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遇到一名“特殊生”,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拿到班级名单,很快引起我注意的是班级的第二名——慕雨寒(化名)。见到本人,他给我的印象是身材高大,目光中透露着些许骄傲。军训期间,他坚持做着每一个动作的认真态度让我觉得我捡到了一个“宝贝”。
确实,他真的是个宝贝。一个让我仿佛用尽功力都无法引导好的宝贝。
开学伊始,我对慕雨寒充满希望。但是,在班干部竞选过程中,他没有报名,似乎并不热心班级事务。班干部反映他个人纪律卫生很差,当时我很淡定。心想,他应该是大行不顾细谨,一心扑在学习上的学生。课后的一次偶然机会,我笑着问他,“慕雨寒,中段考能冲进前50吗?”他肯定地点点头。
中段考,却来了一个晴天霹雳。慕雨寒的成绩断崖式下跌,理化生严重偏科。
事不宜迟,我马上着手他的思想引导工作。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当聊到成绩问题时,他的反应很快,连连道歉,表示自己会努力学习;当聊到偏科问题时,他立马表示自己不擅长理化生,并很快用家长也知道并支持,高二分班不选理科之类的话来解释;聊到纪律卫生问题时,他马上表示自己已认识到错误,保证一定改正。
看似顺利的谈话,让我明显感到这个学生“反侦察能力”很强,已经形成了一套应对教师谈话的套路。其心理活动为:我承认错误并表示改正,老师你能拿我怎么样?再进行更深一层的剖析,在他的心里,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是敌对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首先尝试和他建立情感联结,“赢得”信任。如何“赢得”?我尝试了“共情”策略。以下是我们的一次聊天记录:
老师:老师知道你现在很苦恼,成绩不理想。(同理心)那你有没有想到办法提高成绩?(启发式问题)
慕雨寒:老师,我是很苦恼,提高成绩的办法无非是提高理化生的成绩。但是这对于我来讲根本不可能。这是一个死结。
老师:哦,这样啊!(反射式倾听,停顿几秒)
慕雨寒:是,所以……(慕雨寒耸肩表示无奈)
老师:我能理解,我上高中的时候,历史也是学不好,仿佛也是一个死结。不过我还是坚持学着,这也是对我意志力的考验。你可不可以尝试把学这几门课程当做对自己意志力的挑战呢?来挑战一下不可能?(进一步同理心,并提出建议)
……
之后我们相谈甚欢。仿佛我“赢得”了慕雨寒。然而事实是这样的:慕雨寒每每表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科任老师却每每露出无奈的表情,班委也每每表示慕雨寒依然我行我素。
这一切证明:我的“共情”策略失败了!仔细分析,我发现,慕雨寒已经对这种“共情”策略“免疫”。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思想已经相当成熟,是“场独立性”人格。这种人格的学生,引导难度很大,我决定采用“影响”策略进行二轮引导。
慕雨寒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文学的狂热。作为语文老师,我把这个作为突破点,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师生同读一本书,共同交流探讨。这个很对慕雨寒的脾气。我们一起读了余华的《活着》、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等。当慕雨寒在纠结“福貴”为什么那么惨?余华怎么能把死写得那么云淡风轻时,我告诉他这就是余华的伟大之处,他给我们展示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殊的生存智慧;当慕雨寒在欣赏基督山伯爵的那份快意恩仇时,我给了他另一个思路:可否比较阅读一下网络小说《琅琊榜》;当慕雨寒在大谈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卡西莫多时,我建议他看看电影《美女与野兽》……在这过程中,我还带着他参加了我区的作文大赛、经典名著阅读大赛、辩论赛等。在整个培训和参赛的过程中,慕雨寒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为了准备自己并不擅长的辩论赛时,慕雨寒在早读期间自问自答地训练的认真模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获得了南沙区经典名著阅读大赛的一等奖、广州市经典名著阅读大赛的二等奖;由他作为辩手的辩论队获得了南沙区辩论赛一等奖、广州市辩论赛三等奖。
高一很快过去了,由于他的偏科严重,最终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但让我觉得安慰的是,他获得了自信。高一假期,在网上聊天,他讲,高二分班,他会努力学习,不负恩师。并写了下面一段文字给我:
