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观察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来,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生前身后在中国的命运,是历史的吊诡,也是历史的教训
  
  11月17日,司徒雷登,这位著名的民国时代美国驻华大使的骨灰安放在了杭州,下葬在一个叫半山安贤园的公墓里。这里离他父母和早夭的弟弟在西湖边九里松的墓地不算远,但与他希望的最后归宿——燕园的未名湖畔,毕竟还有一段距离。燕园是司徒雷登妻子的安葬地,她是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个入葬校园墓地的逝者,坟墓已经在文革中被夷为平地。
  骨灰安放仪式有美国驻华大使和杭州地方官员出席,并广为中美媒体报道。从报道中可以看到,美国媒体更注重此事对当下中美关系的意味。而中国媒体,则在“司徒雷登魂归故里”的宽慰祝福声中,喟叹一个与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司徒雷登,宛如新生地再现在世人面前。
  
  既然司徒雷登是中国现代史和中美关系史绕不过去的角色,这一迟到的葬仪如此引人注目,就不足为怪。当然,他的遗愿,拖延了近半个世纪才得以勉强实现,其中的曲折隐衷,令人感慨欷歔,也很自然。司徒雷登是出生在中国的第二代美国传教士、燕京大学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同时他还是国共内战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美国驻华大使。他在中国大众中间具有的持久不衰的知名度,基本上得力于毛泽东在1948年8月18日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名为《别了,司徒雷登》的著名评论,并在此后长期存在于中学课本之上。这几乎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国人对他的印象的唯一来源。司徒雷登从此成了“美国侵略政策失败的象征”,定格在“平素装作爱中国也爱美国”,现在落得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下场的负面形象上。
  时过境迁,历史的迷雾逐渐廓清。终于可以明言,长期以来公众对司徒雷登的印象不但浅陋粗疏,而且充满偏见,且大都是对这篇檄文的误读和误解中产生的。现在,重温《别了,司徒雷登》,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清晰地看到,无论多么重要,文中的主旨不在司徒雷登,所指涉的,也只是歷史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而文章本身,充其量也就是那一瞬间的一个断面。它无法涵盖司徒雷登的一生,甚至对司徒雷登在美国驻华大使任上短暂的生涯也无法定论。
  而事实上,就在《别了,司徒雷登》发表前不久,中共中央曾同意司徒雷登来北京进行非正式的接触,因美国国务院的阻挠,未果。更早些时候,毛泽东曾在重庆宴请司徒雷登,对燕京大学培养出来的革命者不吝赞美之辞。而身为创办者和校长,司徒雷登有“燕园灵魂”、“燕京之父”的美誉。 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首任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轮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邓之诚、郭绍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
  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草拟的“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的燕京校训脍炙人口,学校在他的努力下成了与清华北大并肩而立的名校。
  而对中国人民,司徒雷登也怀有悲天悯人之心与友好的感情。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但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论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再早些时候,司徒雷登甚至是一位支持中国抗日的义士,曾被日寇关押4年之久……
  其实,要遮蔽司徒雷登更为重要的身份——一个声誉卓著的教育家和成功的大学校长,仅仅一篇文章是难以做到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片障目之叶离双眼要足够近。冷战下铁幕的封锁、意识形态的扭曲,特别是盛极一时的阶级斗争观念,以及狭隘的民族观和爱国观,所造就的短视和偏见,就难辞其咎。而理智缺乏,勇气不足,理解力欠佳,洞察力低下,也是探究和了解真相的致命伤。再加上信息的稀缺、空间的逼仄、视线的短浅,林林总总,对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加以歪曲和改造,从而获得变形的刻板印象就在所难免。
  司徒雷登生前身后在中国的命运,是历史的吊诡,也是历史的教训。
其他文献
望不见山顶,也不知道是否有山顶,然而,人还是要攀登。在这日日夜夜的攀登中,人类走过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走过愚昧黑暗的中世纪,走进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现代社会。  当被问及理想社会的特征时,人们都会给出和平、自由、民主……诸如此类的美好字眼,总之,是洋溢着“宽容”精神的一方乐土。  那么,人类真的能得到这样一方乐土吗?真的能赢得长久的和平与自由吗?不同肤色、种族、文化、地位的人真的能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吗
