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学思想品德进入到中学的课程体系之中。短短的数年发展,尽管成绩令人欣慰,但存在的问题亦不能回避。本文通过对西安、渭南、延安、商洛部分县区思想品德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学科 问题 对策
自2003年,思想品德学科首次出现在西安市雁塔区的课堂上以来,学科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稳步前行,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总体发展较好。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省中学思想品德学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2007年底至2008年初,笔者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对西安、渭南、延安、商洛部分县区的思想品德课学科建设的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发放师生问卷调查表、召开教师座谈会、进班听课、部室查看等方式,初步了解了我省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现状。在调研中笔者走访了11所学校,召开座谈会11次,发放教师问卷62份,收回有效问卷62份,发放学生问卷279份,收回有效问卷279份,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对现象的分析,笔者发现目前我省中学思想品德学科在观念认识、师资建设、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地域均衡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学思想品德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
观念和认识层面的问题是影响学科发展的最大障碍。领导眼睛里的升学率、学生家长追求的高分数等,直接导致了思想品德课无法体现其学科价值,无法发挥其教育功效。
1.对本学科定位不准。
多数学校的领导对思想品德学科的认识仅限于一门普通的学科,没有上升到德育学科的高度,没有将其作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来强化学科地位;有的学校对本学科的重视也仅仅是“摆在”了重要位置,而非真正落到实处,客观上造成思品学科的地位不高。
2.学校、家庭、学生还存在偏见。
大多数老师认为,学校将思品学科列入“副科”,思品教师被冷落。个别学校明显存在学科间的不公平现象,同工不能同酬。调查过程中,31.51%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因各种原因挤占或停上思品课。更有部分家长只重视数理化的学习,认为思品课是可学可不学的科目。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思品教师队伍不整齐。
由于农村教师进县城,县城教师进城市,城市教师到省城,教师的单向流动导致了城乡之间师资差距越来越大,优秀教师聚集城镇,甚至出现个别学校名师云集的现象,致使我省各地教师队伍不整齐。
2.专业教师严重缺员。
因受教师编制的限制,政教专业毕业的教师不能及时补充到位,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教的好的上高中,初中不足小学拔,实在不够聘代理。数据显示,柞水县思想品德学科专业教师缺员达到26.3%,商洛市达到21.04%。我省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
(三)教学及教学研究方面
1.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听课中,笔者发现课堂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层面上,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呆板、有效性不高,教教材、讲教材现象普遍存在,对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到位。调查显示,8.6%的学生将思品课视为最不喜欢的学科,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照本宣科,没有新意。
2.教学研究面窄量少。
思品教师多是一人承担一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单打单干,缺少备课组的共同商讨;仅有的教学研究也限于同行之间互相学习;承担课题研究者较少,市级以上的课题更少。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思品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缺乏有效的教学指导。
有些县区没有专职的思品教研员,教研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县(区)教研缺少有效组织和指导。调查中发现,只有9.38%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难题向教研员请教。
(四)资源建设方面
思品学科教师用各类专业图书、报刊等资料较少,音像资料亦不丰富,课程资源过少,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造成不利影响。调查中发现,31%的教师手里没有课程标准,40.43%的教师认为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课程资源的缺乏,69.35%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室的教学用书不能满足本学科教学的需要,大多数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使用多媒体教学。
(五)发展不均衡
与整个教育发展存在的地域性失衡一样,思想品德学科的发展在师资力量、师资水平、课程资源等方面,城乡之间、关中与陕北、陕南之间的差距仍比较明显。
二、思想品德学科建设的对策
总结问题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提出建议和对策,有助于明晰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促进我省思想品德学科的发展。
1.坚持德育为先。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民族存亡、国家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学思想品德学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坚持德育为先是国家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要求,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行动上落实德育学科的地位,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2.明确学科地位。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是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为使学生成为“四有”公民奠定基础。所以,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地位,要切实发挥其道德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思想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培养道德认知,提高道德觉悟,实现道德成长。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一支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敬业精神高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1)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特别是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打好牢固的业务功底、培养过硬的业务本领,是成为合格教师、走向名师的坚实基础。因此,学校应重视教师基本功训练,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师的日常工作,比如及时检查教案、经常听取学生意见、进班听课等,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全过程评优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搞好校本教研,整体提高业务能力。
