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帕金森病第一高发国。尽管中国目前有近250万名帕金森患者,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陈彪却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目前真正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患者只有20%左右。
中国患者约占世界一半
由于患者会出现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以致生活无法自理,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致残性疾病。根据美国罗切斯特大学2007年发表的研究结果,在全球410万名帕金森患者中,中国患者约为200万人,占比接近50%。
“我们曾在北京三个区县和全国六所城市作过统计,目前中国65岁以上人群的帕金森患病率约为1.7%。按照民政部2014年发布的人口数据计算,中国目前约有250万名帕金森患者。”陈彪同时强调,衰老绝对不是导致帕金森病的唯一因素。
“帕金森与年龄的相关性不比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更高。对阿尔茨海默症而言,年龄越高,患病几率越大;但是帕金森病就没有这个特点。尽管中国有大量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但比重没有占到世界一半之多。”陈彪告诉本刊记者,尽管目前还未找到根本致病因,不过现有研究发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帕金森。
“大约有不到10%的帕金森患者是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另外超过90%的患者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陈彪说,曾大量接触过农药和杀虫剂、受过脑外伤、得过病毒性脑炎、有过煤气中毒经历的人往往会是帕金森病的相对高发人群;经常喝茶和喝咖啡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则相对较低。
患者知晓率和诊断率过低
尽管临床对帕金森病的确诊依据是患者出现震颤,但是作为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有着漫长的潜伏期。
“帕金森是由于大脑中多巴胺物质显著减少所引发的,一般多巴胺丢失超过60%时才会出现震颤和动作迟缓等症状,而在此前的5~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都不会出现明显表现。”陈彪说。
尽管患者在患病初期会出现嗅觉减退、便秘、焦虑、持续做噩梦等情况,但由于这些都属于老年人常见症状,因此很难引起大家的重视。
“中国帕金森患者数量之所以会占到全世界一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疾病在中国的知晓率和诊断率过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振馨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国外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1年内就能及时就诊,而中国有接近15%的患者甚至在患病2年以上才去医院就诊。
张振馨曾经对北京、上海、西安3所城市137个居民区进行入户调查发现,3地帕金森病的平均诊断率为47.6%,平均治疗率为45.1%;有近八成的帕金森病患者未能及时就医。
“即便是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也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已经出现严重震颤的情况下,仍然不知道自己得了帕金森。”陈彪说,尽管近年来公众对帕金森病的知晓率有所提升,但是专家通过用药情况推测,中国目前被真正管理起来的患者只有不到50万人。
张振馨告诉本刊记者,“虽然帕金森病无法被彻底治愈,但研究发现,发病后1~3年内便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在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发病后4~6年才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
医生难对患者有效管理
目前,对帕金森病进行干预和治疗的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脑内神经元的配合来补充多巴胺物质,但是由于患者在发病时已经丢失了超过60%的多巴胺,因此随着神经元的不断丢失和死亡,药物治疗也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失效。而手术治疗则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出现药物失效的患者,通过电流刺激达到治疗的作用。”陈彪介绍,如果治疗及时,患者可以通过药物 手术的方式保持10~15年的健康状态。
在他看来,中国的帕金森病治疗最大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对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再加上要根据情况进行前期干预,因此帕金森病对医生的业务素养要求很高,但是中国目前真正从事帕金森疾病研究的专家不超过100人,要管理250万名帕金森患者,只靠这些专家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预防并参与管理这项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陈彪在研究中发现,尽管帕金森病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为1.7%,但实际有超过15%的老年人都已经出现了多巴胺明显减少的情况。
“现在进到医院来的都是已经发病的患者,那些高风险人群该由谁管理?由谁埋单支持?我们总强调管理关口要往前移,其实现在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但关键是体系如何构建,如何支撑。”陈彪表示。
中国患者约占世界一半
由于患者会出现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以致生活无法自理,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致残性疾病。根据美国罗切斯特大学2007年发表的研究结果,在全球410万名帕金森患者中,中国患者约为200万人,占比接近50%。
“我们曾在北京三个区县和全国六所城市作过统计,目前中国65岁以上人群的帕金森患病率约为1.7%。按照民政部2014年发布的人口数据计算,中国目前约有250万名帕金森患者。”陈彪同时强调,衰老绝对不是导致帕金森病的唯一因素。
“帕金森与年龄的相关性不比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更高。对阿尔茨海默症而言,年龄越高,患病几率越大;但是帕金森病就没有这个特点。尽管中国有大量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但比重没有占到世界一半之多。”陈彪告诉本刊记者,尽管目前还未找到根本致病因,不过现有研究发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帕金森。
“大约有不到10%的帕金森患者是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另外超过90%的患者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陈彪说,曾大量接触过农药和杀虫剂、受过脑外伤、得过病毒性脑炎、有过煤气中毒经历的人往往会是帕金森病的相对高发人群;经常喝茶和喝咖啡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则相对较低。
患者知晓率和诊断率过低
尽管临床对帕金森病的确诊依据是患者出现震颤,但是作为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有着漫长的潜伏期。
“帕金森是由于大脑中多巴胺物质显著减少所引发的,一般多巴胺丢失超过60%时才会出现震颤和动作迟缓等症状,而在此前的5~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都不会出现明显表现。”陈彪说。
尽管患者在患病初期会出现嗅觉减退、便秘、焦虑、持续做噩梦等情况,但由于这些都属于老年人常见症状,因此很难引起大家的重视。
“中国帕金森患者数量之所以会占到全世界一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疾病在中国的知晓率和诊断率过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振馨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国外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1年内就能及时就诊,而中国有接近15%的患者甚至在患病2年以上才去医院就诊。
张振馨曾经对北京、上海、西安3所城市137个居民区进行入户调查发现,3地帕金森病的平均诊断率为47.6%,平均治疗率为45.1%;有近八成的帕金森病患者未能及时就医。
“即便是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也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已经出现严重震颤的情况下,仍然不知道自己得了帕金森。”陈彪说,尽管近年来公众对帕金森病的知晓率有所提升,但是专家通过用药情况推测,中国目前被真正管理起来的患者只有不到50万人。
张振馨告诉本刊记者,“虽然帕金森病无法被彻底治愈,但研究发现,发病后1~3年内便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在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发病后4~6年才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
医生难对患者有效管理
目前,对帕金森病进行干预和治疗的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脑内神经元的配合来补充多巴胺物质,但是由于患者在发病时已经丢失了超过60%的多巴胺,因此随着神经元的不断丢失和死亡,药物治疗也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失效。而手术治疗则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出现药物失效的患者,通过电流刺激达到治疗的作用。”陈彪介绍,如果治疗及时,患者可以通过药物 手术的方式保持10~15年的健康状态。
在他看来,中国的帕金森病治疗最大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对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再加上要根据情况进行前期干预,因此帕金森病对医生的业务素养要求很高,但是中国目前真正从事帕金森疾病研究的专家不超过100人,要管理250万名帕金森患者,只靠这些专家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预防并参与管理这项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陈彪在研究中发现,尽管帕金森病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为1.7%,但实际有超过15%的老年人都已经出现了多巴胺明显减少的情况。
“现在进到医院来的都是已经发病的患者,那些高风险人群该由谁管理?由谁埋单支持?我们总强调管理关口要往前移,其实现在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但关键是体系如何构建,如何支撑。”陈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