原以白话文全篇,然实羞于启齿,只好卖弄粗浅文墨,师莫怪。
可叹,白衣苍狗。但绿树苍翠,已忘遇期。忆当年,入学时,不自信,尝自卑,以放妄之姿,掩盖年轻而又敏感的自尊心。所幸为师所查,得知遇,于是循遵指引,恒力而微露锋芒,磨砺心志,终使得自尊自爱自信,可堪再造。
然当年如父如友之教诲,潜心厚力之引导,于后来唤我自强之心力有不可缺之造化。怎说好?难叹难叹!不再谢,只祈愿力,祝恩师乘水御风路无坎,青杏红桃福似春。
岁月如梭,高二很快过去了。事实证明,他做到了。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他考了年级第12名,给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虽然,高二我已不是他的班主任。
2016年7月的一天,网上碰到,相谈甚欢。几天后,收到慕雨寒的一封感谢信:
叩首三拜三谢师。不才竖儒在此过。
一谢师悉心厚栽。某不才,却得相识所用,遂得尽能,有所为,不至于光阴荒度。
二谢师诲以为人知道,非如此,难能自我自信,难能有所敬仰,难能循道行事。
三谢师不忍弃。当日自甘堕落,难再重拾,但师终不弃且孜孜不倦,厚德栽人,悔愚钝无性。
虽时过境迁白云苍狗,但余终不能忘怀当日之师恩。谢师予余以至真,诲余以善德、明信,纵有青天之志,无此二者,真如鹏鸟折翼。
谢师,谢栽培,谢昔日赠我双屐,得以一攀青云梯。
青云蔽山山仍在,茶凉客远待还来。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美满。
时七月十八日夜
典雅而有才气的句子,让我又回到了“师生共读”的那段日子,而字里行间的感恩与真诚,也让我获得了一种教育意义上的自豪感。其实有时候,教育的时机无处不在,目光敏锐的教师能够捕捉到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及时而恰当的教育;而缺乏教育智慧的教师,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不是感慨学生不可救药,就是束手无策,望洋兴叹。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论是摇动、推动,还是唤醒,都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包含着教育意识与教育智慧的行动。
拿到班级名单,很快引起我注意的是班级的第二名——慕雨寒(化名)。见到本人,他给我的印象是身材高大,目光中透露着些许骄傲。军训期间,他坚持做着每一个动作的认真态度让我觉得我捡到了一个“宝贝”。
确实,他真的是个宝贝。一个让我仿佛用尽功力都无法引导好的宝贝。
开学伊始,我对慕雨寒充满希望。但是,在班干部竞选过程中,他没有报名,似乎并不热心班级事务。班干部反映他个人纪律卫生很差,当时我很淡定。心想,他应该是大行不顾细谨,一心扑在学习上的学生。课后的一次偶然机会,我笑着问他,“慕雨寒,中段考能冲进前50吗?”他肯定地点点头。
中段考,却来了一个晴天霹雳。慕雨寒的成绩断崖式下跌,理化生严重偏科。
事不宜迟,我马上着手他的思想引导工作。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当聊到成绩问题时,他的反应很快,连连道歉,表示自己会努力学习;当聊到偏科问题时,他立马表示自己不擅长理化生,并很快用家长也知道并支持,高二分班不选理科之类的话来解释;聊到纪律卫生问题时,他马上表示自己已认识到错误,保证一定改正。
看似顺利的谈话,让我明显感到这个学生“反侦察能力”很强,已经形成了一套应对教师谈话的套路。其心理活动为:我承认错误并表示改正,老师你能拿我怎么样?再进行更深一层的剖析,在他的心里,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是敌对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首先尝试和他建立情感联结,“赢得”信任。如何“赢得”?我尝试了“共情”策略。以下是我们的一次聊天记录:
老师:老师知道你现在很苦恼,成绩不理想。(同理心)那你有没有想到办法提高成绩?(启发式问题)
慕雨寒:老师,我是很苦恼,提高成绩的办法无非是提高理化生的成绩。但是这对于我来讲根本不可能。这是一个死结。
老师:哦,这样啊!(反射式倾听,停顿几秒)
慕雨寒:是,所以……(慕雨寒耸肩表示无奈)
老师:我能理解,我上高中的时候,历史也是学不好,仿佛也是一个死结。不过我还是坚持学着,这也是对我意志力的考验。你可不可以尝试把学这几门课程当做对自己意志力的挑战呢?来挑战一下不可能?(进一步同理心,并提出建议)
……
之后我们相谈甚欢。仿佛我“赢得”了慕雨寒。然而事实是这样的:慕雨寒每每表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科任老师却每每露出无奈的表情,班委也每每表示慕雨寒依然我行我素。
