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特征与价值
(一)特征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有着几大显著特征:第一,实验内容趣味性。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时才会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产生的学习动力也会更加持久。和传统数学教学相比,实验教学通过相关操作将抽象和枯燥的数学知识简易化,拉近和学生之间距离,一定程度还能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第二,实验过程体验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要积累相关活动经验,实验恰恰符合这一目标。学生是数学实验主体,通过实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和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积累活动经验。第三,实验工具直观性。相关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性阶段,其认知水平也从运算过渡到具体运算,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这一心理发展特点,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二)价值
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共有以下价值: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长久以来,人们下意识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难度较大的学科,无法理解其中复杂的逻辑和数形关系,一旦某节课没有跟上进度,则影响后续的学习,因而很多学生看到数学就望而止步。而数学实验的出现无疑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帮助学生改变对数学的错误认知,逐渐从学习数学到做数学以及玩数学,即由被动学习状态转为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第二,有利于简化数学知识。相关调查研究指出,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和了解数学概念属性,即使了解也似懂非懂,说明学生并没有理解数学概念。一般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即具体和直观,对此借助数学实验可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直观的模型,不仅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本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加强学生数学体验。第三,促使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所谓数学活动经验,即在数学目标指导下通过探究数学对象获得认知。从动态层面分析,数学活动经验是经历和过程,具有显著的动态性、主体性和活动性等特征,主要从做数学中获得经验,所以数学实验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主要途径之一。
二、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存在困难
(一)实验教学趣味不足
部分教师在实验课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则花费较多时间渲染实验情境,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而教学效果却很一般。甚至因过度渲染情境导致课堂教学偏离主题,不利于学生深度掌握知识。
(二)教学环节缺乏合理
相关调查研究指出,部分数学实验课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学生拿着材料操作,教师只在课程结束告知学生实验结果即可。虽然从组织形式上看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是课堂主体,然而本质依旧为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其中数学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实验课环节,极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甚至部分教师直接将讨论交流和猜想环节省略,学生只能感到一时新鲜,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厌烦,影响学习效率。
(三)学生课堂生成不足
通常一节数学实验课涵盖知识并非教师预期渗透内容,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数学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在课堂中提出的假设也较为多样化,甚至会提出超出教师预设范围问题。但大部分教师会忽略实验课中提出的新奇猜想,主要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和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从而课堂生成不足。
三、改进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对策
(一)开展差异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然有着不同的学科经验和生活经验,因而也说明学生思维能力存在差异。数学实验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升,所以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次实验方式和给予个性化指导,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环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思维。以“游戏的公平性”一课为例,数学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纸牌、硬币、骰子、三种颜色彩球若干等实验素材。首先设计一个稳赢不输的游戏规则,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实验。大部分学生都十分乐意参与到游戏当中,更何况这个游戏还只赢不输,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心理需求,因而学生在课堂上会集中所有注意力。游戏结束后,学生发现该游戏有一个规则,即对方赢的可能性基本为0,此时数学教师提出问题:“对方能接受这样的规则吗?”学生立即回答“不能”,那该如何设计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公平游戏规则?由此引出第二个游戏,学生有了前一个游戏活动经验,快速设计多种公平化游戏规则,数学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何觉得这些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学生回答:“双方都有获胜的可能性。”从上述教学活动中可看出,学生兴趣从第一个游戏逐渐过渡到第二个游戏,从有趣转为兴趣,直到产生乐趣,进而自主探究游戏公平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凸显实验数学属性
小学阶段年龄偏小,知识储备少,因而在学习知识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数学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充分把握新旧知识链接点,由此定位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大树有多高》一课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调动以往所学知识经验,之后运用相关工具对校园中一棵大树的高進行测量,最后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突出同时同地测量影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结果。当学生具备旧知识经验,便能快速完成测量任务,更好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教师是实验课组织者和设计者,如果数学教师淡化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开展实验课。所以实验课教学深化基础在于凸显数学属性,从而保证可以生成更加精彩的课堂。
(三)保证全员参与其中,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数学重要方式之一即动手实践,只有人人参与其中才能保证实验课效果。数学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大脑、手、口、耳等各个部位,使其共同协作,当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并动手操作才能获得学习经验。同时还要借助语言补充思维,即让学生运用自己话语表述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充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疑难点区域运用科学合理方法,实验教学就能发挥其良好的作用。以“物体体积含义”一课为例,该章节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物体占据一定空间且占空间有大有小。教师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放入一块石头,此时问学生:“你看到什么?”学生:“水溢出了杯子。”教师继续提问:“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学生:“因为石头占据杯中空间,挤出了水。”教师:“如果我放入其他物体,也会挤出水吗?”学生:“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并在此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开展实验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建设小学数学课程的必然条件。数学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实验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教学方案,将实验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在实验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会自主探究知识和与他人合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发展数学学习思维。学校也需不断完善实验设备,促使实验教学从边缘化走向常规,当教师感受到实验教学优势,学生也因实验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数学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特征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有着几大显著特征:第一,实验内容趣味性。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时才会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产生的学习动力也会更加持久。和传统数学教学相比,实验教学通过相关操作将抽象和枯燥的数学知识简易化,拉近和学生之间距离,一定程度还能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第二,实验过程体验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要积累相关活动经验,实验恰恰符合这一目标。学生是数学实验主体,通过实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和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积累活动经验。第三,实验工具直观性。相关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性阶段,其认知水平也从运算过渡到具体运算,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这一心理发展特点,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二)价值
