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绍兴市社会思品中考试卷第24题是一道典型的乡土文化类的综合测试题。笔者根据自己十多年的会考、中考的命题经验与体会,基于试题编制的立意、情景、设问这三个要素的构筑和呈现过程,对该题的编制展开讨论,以期为2013年的社会思品中考试题编制工作积累有益的经验。
一、原题回放
呼和浩特的小阎来绍兴游玩。在个人微博上发了三个“绍兴印象”。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微博一:“嗨,这就是绍兴的乌篷船。可惜我们家乡不宜推广这种交通工具。”
(1)请你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乌篷船不宜在小阎家乡呼和浩特推广的原因。(4分)
微博二:在绍兴,我游览参观的景点中有明清故居、秦汉碑刻、唐宋摩崖,听说这里还有越国故址、舜禹遗迹……呵呵,还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2)请你为上述五类历史遗存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2分)
①舜禹遗迹→② →③ →④ →⑤
微博三:绍兴人真聪明,他们把坐乌篷、逛城河开发成了江南“风情游”;用陆游与唐琬的故事打造沈园“文化游”;利用一小时交通圈,与上海、南京等地合作推出“城际游”;还与我们家乡互推异地风情游,分享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怪不得绍兴的旅游品牌越来越响,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呢!
(3)微博三包含着绍兴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秘诀,这一秘诀是什么?请根据小阎的微博说明绍兴人是如何用好这一秘诀的。(6分)
参考答案:
(1)地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冬季易结冰,缺少密布的河网。(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②越国故址③秦汉碑刻④唐宋摩崖⑤明清故居(2分)
(3)因地制宜,优势互补。(2分)他们利用绍兴独特的水乡景观,丰富的人文资源,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位置,开发“风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旅游品牌,体现了因地制宜;同时与各地联手开发“城际游”、异地风情游,共享各自特色的旅游资源,体现了优势互补。(4分)
二、试题品鉴
2012年绍兴市社会思品中考试卷第24题是一道隽永意长的好题。从艺术角度细细品读上述中考试题,对于我们提升命题技巧会有不少收获。
(一)融合三维目标,凸显试题立意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句话道出了立意在命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立意反映考查的目的,是试题的核心或主题,即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它直接关系到试题的选材、布局和深度,直接影响“三维目标”的实现。上述“绍兴游”一题所考查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无论从试题情景看还是设问方式和指向看,都根植于课本知识、社会生活、学生思维活动中,体现了学科的教育价值,从而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试题没有用成人化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材料,而是有机结合古城绍兴的生态气息与文化氛围,从学生视角用微博的方式呈现家乡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更好地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使绍兴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到文化产业大市、文化强市的绚丽蝶变。这样的安排使试题的内涵更为丰富,立意也更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精选乡土素材,巧设问题情景
情景是试题立意和设问的载体,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关系着立意表达的程度。依据情景回答问题,需要考生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分析试题提供的新情景,回答新问题,体验新情感。因此,中考命题常常以社会生活中、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或片段为情景,来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以2012年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隐含背景,以文化古城绍兴为视点,择其精要者而取之。用呼和浩特的小阎来绍兴游玩为线索,用微博形式,把“绍兴的乌篷船”、“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江南“风情游”、“城际游”和异地风情游等乡土历史与地理的相关素材串联起来,生动活泼,呈现浓浓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凸显人文性,使试题富有亲和力。而配上的图片,更构成了一幅既是现实又似梦幻的图景。这种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奇妙影子,增强了考卷的亲和性。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具体化为符合乡情、贴近实际学生的试题情景是本题的巧妙之处,其命题手法令人惊叹。
(三)设问多元灵活,蕴涵思维品质
