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4月13日,万州区白岩路一咖啡厅。
“从小就对川剧感兴趣么?”
“没兴趣,甚至是抵触的。”
“拿了梅花奖之后呢?”
“还是很难说发自内心喜欢。”
“那什么原因促使你一路走来?”
“责任、好强、不服输,别人不看好的事情就要做给他们看!”
…………
谈话间,谭继琼不断喊服务员添茶,一下午在一个咖啡厅里喝了七八杯免费茶水。作为三峡川剧团的团长、党支部书记,她凭辣妹子的性格,演绎着戏里戏外的倔强人生。
天生我才
修长的身段、俊美的扮相、清新的嗓音,谭继琼有着羡煞旁人的先天条件。
1988年,四川省万县地区川剧团(现重庆市三峡川剧团)到学校招生,一眼就相中了15岁的谭继琼。
“从来没想过要干川剧这一行,听说川剧团来招生,还不屑一顾。”谭继琼坦言。
在年少的谭继琼心里,有过三个愿望:当运动员、当兵、唱歌,这些都离川剧很远。
“后来选择川剧是因为特别实际的原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父母的鼓励下,谭继琼进入了这行。
进入川剧团的第二年,谭继琼和一批同学被送入四川省川剧学校学习。
“练功又痛又累,唱念做打,枯燥得很。”
开始的半年,谭继琼并没有珍惜自己的天赋,天天混日子。
然而,让她幡然醒悟的是这学期期末的表彰。
“这次测试获得表彰的同学有:何菊芳……”
听到最后,谭继琼也没听到自己的名字,她紧咬着嘴唇,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儿涌上心头。
“别人能做到的为什么我做不到!”
谭继琼开始刻苦练习,精心学艺。
天生我才难自弃,她在学校一口气主演了《白蛇传》、《杨八姐盗刀》等折子戏。
回团后,由于基本功扎实和先天条件不错,又陆续担纲了一批大小剧目的主演,从此崭露头角,成为剧团的当家花旦。
然而,川剧低迷的大环境,让这一切仅停留在“混口饭吃”的层面。
谭继琼和剧团都急需一块可以掀风起浪的“石头”。
责任驱使
这块“石头”很快就出现了。
“你们一年到头也不排个新剧目,再这样下去就撤掉你们。”时任万州区龙宝移民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明生视察剧团时毫不客气地说,“有为才有位呀!”
石落“死水”,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这是2000年初。谭继琼又开始咬自己的嘴唇了。她开始盘点自己这几年的积蓄,决定要跳出自己、跳出剧团——自费学艺成都。
几个月后,谭继琼带着《武松杀嫂》重返重庆。
台上,“潘金莲”一身缟素,两袖翻飞,大段的唱段,以及水袖的抛、接、翻、转,把一个女人的爱恨情仇演绎得淋漓尽致。
台下,观众一片叫好。
这是2000年的重庆“舞台之星”大赛,《武松杀嫂》力夺一等奖。
这出戏在湖南长沙参加比赛时,不仅为谭继琼斩获了一个全国奖项,还为她的人生赢得了一次转折。
2002年7月2日傍晚,长沙橘子洲头。
老团长张晓华把谭继琼约出来散步:“你觉得我们剧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资金!”谭继琼脱口而出。老团长点点头:“把剧团交给你怎么样?”
刚满29岁的谭继琼顿时吃了一惊!
想起自己不久前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场景,如今站在当年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地方,谭继琼明白老团长的良苦用心,知道自己义不容辞。
2003年,谭继琼开始担任三峡川剧团团长、党支部书记,身上有了一份责任。
“有为才有位”,对剧团和谭继琼来说都是如此,而谭继琼还充分诠释了“有位更有为”。
一鸣惊人
“首先要解决剧团的生存问题!”
坐在团长的位置上,谭继琼决定从最直接的问题着手。她开始带着全团演职员工与传统戏剧低迷的大环境抗争,每年都有新创作品轮番登场,积蓄了实力。
然而,这只是她的第一步。
“一个专业的剧团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志性代表剧目。”谭继琼道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想法。
可是,这谈何容易,不仅需要整个剧团具有专业的实力和水准,也要有好的剧目,而这需要缘分。
2009年初夏,缘分从天而降。
剧作家隆学义继川剧《金子》之后,又改创了川剧《鸣凤》,正在寻找合适的剧团演出。
牵线搭桥的是重庆市文广局局长汪俊。
就这样,《鸣凤》与谭继琼“一见钟情”。
可是,这一切却遭到团里其他领导的反对。
“资金从哪里来?演砸了怎么办?风险太大!”
