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修辞结构理论认为语篇是由层级性关系结构组成的。关系结构是多语句语篇的主要结构。递归性关系结构将低层结构两两连接形成更高层级的结构,直到形成语篇。这种具有功能关系的语篇结构是深层结构关系,从而为有标记和无标记的连贯性创生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语篇连贯性源于内部结构关系,而不是表层连接形式。RST这种连贯性观点对于我们不善使用形式衔接的二语写作者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修辞结构;关系结构;语篇;衔接;连贯
一般认为,上乘的语篇应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内容的整体性(unity),指构成语篇的词句要与话题蕴含相关联,没有题外话,形成一个整体;第二,句间、句际以及段际要衔接(cohesion),指形式上要粘连,要使用连接性手段;第三,语义要有连贯性,指语句关系要有逻辑性,语义关系清晰,脉络走向符合人的认知惯例;第四,遣词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指用词要符合文体要求。
一、修辞结构理论的要点
语篇是由呈现不同关系的功能语句而组成的统一体。这是修辞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修辞结构理论研究的对象不限于小句,也研究大于小句的语言片段,它关注语篇各功能成分之间的关系,关注这些功能成分传递信息的路径。
受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启发,美国学者W.C.Mann 和S.A.Thompson于1987年发表了论文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Toward a Function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在这篇论文中,他们认为RST最初是为设计具有文体生成能力的计算机程序而提出来的,当时尚未有可指导程序设计的语篇结构理论。RST原来旨在描述文本,不关注文本的生成过程或阅读理解过程。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完善,RST不仅可以用来分析连贯的书面语文本,也可以用来解释独立于词汇语法形成之外的文本连贯。RST有两个主要特点:层级性(hierarchy)和核心性(nuclear)。
1.关系结构的层级性
RST认为文本是由各功能成分之间的关系而结合起来的层级性结构体,这种结构促成了文本的连贯。RST根据文本的逻辑性和功能成分的作用定义了26种关系(relations)。这些关系可以划分为两大类:(1)核心/辅助关系(nuclear/satelite relations),这是最常见的结构模式,这些关系有阐述(background elaboration)、准备(preparation)、对照(antithesis)、背景 (circumstance)、让步(concession)、证据(evidence)、解释(interpretation)、证实(justify)、动机(motivation)、非意愿性结果(mon-volitional result)、析取(otherwise)、动机(purpose)、重述(restatement)、解答(solution-hood)、总结(summary)、意愿性原因(volitional cause)和意愿性结果(volitional result);(2)多核心关系(multinuclear relations),指那些不包含单一核心的功能成分,这些关系有对比(contrast)、结合(joint)、列举(list)、序列(sequence)和多核心关系重述(restatement of multi-nuclear)。核心/辅助关系表现为主从型关系,可分为两类:一是表述关系(presentational relation),达到的效果是加强读者的某种倾向或对核心单位表述内容的赞同、信任或接受程度;二是话题关系(subject matter relation),意在使读者识别话题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RST的所有关系都可以构成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两个下级功能成分之间存在功能语义关系,该关系又可以与其它单位结构联结成为较高层级的关系。最高层次的单位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文体。层次具有同质性(homogeneity),可按照功能描述每个层级。
2.关系结构的核心性
RST把语篇的功能成分划分为核心和辅助两种。核心单位不可或缺,辅助单位则附属于核心单位。如在一个关系对中,表达条件、背景、阐述、评价、方式、原因、结果、目的、讓步等关系的单位是同一关系对中的另一单位的辅助成分,另一单位则是核心成分。这种情况与传统语法中主从复合句内主句与从句的关系很相似。如果功能成分之间平行独立,具有同等重要性,RST称之为多核心单位关系,即并列型关系。
二、RST视角的连贯机制
RST是分析文本的工具。按照RST,任何语篇都可以解读为一定的图式,用树状结构图表明语篇内各单元的关系。分析语篇时,RST图式要符合四个原则:一是闭合性(completeness),指总图式要涵盖整个文本;二是联结性(connectedness),指每个结构单元与另一个结构单元相联结,构成一个新的单元;三是邻近性(adjacency),指一个结构式包含的单元构成前后连续的结构元;四是独特性(uniqueness),指每个结构式应包含一个独特的文本单元系列。
如下面的语篇的RST结构图:
1) Darwin as a geologist, 2) he tends to be viewed now as a biologist,3)but in his five years on the Beagle his main was geology,4) and he saw himself as a geologist.5) His work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field.
