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20年来西方积极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曾经吸引过全球人的目光,被誉为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即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支撑点.在强硬的现实面前,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积极心理学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正在寻求突破积极心理学的瓶颈性因素,围绕着“美德、意义、韧性和幸福”这四大支柱打造新的版本,促进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和升级换代.
【机 构】
: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来西方积极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曾经吸引过全球人的目光,被誉为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即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支撑点.在强硬的现实面前,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积极心理学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正在寻求突破积极心理学的瓶颈性因素,围绕着“美德、意义、韧性和幸福”这四大支柱打造新的版本,促进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和升级换代.
其他文献
为探究青少年亲子依恋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47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显示:(1)亲子依恋与自尊均显著负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亲子依恋显著正向预测自尊;(2)自尊在亲子依恋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亲子依恋水平影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并且这一影响通过自尊起作用.
李道纯内丹心性论具有浓厚的三教合一特色,他特别推崇禅宗的明心见性思想,将其运用到内丹心性论的理论建构中.无论是对于心性内涵的理论阐释,还是对于心性修炼的功法解读,亦或是对于心性教化的旨趣论述,李道纯的内丹心性论都体现出了圆融三教的成熟性和系统性.以比较研究为视角,从即心即佛与即心即道、明心见性与性命双全、顿悟成佛与顿修成仙三个方面来研究惠能与李道纯心性论的异同,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出禅宗心性论对于道教心性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南垂村有一方宋代功德碑,形制巨大,庄重典雅.但因年代久远,仅存碑身.碑阳为《中书门下牒潞州》与《潞州潞城县金粟山南垂村真如院重修佛殿功徳记》,记叙了重修真如院佛殿的缘起与过程;碑阴为官员、僧侣与男女信徒名录以及唐大慈恩寺窥基法师口述《般若心经序》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通过考证碑文,梳理还原其所记载的唐宋时期南垂村的佛教信仰及宋代佛教政策.碑文内容与现存史料相印证,可补史之阙,兼之碑文清晰,笔锋尤存,可谓集历史、书法艺术于一身的精品.
敦煌写本S.6388是《胜鬘经》的汉文注释书,至今未被《大正藏》和《卍续藏》收录.S.6388中使用了地论宗的判教理论及《十地经论》的术语,藤枝晃认为S.6388成书于北魏延昌四年(515)至净影寺慧远(523-592)的《胜鬘经义记》成立之间的某一时间.“种性”这一术语在S.6388中被明确使用,其作者利用菩萨阶位说解释种性,算是对《地持经》的种性说的再解释.但与强调菩萨种性的《地持经》不同的是,S.6388并未限定在菩萨种性的范围之内.S.6388的作者还表示,如来藏是有为法,其体真实不变,但其用有为
紫柏真可在晚明的儒释会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学说以“心”作为立论纲宗、融摄三教.就易学诠释而言,真可在承认“文字见道,心通三教”的基础上,以名异实同为解经原则,用一心统摄三家,以《易》之经传为诠释对象,用佛教独特的语言和思维,通过心的变现和转化把《易》的思想内容化用到佛家教义中,以《易》为方法,通过破《易》立佛的方式,建构其以心为核心的佛学体系,彰显佛教精神.
“祖统”观念是指以单一线性师承关系为中心的正统性观念,是隋唐佛教宗派观念的核心要素.代传一人的“祖统”与枝繁叶茂的“法统”有明显差别,前者是差序结构的正统观念,后者是平等结构的真理观念.禅宗的树状式世系祖统说融合了“代传一人”与“平等传灯”,既有唯一的正统性建构,又能回避因追求正统而排斥其他支派的情况.唐末五代,随着丛林、禅院的兴盛,寺院成为正统传承的中心与派系的“祖庭”,寺院方丈取得“正法”与“一人”合一的地位,“家系祖统”观念由此出现.
徐蔚如编辑、印刷、流通的《印光法师信稿》是最早署名“印光”的别集.该书收录了《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二》、《复邓新安居士书》三封书信,发行5000册.它的出版是《印光法师文钞》编撰的前奏,也是印光法师从“粥饭僧”到“人天师”身份转变的一个关键,对于印光“专修净土”的形象具有导向性和建构性意义,具有文献学、宗教史学、文化传播学等多重意义.
唐代是李长者传说故事产生和发展的时期.自李长者去世始,一些文学与历史夹杂的佛教经典故事不断被后人掺入李长者生平事迹中,从而混淆了历史实在的李长者与后人想象建构的神祇之间的界限,李长者传说故事由此产生.李长者的形象由唐至宋越来越神奇、高大,其神性也被“层累地”制造出来.僧俗信众参与塑造“李长者神话”的过程,同时又拜倒在他们所造之神的脚下.通过文本回溯李长者神格化的过程可以看到由唐至宋社会平民化、世俗化和人文化的趋势.
为探讨高中生人际关系困扰和综合幸福感的关系和心理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44名高中生施测,结果发现:(1)高中生人际关系困扰与综合幸福感两者呈显著负相关.(2)在中介效应模型中,人际关系困扰可通过影响特质真实自我进而影响幸福感,特质真实自我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人际关系困扰与特质真实自我的关系受到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一变量的调节.具体而言,即非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困扰对特质真实自我的作用加强.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通过走“上层路线”,形成具有浓厚经院哲学色彩的“贵族佛教”,不仅有悖“普度众生”的宗旨,也严重阻碍其进一步发展.魏晋之后,菩提达摩及其弟子“教外别传”的方式走“平民佛教”道路,形成独具特色的禅宗,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化与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达摩僧团的平民化佛教为我国当代宗教健康发展带来诸多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