此时,谭继琼又习惯性地咬起了嘴唇。
“做事总比不做强!”她一个个地说服大家,“我们自己先出资启动,然后再寻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2009年6月6日,《鸣凤》剧组排演正式启动,谭继琼担纲主演。她凭借自己在圈内多年积累的人脉,聘请全国著名导演任庭芳、著名作曲家唐万福、舞美大师李艺梅、灯光设计专业人士刘传龙组成主创班子。
这保证了《鸣凤》的现代艺术特色,告别了传统的“一桌两椅”的单调形式。
一个月后,“鸣凤”立在了舞台上。
华美的灯光、布景,浩大的舞台,专业的乐队……
《鸣凤》一鸣惊人,在各大演出中大获好评。
“原来川剧也可以这样美!”许多年轻观众如此感慨。
2011年,谭继琼凭此剧摘得“梅花奖”。
润泽四方
2005年8月的一天,万州区普子乡露天剧场。
台上,谭继琼身着长袍,把江姐形象立在了舞台上,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
台下,观众人手一把扇子,挥汗如雨中不断叫好。
这是万州区委组织部组织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乡镇文艺巡演的一站,火热的太阳毫不体恤演员的辛苦,直射到密不透风的浓妆上。
“这大太阳就当是天然的舞台灯光了!”谭继琼在现场打趣,面对乡亲们的热情和渴望,演员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卖力演出。
“这是解放以来看到的最好的演出!”一个观众说。
谭继琼鼻子一酸,这一幕深深印在了心里。
“剧团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带给他们,这也是剧团存在的价值。”谭继琼经常跟剧团演员讲。她在带领剧团打造精品剧目的同时,也组织排练了各类小品、歌舞、魔术等节目,于是出现了《绣红旗》、《选“村官”》、《划得着》等一大批剧目,满足了农村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
2008年1月28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我建议增加每年送戏下乡的场次……”作为人大代表的谭继琼把自己思量许久的建议提了出来,经多方讨论,该建议被采纳。
打造精品剧目和服务基层群众,谭继琼带领剧团得以兼顾。
“我们接下来正在筹备《日出》的排演,这是隆学义老师专门为我们团量身打造的,万州区文化局也给予了很大支持,相信不久就会跟观众见面。”谭继琼眼里激情四射。
“从小就对川剧感兴趣么?”
“没兴趣,甚至是抵触的。”
“拿了梅花奖之后呢?”
“还是很难说发自内心喜欢。”
“那什么原因促使你一路走来?”
“责任、好强、不服输,别人不看好的事情就要做给他们看!”
…………
谈话间,谭继琼不断喊服务员添茶,一下午在一个咖啡厅里喝了七八杯免费茶水。作为三峡川剧团的团长、党支部书记,她凭辣妹子的性格,演绎着戏里戏外的倔强人生。
天生我才
修长的身段、俊美的扮相、清新的嗓音,谭继琼有着羡煞旁人的先天条件。
1988年,四川省万县地区川剧团(现重庆市三峡川剧团)到学校招生,一眼就相中了15岁的谭继琼。
“从来没想过要干川剧这一行,听说川剧团来招生,还不屑一顾。”谭继琼坦言。
在年少的谭继琼心里,有过三个愿望:当运动员、当兵、唱歌,这些都离川剧很远。
“后来选择川剧是因为特别实际的原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父母的鼓励下,谭继琼进入了这行。
进入川剧团的第二年,谭继琼和一批同学被送入四川省川剧学校学习。
“练功又痛又累,唱念做打,枯燥得很。”
开始的半年,谭继琼并没有珍惜自己的天赋,天天混日子。
然而,让她幡然醒悟的是这学期期末的表彰。
“这次测试获得表彰的同学有:何菊芳……”
听到最后,谭继琼也没听到自己的名字,她紧咬着嘴唇,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儿涌上心头。
“别人能做到的为什么我做不到!”
谭继琼开始刻苦练习,精心学艺。
天生我才难自弃,她在学校一口气主演了《白蛇传》、《杨八姐盗刀》等折子戏。
回团后,由于基本功扎实和先天条件不错,又陆续担纲了一批大小剧目的主演,从此崭露头角,成为剧团的当家花旦。
然而,川剧低迷的大环境,让这一切仅停留在“混口饭吃”的层面。
谭继琼和剧团都急需一块可以掀风起浪的“石头”。
责任驱使
这块“石头”很快就出现了。
“你们一年到头也不排个新剧目,再这样下去就撤掉你们。”时任万州区龙宝移民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明生视察剧团时毫不客气地说,“有为才有位呀!”