设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设问是按照试题立意,针对试题情景设计的问题,是连接立意与情景的纽带,关系着立意的实现程度。上述“绍兴游”一题的问题设计突出了能力立意,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试题的学科思维价值。试题的第一问限定运用的知识是自然环境角度,就初中地理而言,通常是地形、气候、降水方面的有关知识,分析的对象是“乌篷船不宜在小阎家乡呼和浩特推广的原因”。设问指向明确,着重考查“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知识运用能力。试题的第二问是要求对绍兴五类历史遗存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这是一个限制性设问,弄清历史事件时间顺序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难度不大,重在让学生感知家乡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试题的第三问是根据小阎的微博说明绍兴人是如何用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秘诀的,着重考查运用“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设问的关键词是“如何用好”,突出了绍兴人是“如何用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秘诀,隐含要求将材料与知识有机结合,事理交融,体现了学科思维本质。
三、好题精磨
掩卷沉思,本题也有不足之处,不过是白玉微瑕。从追求命题艺术角度看,我们要做到好题不厌百回磨,磨出精彩。
(一)情景材料的选辑要服从立意
如前所述,本题的主题是以绍兴乡情为载体,考查相关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整个试题的立意看,试题的引子、微博一及设问一与试题立意不是很融合。命题者不惜笔墨用文字更用图片突出介绍绍兴的乡情,但在设问时却转向了乌篷船不宜在呼和浩特推广的原因,客观上使得材料与设问指向不同一,不符合情景设置要服从立意的基本要求,没有完全根据情景选编设问,导致测试无效,难度值只有0.32。为此,笔者认为,对微博一及问题设计可作这样的修改: 微博一:“嗨,这就是绍兴的乌篷船,这种交通工具多么地自在惬意啊!”
(1)请你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绍兴人把乌篷船作为交通工具的原因。(4分)(以上画线部分为笔者对原题的修改之处。)
微博三的材料存在层次不够清楚的问题。微博三对“风情游”、“文化游”、“城际游”、异地风情游使用了三个分号,暗示考生根据分号划分层次并结合学科知识作答。从问题设计看,材料应该围绕“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两方面内容选辑,并通过标点符号简洁、明确地呈现给考生,引导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因而,笔者认为本题的微博三可修改为:
微博三:绍兴人真聪明,他们把坐乌篷、逛城河等开发成了江南“风情游”,用陆游与唐琬的故事打造沈园“文化游”等诸多特色旅游项目;利用一小时交通圈,与上海、南京等地合作推出“城际游”, 还与我们家乡互推异地风情游,共享旅游资源。怪不得绍兴的旅游品牌越来越响,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呢! (以上画线部分为笔者对原题的修改之处。)
(二)设问的语言要准确、简明
设问一定要根据情境准确和明确表达立意的意图,体现其内在含义,概括性强,针对性强,避免出现啰唆而影响答题。本题第三问的设问表述不流畅,设问内容有重复。命题者的意图无疑是要求考生先答出“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再回答“如何用好”这一秘诀。笔者认为,该设问其实完全可以合并表述为:
(3)结合材料,说明绍兴人在发展区域经济中如何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6分)
这一改,在行文上突出了“如何坚持”的能力要求,使问题明确指向“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这一考点,避免了设问表述的啰唆。
(三)答案要层次分明,行文严谨,赋分合理
答案的行文要层次清楚,简洁明了,便于阅卷教师快速掌握要点,避免给人因混乱而影响评分的公正性。本题提供的参考答案因为问题设计的原因,重复出现“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回答了秘诀给分,后文答出“体现了……”再次给分。而对如何用好“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秘诀的两个层次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行文方式:一是结合材料的分析—做法—体现了因地制宜,二是做法—结合材料的分析—体现了优势互补。按照每一层次三方面内容,两个层次内容最少应给予6分。然提供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对“如何用好”的回答总共只有4分,即每层次给2分,答案赋分相当不合理。行文方式又不够完美,这会影响教师的评卷。笔者认为,对于“如何用好”“如何做到”“如何坚持”之类的答案表述方式宜用第二种行文方式,使它符合日常的思维习惯。根据修改了的微博三和设问,笔者认为其答案和评分标准可改为:
(3)绍兴人开发“风情游”“文化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了绍兴独特的水乡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体现了因地制宜;(3分)他们与各地联手开发“城际游”、异地风情游,共享各自特色的旅游资源,体现了优势互补。(3分)■
一、原题回放
呼和浩特的小阎来绍兴游玩。在个人微博上发了三个“绍兴印象”。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微博一:“嗨,这就是绍兴的乌篷船。可惜我们家乡不宜推广这种交通工具。”
(1)请你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乌篷船不宜在小阎家乡呼和浩特推广的原因。(4分)
微博二:在绍兴,我游览参观的景点中有明清故居、秦汉碑刻、唐宋摩崖,听说这里还有越国故址、舜禹遗迹……呵呵,还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2)请你为上述五类历史遗存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2分)
①舜禹遗迹→② →③ →④ →⑤
微博三:绍兴人真聪明,他们把坐乌篷、逛城河开发成了江南“风情游”;用陆游与唐琬的故事打造沈园“文化游”;利用一小时交通圈,与上海、南京等地合作推出“城际游”;还与我们家乡互推异地风情游,分享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怪不得绍兴的旅游品牌越来越响,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呢!