到目前为止,三聚氰胺奶粉“主产地”被“问责”的官员,已经全线“复出”了。看来,体制修复自己的“伤痕”,比医学对付“大头娃娃”和“结石患者”容易得多。三聚氰胺奶的受害者——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可怜的孩子们还在漫长的受难过程中,官员们已经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重新走上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了。  其实,谁都没有说过被“问责”就不能“复出”。也没有文件规定,涉及这样的问题,相关官员就得被逐出庙堂。人们对他们的“复出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商委市场部总经理何志刚讲述国航的新航线  “很可惜,西班牙被淘汰了。”这是何志刚的头一句话。一个月前,这位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商委市场部总经理刚刚参加完“北京—维也纳—巴塞罗那”新航线的开通仪式,自称“伪球迷”的他,对西班牙有了别样的感情。  5月初,国航启动了“北京—维也纳—巴塞罗那”航线,航班号为CA841/2,每周4班,班期为1/4/5/7。去程航班于北京时间02:10从北京起飞
精神病院里有许多大人物,有国王、上帝、玉皇大帝、委员长。委员长是个女的,医生护士见了她都叫“委员长好”,她十分享受。如果不叫她,她会脾气暴躁,大家就别想清静了。也有书圣,但是没有孔子。  不管是谁,多么厉害,院长才是第一号大人物,所有的事都由他说了算。 疯子们看见他总会客气起来。他们认为,院长说谁没有病,谁就能立刻回家。可院长才不会说如此傻的话呢。如果疯子说,院长,我想要一个女人,只要一个。院长会
从开学到不开学,又从不开学到开学,“心情就像过山车”。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此外,不只是学生自身,家长对孩子健康安全的担忧、新闻媒体对疫情报道存在的渲染效应,都会使学生在“该不该返校”及返校后均產生了困扰。  就全国而言,返校复学本就不应采取“一刀切”。在严防输入的背景下,保证学生安全、控制疫情扩散的要求高于返校复课的需求;对于学生而言,应做到客观理解国家与学校政策安排的考量,并积极配合政
编者按:近日,广州番禺大石镇将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消息传出后,附近各大楼盘的30万居民绝大部分表示反对,大多数业主明确表示坚决抵制。  不过,一个迫切的现实是,如今的中国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垃圾处理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处理城市垃圾的根本之道,不在于建设更多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而在于推动垃圾分类制度。这一点,政府和居民都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垃圾围城      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人类早已乘坐
摘 要: 本文将古代经典文赋《秋声赋》与现代名篇《秋天的况味》做比较阅读,从题旨、形式、意境三个维度比较两篇异同之处,分析如何在立意上超越史上悲秋之作,阐述两篇文章在形式上采用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段,最后却能形成相同浑成意境的缘由。  关键词: 悲秋 形式 意境  《秋声赋》(宋·欧阳修)与《秋天的况味》(林语堂)都以“秋”为题、“薄如蝉翼的短制”[1](284)。前者奏响秋之悲鸣,后者演绎秋之恬静,
李海英,上海王家码头路磨坊弄的住户。断垣残壁,是她家,上面有她肖像。   10年前,这里就开始动迁,拆拆停停,去年开始加快速度。这里还有不少居民没搬迁,大多是与动迁组没谈拢的住户,在一些人的眼里,这些人是“钉子户”。   2月初,一个叫Vhils的老外,找上门来给李海英照相,再投影在墙上,用了一天时间凿出了墙绘。   我找到李海英,她很警惕。我解释“动迁是件大事,老城厢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站在新的这一边,我想说:新作为讹,对这个世界是一个闯入。手里攥着仅有的一枚硬币,闯入资本,这是地心对天价的闯入。痛对冷漠的闯入。个体对体制的闯入。星星对夜空的闯入。词对刀的闯入。”诗人欧阳江河将完全的新称为“讹”。  1979年,“星星画展”以解放的心灵之光照亮中国艺术走向当代的路途,三十多年后,一脉相承的新星星艺术节上,年轻人的作品在时空维度中不断扩展。12月6日,“1912
成都市机械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66年,作为老牌职业技术中职学校,先后被国家、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为“四川省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职业综合培训基地”“成都市青年职业见习基地”“西南航空港开发区技能技术培训中心”。经过50年的不断探索和持续发展,学校现已建立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龙头的优势专业,依托与学校校办企业四川齿轮厂工程机械配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