石落“死水”,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这是2000年初。谭继琼又开始咬自己的嘴唇了。她开始盘点自己这几年的积蓄,决定要跳出自己、跳出剧团——自费学艺成都。
几个月后,谭继琼带着《武松杀嫂》重返重庆。
台上,“潘金莲”一身缟素,两袖翻飞,大段的唱段,以及水袖的抛、接、翻、转,把一个女人的爱恨情仇演绎得淋漓尽致。
台下,观众一片叫好。
这是2000年的重庆“舞台之星”大赛,《武松杀嫂》力夺一等奖。
这出戏在湖南长沙参加比赛时,不仅为谭继琼斩获了一个全国奖项,还为她的人生赢得了一次转折。
2002年7月2日傍晚,长沙橘子洲头。
老团长张晓华把谭继琼约出来散步:“你觉得我们剧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资金!”谭继琼脱口而出。老团长点点头:“把剧团交给你怎么样?”
刚满29岁的谭继琼顿时吃了一惊!
想起自己不久前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场景,如今站在当年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地方,谭继琼明白老团长的良苦用心,知道自己义不容辞。
2003年,谭继琼开始担任三峡川剧团团长、党支部书记,身上有了一份责任。
“有为才有位”,对剧团和谭继琼来说都是如此,而谭继琼还充分诠释了“有位更有为”。
一鸣惊人
“首先要解决剧团的生存问题!”
坐在团长的位置上,谭继琼决定从最直接的问题着手。她开始带着全团演职员工与传统戏剧低迷的大环境抗争,每年都有新创作品轮番登场,积蓄了实力。
然而,这只是她的第一步。
“一个专业的剧团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志性代表剧目。”谭继琼道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想法。
可是,这谈何容易,不仅需要整个剧团具有专业的实力和水准,也要有好的剧目,而这需要缘分。
2009年初夏,缘分从天而降。
剧作家隆学义继川剧《金子》之后,又改创了川剧《鸣凤》,正在寻找合适的剧团演出。
牵线搭桥的是重庆市文广局局长汪俊。
就这样,《鸣凤》与谭继琼“一见钟情”。
可是,这一切却遭到团里其他领导的反对。
“资金从哪里来?演砸了怎么办?风险太大!”
此时,谭继琼又习惯性地咬起了嘴唇。
“做事总比不做强!”她一个个地说服大家,“我们自己先出资启动,然后再寻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2009年6月6日,《鸣凤》剧组排演正式启动,谭继琼担纲主演。她凭借自己在圈内多年积累的人脉,聘请全国著名导演任庭芳、著名作曲家唐万福、舞美大师李艺梅、灯光设计专业人士刘传龙组成主创班子。
这保证了《鸣凤》的现代艺术特色,告别了传统的“一桌两椅”的单调形式。
一个月后,“鸣凤”立在了舞台上。
华美的灯光、布景,浩大的舞台,专业的乐队……
《鸣凤》一鸣惊人,在各大演出中大获好评。
“原来川剧也可以这样美!”许多年轻观众如此感慨。
2011年,谭继琼凭此剧摘得“梅花奖”。
润泽四方
2005年8月的一天,万州区普子乡露天剧场。
台上,谭继琼身着长袍,把江姐形象立在了舞台上,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
台下,观众人手一把扇子,挥汗如雨中不断叫好。
这是万州区委组织部组织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乡镇文艺巡演的一站,火热的太阳毫不体恤演员的辛苦,直射到密不透风的浓妆上。
“这大太阳就当是天然的舞台灯光了!”谭继琼在现场打趣,面对乡亲们的热情和渴望,演员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卖力演出。
“这是解放以来看到的最好的演出!”一个观众说。
谭继琼鼻子一酸,这一幕深深印在了心里。
“剧团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带给他们,这也是剧团存在的价值。”谭继琼经常跟剧团演员讲。她在带领剧团打造精品剧目的同时,也组织排练了各类小品、歌舞、魔术等节目,于是出现了《绣红旗》、《选“村官”》、《划得着》等一大批剧目,满足了农村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
2008年1月28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我建议增加每年送戏下乡的场次……”作为人大代表的谭继琼把自己思量许久的建议提了出来,经多方讨论,该建议被采纳。
打造精品剧目和服务基层群众,谭继琼带领剧团得以兼顾。
“我们接下来正在筹备《日出》的排演,这是隆学义老师专门为我们团量身打造的,万州区文化局也给予了很大支持,相信不久就会跟观众见面。”谭继琼眼里激情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