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共有以下价值: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长久以来,人们下意识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难度较大的学科,无法理解其中复杂的逻辑和数形关系,一旦某节课没有跟上进度,则影响后续的学习,因而很多学生看到数学就望而止步。而数学实验的出现无疑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帮助学生改变对数学的错误认知,逐渐从学习数学到做数学以及玩数学,即由被动学习状态转为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第二,有利于简化数学知识。相关调查研究指出,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和了解数学概念属性,即使了解也似懂非懂,说明学生并没有理解数学概念。一般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即具体和直观,对此借助数学实验可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直观的模型,不仅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本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加强学生数学体验。第三,促使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所谓数学活动经验,即在数学目标指导下通过探究数学对象获得认知。从动态层面分析,数学活动经验是经历和过程,具有显著的动态性、主体性和活动性等特征,主要从做数学中获得经验,所以数学实验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主要途径之一。
二、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存在困难
(一)实验教学趣味不足
部分教师在实验课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则花费较多时间渲染实验情境,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而教学效果却很一般。甚至因过度渲染情境导致课堂教学偏离主题,不利于学生深度掌握知识。
(二)教学环节缺乏合理
相关调查研究指出,部分数学实验课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学生拿着材料操作,教师只在课程结束告知学生实验结果即可。虽然从组织形式上看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是课堂主体,然而本质依旧为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其中数学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实验课环节,极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甚至部分教师直接将讨论交流和猜想环节省略,学生只能感到一时新鲜,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厌烦,影响学习效率。
(三)学生课堂生成不足
通常一节数学实验课涵盖知识并非教师预期渗透内容,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数学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在课堂中提出的假设也较为多样化,甚至会提出超出教师预设范围问题。但大部分教师会忽略实验课中提出的新奇猜想,主要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和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从而课堂生成不足。
三、改进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对策
(一)开展差异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然有着不同的学科经验和生活经验,因而也说明学生思维能力存在差异。数学实验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升,所以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次实验方式和给予个性化指导,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环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思维。以“游戏的公平性”一课为例,数学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纸牌、硬币、骰子、三种颜色彩球若干等实验素材。首先设计一个稳赢不输的游戏规则,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实验。大部分学生都十分乐意参与到游戏当中,更何况这个游戏还只赢不输,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心理需求,因而学生在课堂上会集中所有注意力。游戏结束后,学生发现该游戏有一个规则,即对方赢的可能性基本为0,此时数学教师提出问题:“对方能接受这样的规则吗?”学生立即回答“不能”,那该如何设计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公平游戏规则?由此引出第二个游戏,学生有了前一个游戏活动经验,快速设计多种公平化游戏规则,数学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何觉得这些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学生回答:“双方都有获胜的可能性。”从上述教学活动中可看出,学生兴趣从第一个游戏逐渐过渡到第二个游戏,从有趣转为兴趣,直到产生乐趣,进而自主探究游戏公平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凸显实验数学属性
小学阶段年龄偏小,知识储备少,因而在学习知识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数学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充分把握新旧知识链接点,由此定位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大树有多高》一课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调动以往所学知识经验,之后运用相关工具对校园中一棵大树的高進行测量,最后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突出同时同地测量影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结果。当学生具备旧知识经验,便能快速完成测量任务,更好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教师是实验课组织者和设计者,如果数学教师淡化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开展实验课。所以实验课教学深化基础在于凸显数学属性,从而保证可以生成更加精彩的课堂。
(三)保证全员参与其中,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数学重要方式之一即动手实践,只有人人参与其中才能保证实验课效果。数学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大脑、手、口、耳等各个部位,使其共同协作,当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并动手操作才能获得学习经验。同时还要借助语言补充思维,即让学生运用自己话语表述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充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疑难点区域运用科学合理方法,实验教学就能发挥其良好的作用。以“物体体积含义”一课为例,该章节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物体占据一定空间且占空间有大有小。教师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放入一块石头,此时问学生:“你看到什么?”学生:“水溢出了杯子。”教师继续提问:“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学生:“因为石头占据杯中空间,挤出了水。”教师:“如果我放入其他物体,也会挤出水吗?”学生:“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并在此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开展实验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建设小学数学课程的必然条件。数学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实验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教学方案,将实验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在实验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会自主探究知识和与他人合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发展数学学习思维。学校也需不断完善实验设备,促使实验教学从边缘化走向常规,当教师感受到实验教学优势,学生也因实验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数学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