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应重视并做好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实践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加强教研组的同行研讨和备课组的同头交流,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最终在研究中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以提高教学艺术为目的的听评课活动,开展“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循环”和“一人同课多轮”等形式的教研活动。还可以开展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比如推荐阅读书目,鼓励教师坚持写课后反思,坚持记录教学感受和教学随笔等。
(3)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开展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方法。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教师应增强课题意识,参与课题研究,学会把问题变成课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作课题研究的过程,争做研究型教师。学校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教师的钻研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培训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培训活动可以为教师补充最新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理论素养。培训内容应围绕教学实际展开,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形式可采用集中学习、外出观摩、座谈交流、网上自学等方式进行。
(5)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提高教学艺术。
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对教师的引领在于教研员。应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员队伍,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和学习指导作用。教研员应为教学一线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应针对课堂教学定期组织开展联片教研、大教研等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4.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
各地应制定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要让城区的优秀教师定期到乡村任教,薄弱学校的教师到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去任教学习。应长期开展互帮互助的支教活动,扩大支教的范围,形成长期稳定的“手拉手”结对子学校。通过支教和教师轮岗,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互动,带动薄弱学校建设,促进薄弱学校教师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5.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应充分挖掘当地宝贵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先进模范人物来丰富课程资源,充实教材内容。同时,学校硬件设置应符合我省中小学办学标准的相关规定。学校应在多媒体教室的配置,图书音像资料的储备,互联网的接入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思想品德学科建设之路漫漫,需要我们正视问题,不断探索。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掘并展现本学科的自身魅力,使思想品德学科迸发勃勃生机,进一步推动我省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公民,为促进我省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省教科所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杨博
【关键词】学科 问题 对策
自2003年,思想品德学科首次出现在西安市雁塔区的课堂上以来,学科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稳步前行,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总体发展较好。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省中学思想品德学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2007年底至2008年初,笔者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对西安、渭南、延安、商洛部分县区的思想品德课学科建设的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发放师生问卷调查表、召开教师座谈会、进班听课、部室查看等方式,初步了解了我省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现状。在调研中笔者走访了11所学校,召开座谈会11次,发放教师问卷62份,收回有效问卷62份,发放学生问卷279份,收回有效问卷279份,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对现象的分析,笔者发现目前我省中学思想品德学科在观念认识、师资建设、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地域均衡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学思想品德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
观念和认识层面的问题是影响学科发展的最大障碍。领导眼睛里的升学率、学生家长追求的高分数等,直接导致了思想品德课无法体现其学科价值,无法发挥其教育功效。
1.对本学科定位不准。
多数学校的领导对思想品德学科的认识仅限于一门普通的学科,没有上升到德育学科的高度,没有将其作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来强化学科地位;有的学校对本学科的重视也仅仅是“摆在”了重要位置,而非真正落到实处,客观上造成思品学科的地位不高。
2.学校、家庭、学生还存在偏见。
大多数老师认为,学校将思品学科列入“副科”,思品教师被冷落。个别学校明显存在学科间的不公平现象,同工不能同酬。调查过程中,31.51%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因各种原因挤占或停上思品课。更有部分家长只重视数理化的学习,认为思品课是可学可不学的科目。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思品教师队伍不整齐。
由于农村教师进县城,县城教师进城市,城市教师到省城,教师的单向流动导致了城乡之间师资差距越来越大,优秀教师聚集城镇,甚至出现个别学校名师云集的现象,致使我省各地教师队伍不整齐。
2.专业教师严重缺员。
因受教师编制的限制,政教专业毕业的教师不能及时补充到位,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教的好的上高中,初中不足小学拔,实在不够聘代理。数据显示,柞水县思想品德学科专业教师缺员达到26.3%,商洛市达到21.04%。我省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
(三)教学及教学研究方面
1.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听课中,笔者发现课堂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层面上,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呆板、有效性不高,教教材、讲教材现象普遍存在,对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到位。调查显示,8.6%的学生将思品课视为最不喜欢的学科,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照本宣科,没有新意。
2.教学研究面窄量少。
思品教师多是一人承担一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单打单干,缺少备课组的共同商讨;仅有的教学研究也限于同行之间互相学习;承担课题研究者较少,市级以上的课题更少。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思品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缺乏有效的教学指导。