这一切证明:我的“共情”策略失败了!仔细分析,我发现,慕雨寒已经对这种“共情”策略“免疫”。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思想已经相当成熟,是“场独立性”人格。这种人格的学生,引导难度很大,我决定采用“影响”策略进行二轮引导。
慕雨寒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文学的狂热。作为语文老师,我把这个作为突破点,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师生同读一本书,共同交流探讨。这个很对慕雨寒的脾气。我们一起读了余华的《活着》、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等。当慕雨寒在纠结“福貴”为什么那么惨?余华怎么能把死写得那么云淡风轻时,我告诉他这就是余华的伟大之处,他给我们展示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殊的生存智慧;当慕雨寒在欣赏基督山伯爵的那份快意恩仇时,我给了他另一个思路:可否比较阅读一下网络小说《琅琊榜》;当慕雨寒在大谈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卡西莫多时,我建议他看看电影《美女与野兽》……在这过程中,我还带着他参加了我区的作文大赛、经典名著阅读大赛、辩论赛等。在整个培训和参赛的过程中,慕雨寒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为了准备自己并不擅长的辩论赛时,慕雨寒在早读期间自问自答地训练的认真模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获得了南沙区经典名著阅读大赛的一等奖、广州市经典名著阅读大赛的二等奖;由他作为辩手的辩论队获得了南沙区辩论赛一等奖、广州市辩论赛三等奖。
高一很快过去了,由于他的偏科严重,最终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但让我觉得安慰的是,他获得了自信。高一假期,在网上聊天,他讲,高二分班,他会努力学习,不负恩师。并写了下面一段文字给我:
原以白话文全篇,然实羞于启齿,只好卖弄粗浅文墨,师莫怪。
可叹,白衣苍狗。但绿树苍翠,已忘遇期。忆当年,入学时,不自信,尝自卑,以放妄之姿,掩盖年轻而又敏感的自尊心。所幸为师所查,得知遇,于是循遵指引,恒力而微露锋芒,磨砺心志,终使得自尊自爱自信,可堪再造。
然当年如父如友之教诲,潜心厚力之引导,于后来唤我自强之心力有不可缺之造化。怎说好?难叹难叹!不再谢,只祈愿力,祝恩师乘水御风路无坎,青杏红桃福似春。
岁月如梭,高二很快过去了。事实证明,他做到了。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他考了年级第12名,给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虽然,高二我已不是他的班主任。
2016年7月的一天,网上碰到,相谈甚欢。几天后,收到慕雨寒的一封感谢信:
叩首三拜三谢师。不才竖儒在此过。
一谢师悉心厚栽。某不才,却得相识所用,遂得尽能,有所为,不至于光阴荒度。
二谢师诲以为人知道,非如此,难能自我自信,难能有所敬仰,难能循道行事。
三谢师不忍弃。当日自甘堕落,难再重拾,但师终不弃且孜孜不倦,厚德栽人,悔愚钝无性。
虽时过境迁白云苍狗,但余终不能忘怀当日之师恩。谢师予余以至真,诲余以善德、明信,纵有青天之志,无此二者,真如鹏鸟折翼。
谢师,谢栽培,谢昔日赠我双屐,得以一攀青云梯。
青云蔽山山仍在,茶凉客远待还来。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美满。
时七月十八日夜
典雅而有才气的句子,让我又回到了“师生共读”的那段日子,而字里行间的感恩与真诚,也让我获得了一种教育意义上的自豪感。其实有时候,教育的时机无处不在,目光敏锐的教师能够捕捉到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及时而恰当的教育;而缺乏教育智慧的教师,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不是感慨学生不可救药,就是束手无策,望洋兴叹。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论是摇动、推动,还是唤醒,都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包含着教育意识与教育智慧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