(3)微博三包含着绍兴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秘诀,这一秘诀是什么?请根据小阎的微博说明绍兴人是如何用好这一秘诀的。(6分)
参考答案:
(1)地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冬季易结冰,缺少密布的河网。(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②越国故址③秦汉碑刻④唐宋摩崖⑤明清故居(2分)
(3)因地制宜,优势互补。(2分)他们利用绍兴独特的水乡景观,丰富的人文资源,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位置,开发“风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旅游品牌,体现了因地制宜;同时与各地联手开发“城际游”、异地风情游,共享各自特色的旅游资源,体现了优势互补。(4分)
二、试题品鉴
2012年绍兴市社会思品中考试卷第24题是一道隽永意长的好题。从艺术角度细细品读上述中考试题,对于我们提升命题技巧会有不少收获。
(一)融合三维目标,凸显试题立意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句话道出了立意在命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立意反映考查的目的,是试题的核心或主题,即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它直接关系到试题的选材、布局和深度,直接影响“三维目标”的实现。上述“绍兴游”一题所考查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无论从试题情景看还是设问方式和指向看,都根植于课本知识、社会生活、学生思维活动中,体现了学科的教育价值,从而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试题没有用成人化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材料,而是有机结合古城绍兴的生态气息与文化氛围,从学生视角用微博的方式呈现家乡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更好地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使绍兴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到文化产业大市、文化强市的绚丽蝶变。这样的安排使试题的内涵更为丰富,立意也更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精选乡土素材,巧设问题情景
情景是试题立意和设问的载体,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关系着立意表达的程度。依据情景回答问题,需要考生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分析试题提供的新情景,回答新问题,体验新情感。因此,中考命题常常以社会生活中、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或片段为情景,来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以2012年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隐含背景,以文化古城绍兴为视点,择其精要者而取之。用呼和浩特的小阎来绍兴游玩为线索,用微博形式,把“绍兴的乌篷船”、“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江南“风情游”、“城际游”和异地风情游等乡土历史与地理的相关素材串联起来,生动活泼,呈现浓浓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凸显人文性,使试题富有亲和力。而配上的图片,更构成了一幅既是现实又似梦幻的图景。这种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奇妙影子,增强了考卷的亲和性。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具体化为符合乡情、贴近实际学生的试题情景是本题的巧妙之处,其命题手法令人惊叹。
(三)设问多元灵活,蕴涵思维品质
设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设问是按照试题立意,针对试题情景设计的问题,是连接立意与情景的纽带,关系着立意的实现程度。上述“绍兴游”一题的问题设计突出了能力立意,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试题的学科思维价值。试题的第一问限定运用的知识是自然环境角度,就初中地理而言,通常是地形、气候、降水方面的有关知识,分析的对象是“乌篷船不宜在小阎家乡呼和浩特推广的原因”。设问指向明确,着重考查“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知识运用能力。