有些县区没有专职的思品教研员,教研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县(区)教研缺少有效组织和指导。调查中发现,只有9.38%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难题向教研员请教。
(四)资源建设方面
思品学科教师用各类专业图书、报刊等资料较少,音像资料亦不丰富,课程资源过少,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造成不利影响。调查中发现,31%的教师手里没有课程标准,40.43%的教师认为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课程资源的缺乏,69.35%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室的教学用书不能满足本学科教学的需要,大多数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使用多媒体教学。
(五)发展不均衡
与整个教育发展存在的地域性失衡一样,思想品德学科的发展在师资力量、师资水平、课程资源等方面,城乡之间、关中与陕北、陕南之间的差距仍比较明显。
二、思想品德学科建设的对策
总结问题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提出建议和对策,有助于明晰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促进我省思想品德学科的发展。
1.坚持德育为先。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民族存亡、国家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学思想品德学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坚持德育为先是国家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要求,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行动上落实德育学科的地位,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2.明确学科地位。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是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为使学生成为“四有”公民奠定基础。所以,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地位,要切实发挥其道德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思想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培养道德认知,提高道德觉悟,实现道德成长。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一支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敬业精神高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1)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特别是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打好牢固的业务功底、培养过硬的业务本领,是成为合格教师、走向名师的坚实基础。因此,学校应重视教师基本功训练,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师的日常工作,比如及时检查教案、经常听取学生意见、进班听课等,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全过程评优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搞好校本教研,整体提高业务能力。
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应重视并做好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实践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加强教研组的同行研讨和备课组的同头交流,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最终在研究中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以提高教学艺术为目的的听评课活动,开展“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循环”和“一人同课多轮”等形式的教研活动。还可以开展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比如推荐阅读书目,鼓励教师坚持写课后反思,坚持记录教学感受和教学随笔等。
(3)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开展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方法。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教师应增强课题意识,参与课题研究,学会把问题变成课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作课题研究的过程,争做研究型教师。学校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教师的钻研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培训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培训活动可以为教师补充最新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理论素养。培训内容应围绕教学实际展开,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形式可采用集中学习、外出观摩、座谈交流、网上自学等方式进行。
(5)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提高教学艺术。
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对教师的引领在于教研员。应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员队伍,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和学习指导作用。教研员应为教学一线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应针对课堂教学定期组织开展联片教研、大教研等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4.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
各地应制定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要让城区的优秀教师定期到乡村任教,薄弱学校的教师到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去任教学习。应长期开展互帮互助的支教活动,扩大支教的范围,形成长期稳定的“手拉手”结对子学校。通过支教和教师轮岗,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互动,带动薄弱学校建设,促进薄弱学校教师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5.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应充分挖掘当地宝贵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先进模范人物来丰富课程资源,充实教材内容。同时,学校硬件设置应符合我省中小学办学标准的相关规定。学校应在多媒体教室的配置,图书音像资料的储备,互联网的接入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思想品德学科建设之路漫漫,需要我们正视问题,不断探索。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掘并展现本学科的自身魅力,使思想品德学科迸发勃勃生机,进一步推动我省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公民,为促进我省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省教科所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