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初中教育教学观念在不断推陈出新,新教材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对此,我根据自己十多年担任中学生数学教师的启发,悉心钻研了一些数学新教材,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以下就是我个人所做的总结。
一、利用新教材良好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并且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一个障碍是,在做这些活动时,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发言,锻炼的机会多;而性格文静、不善讲话的学生(多为女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少。为了克服这个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所有的活动在小组中进行,并要求组内同学互相帮助,这么做确实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帮助。其次,新教材在活动课中学生讨论时会产生很多“意外”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考虑让学生尽量充分讨论,又要考虑教学进度和课时任务,新教材把关于统计的相关知识放到各册中分别独立教学,虽然内容是由浅入深,但给人的感觉是相同的问题重复出现,而且每学期时间相隔太久,上学期学过的知识早就遗忘,学生和老师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难学,老师难教。
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要时刻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老师要加强对学生正确引导,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来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围绕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偏难、繁琐、陈旧的倾向,并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新课程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数学教材只注重单纯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突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对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数学活动,改变学习数学方式,起了积极的作用。
新教材编写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编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我们时刻都在和数学打交道,数学已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需要就足以引起学习的愿望,何况教材中许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缩小了学生和数学理论的距离,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例如:“打折销售、教育基金”等生活场景都离学生非常近,甚至就发生在学生本人的身上;“100万有多大?”、“有趣的七巧板”、“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图案设计”、“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从不同方向看”等有趣的问题,使我们很容易想起“横看成岒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而这一切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有学生都愿意上数学课了。
三、精确把握新教材精华,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教材的专题形式的章节安排,既有利于创设学习环境,又有利于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引入问题、开展数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了教学难度问题,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不得已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教学中如不做大量的铺垫,学生很难理解。可是,章节复习题中的某些问题,却很简单。使得教师很难把握教材、教学的难度,拿不定中等程度的学生,是以习题难度为准,还是以复习题的难度为准,教学中容易顾此失彼。另外,习题中很少配备与例题类似的问题,使综合素质较差学生,得不到及时、充分的巩固练习,致使举一反三的没做到,学会的也忘了。
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創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一、利用新教材良好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并且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一个障碍是,在做这些活动时,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发言,锻炼的机会多;而性格文静、不善讲话的学生(多为女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少。为了克服这个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所有的活动在小组中进行,并要求组内同学互相帮助,这么做确实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帮助。其次,新教材在活动课中学生讨论时会产生很多“意外”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考虑让学生尽量充分讨论,又要考虑教学进度和课时任务,新教材把关于统计的相关知识放到各册中分别独立教学,虽然内容是由浅入深,但给人的感觉是相同的问题重复出现,而且每学期时间相隔太久,上学期学过的知识早就遗忘,学生和老师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难学,老师难教。
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要时刻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老师要加强对学生正确引导,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来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围绕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偏难、繁琐、陈旧的倾向,并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新课程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数学教材只注重单纯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突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对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数学活动,改变学习数学方式,起了积极的作用。
新教材编写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编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我们时刻都在和数学打交道,数学已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需要就足以引起学习的愿望,何况教材中许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缩小了学生和数学理论的距离,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例如:“打折销售、教育基金”等生活场景都离学生非常近,甚至就发生在学生本人的身上;“100万有多大?”、“有趣的七巧板”、“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图案设计”、“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从不同方向看”等有趣的问题,使我们很容易想起“横看成岒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而这一切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有学生都愿意上数学课了。
三、精确把握新教材精华,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教材的专题形式的章节安排,既有利于创设学习环境,又有利于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引入问题、开展数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了教学难度问题,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不得已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教学中如不做大量的铺垫,学生很难理解。可是,章节复习题中的某些问题,却很简单。使得教师很难把握教材、教学的难度,拿不定中等程度的学生,是以习题难度为准,还是以复习题的难度为准,教学中容易顾此失彼。另外,习题中很少配备与例题类似的问题,使综合素质较差学生,得不到及时、充分的巩固练习,致使举一反三的没做到,学会的也忘了。
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創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