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解题技巧。本文从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加强拓展训练、总结解题技巧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小学 数学应用题 解题技巧
当前,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学会综合性分析数学应用题的方法,既能激活学生的审题思路,又能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一道应用题也许会有多种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方式不成熟,不会从多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如小学数学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小学二年级一班有男生10名,是全班人数的,这个班级中有多少女生?”在解答这道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分析多种解题方法。
第一种解题方式是:10 ÷×( 1 -)= 15(人);
第二种解题方法是:10 ÷- 10 = 15(人)。
解答这类题型时,教师就要借助多样性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总结,进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所以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先从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着手,然后再列式、解答。
数学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二班和三年级三班分别在学校操场的两边,二年级二班距离操场36米,三年级三班距离操场40米,学校操场的长度为500米,宽度为300米,请问二年级二班和三年级三班的距离是多少?”在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找出已知条件,确定两个班级的具体位置,然后分析两个班级究竟是在操场宽度的对面还是长度的对面,最后求出答案。
三、加强拓展训练
在训练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时,教师要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拓展训练,经常变换多种题型,并实现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的有效连接,让学生尽可能找出隐藏条件,把复杂化的应用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电脑厂打算生产660台电脑,已经生产了375台电脑,还有多少电脑没有生产呢?”在进行训练时,笔者又延伸出三个问题:“①电脑厂打算生产660台电脑,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75台,还有多少台电脑没有生产?②电脑厂打算生产660台电脑,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电脑75台,剩下的电脑打算在3天内生产完,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台电脑呢?③电脑厂打算生产660台电脑,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75台电脑,以后每天要比以前多生产20台电脑,剩下的电脑还需要几天才能生产完?”
这种拓展性题型训练是围绕同一个题型,从多角度变换已知条件和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数学题型的理解。
四、总结解题技巧
在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时,教师从已知条件的反面,通过排除法,找出错误条件,从而找出正确的解题条件。
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的甲、乙、丙、丁四名学生,有一个人期末考试数学考了一百分。甲学生说,是乙学生考了一百分;乙学生说是丁学生考了一百分。丙学生说,不是我考了一百分。丁学生说,乙学生说错了。这四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对的,到底是谁考了一百分呢?”
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自相矛盾的话语,如乙学生和丁学生的话互相矛盾,其中肯定有一名学生说错了;甲学生和丙学生的话肯定是错的,通过分析丙学生的话,可知是丙学生考了一百分。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有很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小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鼓励小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题型的理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九龙小学)
关键词:小学 数学应用题 解题技巧
当前,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学会综合性分析数学应用题的方法,既能激活学生的审题思路,又能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一道应用题也许会有多种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方式不成熟,不会从多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如小学数学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小学二年级一班有男生10名,是全班人数的,这个班级中有多少女生?”在解答这道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分析多种解题方法。
第一种解题方式是:10 ÷×( 1 -)= 15(人);
第二种解题方法是:10 ÷- 10 = 15(人)。
解答这类题型时,教师就要借助多样性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总结,进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所以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先从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着手,然后再列式、解答。
数学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二班和三年级三班分别在学校操场的两边,二年级二班距离操场36米,三年级三班距离操场40米,学校操场的长度为500米,宽度为300米,请问二年级二班和三年级三班的距离是多少?”在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找出已知条件,确定两个班级的具体位置,然后分析两个班级究竟是在操场宽度的对面还是长度的对面,最后求出答案。
三、加强拓展训练
在训练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时,教师要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拓展训练,经常变换多种题型,并实现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的有效连接,让学生尽可能找出隐藏条件,把复杂化的应用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电脑厂打算生产660台电脑,已经生产了375台电脑,还有多少电脑没有生产呢?”在进行训练时,笔者又延伸出三个问题:“①电脑厂打算生产660台电脑,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75台,还有多少台电脑没有生产?②电脑厂打算生产660台电脑,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电脑75台,剩下的电脑打算在3天内生产完,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台电脑呢?③电脑厂打算生产660台电脑,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75台电脑,以后每天要比以前多生产20台电脑,剩下的电脑还需要几天才能生产完?”
这种拓展性题型训练是围绕同一个题型,从多角度变换已知条件和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数学题型的理解。
四、总结解题技巧
在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时,教师从已知条件的反面,通过排除法,找出错误条件,从而找出正确的解题条件。
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的甲、乙、丙、丁四名学生,有一个人期末考试数学考了一百分。甲学生说,是乙学生考了一百分;乙学生说是丁学生考了一百分。丙学生说,不是我考了一百分。丁学生说,乙学生说错了。这四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对的,到底是谁考了一百分呢?”
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自相矛盾的话语,如乙学生和丁学生的话互相矛盾,其中肯定有一名学生说错了;甲学生和丙学生的话肯定是错的,通过分析丙学生的话,可知是丙学生考了一百分。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有很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小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鼓励小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题型的理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九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