试题的第二问是要求对绍兴五类历史遗存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这是一个限制性设问,弄清历史事件时间顺序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难度不大,重在让学生感知家乡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试题的第三问是根据小阎的微博说明绍兴人是如何用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秘诀的,着重考查运用“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设问的关键词是“如何用好”,突出了绍兴人是“如何用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秘诀,隐含要求将材料与知识有机结合,事理交融,体现了学科思维本质。
三、好题精磨
掩卷沉思,本题也有不足之处,不过是白玉微瑕。从追求命题艺术角度看,我们要做到好题不厌百回磨,磨出精彩。
(一)情景材料的选辑要服从立意
如前所述,本题的主题是以绍兴乡情为载体,考查相关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整个试题的立意看,试题的引子、微博一及设问一与试题立意不是很融合。命题者不惜笔墨用文字更用图片突出介绍绍兴的乡情,但在设问时却转向了乌篷船不宜在呼和浩特推广的原因,客观上使得材料与设问指向不同一,不符合情景设置要服从立意的基本要求,没有完全根据情景选编设问,导致测试无效,难度值只有0.32。为此,笔者认为,对微博一及问题设计可作这样的修改: 微博一:“嗨,这就是绍兴的乌篷船,这种交通工具多么地自在惬意啊!”
(1)请你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绍兴人把乌篷船作为交通工具的原因。(4分)(以上画线部分为笔者对原题的修改之处。)
微博三的材料存在层次不够清楚的问题。微博三对“风情游”、“文化游”、“城际游”、异地风情游使用了三个分号,暗示考生根据分号划分层次并结合学科知识作答。从问题设计看,材料应该围绕“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两方面内容选辑,并通过标点符号简洁、明确地呈现给考生,引导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因而,笔者认为本题的微博三可修改为:
微博三:绍兴人真聪明,他们把坐乌篷、逛城河等开发成了江南“风情游”,用陆游与唐琬的故事打造沈园“文化游”等诸多特色旅游项目;利用一小时交通圈,与上海、南京等地合作推出“城际游”, 还与我们家乡互推异地风情游,共享旅游资源。怪不得绍兴的旅游品牌越来越响,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呢! (以上画线部分为笔者对原题的修改之处。)
(二)设问的语言要准确、简明
设问一定要根据情境准确和明确表达立意的意图,体现其内在含义,概括性强,针对性强,避免出现啰唆而影响答题。本题第三问的设问表述不流畅,设问内容有重复。命题者的意图无疑是要求考生先答出“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再回答“如何用好”这一秘诀。笔者认为,该设问其实完全可以合并表述为:
(3)结合材料,说明绍兴人在发展区域经济中如何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6分)
这一改,在行文上突出了“如何坚持”的能力要求,使问题明确指向“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这一考点,避免了设问表述的啰唆。
(三)答案要层次分明,行文严谨,赋分合理
答案的行文要层次清楚,简洁明了,便于阅卷教师快速掌握要点,避免给人因混乱而影响评分的公正性。本题提供的参考答案因为问题设计的原因,重复出现“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回答了秘诀给分,后文答出“体现了……”再次给分。而对如何用好“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秘诀的两个层次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行文方式:一是结合材料的分析—做法—体现了因地制宜,二是做法—结合材料的分析—体现了优势互补。按照每一层次三方面内容,两个层次内容最少应给予6分。然提供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对“如何用好”的回答总共只有4分,即每层次给2分,答案赋分相当不合理。行文方式又不够完美,这会影响教师的评卷。笔者认为,对于“如何用好”“如何做到”“如何坚持”之类的答案表述方式宜用第二种行文方式,使它符合日常的思维习惯。根据修改了的微博三和设问,笔者认为其答案和评分标准可改为:
(3)绍兴人开发“风情游”“文化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了绍兴独特的水乡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体现了因地制宜;(3分)他们与各地联手开发“城际游”、异地风情游,共享各自特色的旅游资源,体现了优势互补。(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