
【摘要】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历史课程问题式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历史 提问 原则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22-01  从宏观角度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