这是摘自1986年5月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的文章片段,包括标题在内共分为5个单元。
在这个RST图式中,单元2笼括了单元3~5,单元2与单元3~5构成核心/辅助关系,也就是说单元2是单元3~5的上级结构。单元1与单元2构成让步关系。正是通过关系结构的层级性,整个文本实现了语义上的连贯。
RST的层级结构是以“核心性”为基础的。层级结构的确立使语篇各组成单元的功能显现出来,于是产生了语篇的连贯性。可以看出,RST强调语篇连贯性是由语篇各单元间的关系所体现的,这些关系或隐或显。但同时,形成话语链的话语实体也是产生连贯性的机制。这种连贯称为实体性连贯。层级结构和话语实体共同作用使语篇连贯得以实现。
尽管有人认为RST的连贯机制不尽完善,但是,RST为无标记隐含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模式框架。在语言实践中,语篇的连贯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隐含关系。因此,RST对语篇连贯性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RST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它可以用于分析各种体裁和长度的语篇。RST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使我们在分析语篇时摆脱了表层语言形式(如关联词语、语法结构、类型结构)的约束。它从关系结构(即深层结构)阐述语篇功能,始终以目的、效果等要素为指向,赋予每个关系结构以目的、作用等功能的解释,揭示语篇的连贯性来源于内部结构关系,而不是表层连接形式。这对于无标记的隐含关系命题提供了解释框架,对于从根本上揭示语篇的连贯性具有重要意义。RST分析方法对于语篇建构实践,改进写作课教学同样具有指导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02):46-49.
[2]王伟.“修辞结构理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下),1995,(02):10-16.
关键词:修辞结构;关系结构;语篇;衔接;连贯
一般认为,上乘的语篇应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内容的整体性(unity),指构成语篇的词句要与话题蕴含相关联,没有题外话,形成一个整体;第二,句间、句际以及段际要衔接(cohesion),指形式上要粘连,要使用连接性手段;第三,语义要有连贯性,指语句关系要有逻辑性,语义关系清晰,脉络走向符合人的认知惯例;第四,遣词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指用词要符合文体要求。
一、修辞结构理论的要点
语篇是由呈现不同关系的功能语句而组成的统一体。这是修辞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修辞结构理论研究的对象不限于小句,也研究大于小句的语言片段,它关注语篇各功能成分之间的关系,关注这些功能成分传递信息的路径。
受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启发,美国学者W.C.Mann 和S.A.Thompson于1987年发表了论文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Toward a Function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在这篇论文中,他们认为RST最初是为设计具有文体生成能力的计算机程序而提出来的,当时尚未有可指导程序设计的语篇结构理论。RST原来旨在描述文本,不关注文本的生成过程或阅读理解过程。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完善,RST不仅可以用来分析连贯的书面语文本,也可以用来解释独立于词汇语法形成之外的文本连贯。RST有两个主要特点:层级性(hierarchy)和核心性(nuclear)。
1.关系结构的层级性
RST认为文本是由各功能成分之间的关系而结合起来的层级性结构体,这种结构促成了文本的连贯。RST根据文本的逻辑性和功能成分的作用定义了26种关系(relations)。这些关系可以划分为两大类:(1)核心/辅助关系(nuclear/satelite relations),这是最常见的结构模式,这些关系有阐述(background elaboration)、准备(preparation)、对照(antithesis)、背景 (circumstance)、让步(concession)、证据(evidence)、解释(interpretation)、证实(justify)、动机(motivation)、非意愿性结果(mon-volitional result)、析取(otherwise)、动机(purpose)、重述(restatement)、解答(solution-hood)、总结(summary)、意愿性原因(volitional cause)和意愿性结果(volitional result);(2)多核心关系(multinuclear relations),指那些不包含单一核心的功能成分,这些关系有对比(contrast)、结合(joint)、列举(list)、序列(sequence)和多核心关系重述(restatement of multi-nuclear)。核心/辅助关系表现为主从型关系,可分为两类:一是表述关系(presentational relation),达到的效果是加强读者的某种倾向或对核心单位表述内容的赞同、信任或接受程度;二是话题关系(subject matter relation),意在使读者识别话题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RST的所有关系都可以构成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两个下级功能成分之间存在功能语义关系,该关系又可以与其它单位结构联结成为较高层级的关系。最高层次的单位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文体。层次具有同质性(homogeneity),可按照功能描述每个层级。
2.关系结构的核心性
RST把语篇的功能成分划分为核心和辅助两种。核心单位不可或缺,辅助单位则附属于核心单位。如在一个关系对中,表达条件、背景、阐述、评价、方式、原因、结果、目的、讓步等关系的单位是同一关系对中的另一单位的辅助成分,另一单位则是核心成分。这种情况与传统语法中主从复合句内主句与从句的关系很相似。如果功能成分之间平行独立,具有同等重要性,RST称之为多核心单位关系,即并列型关系。
二、RST视角的连贯机制
RST是分析文本的工具。按照RST,任何语篇都可以解读为一定的图式,用树状结构图表明语篇内各单元的关系。分析语篇时,RST图式要符合四个原则:一是闭合性(completeness),指总图式要涵盖整个文本;二是联结性(connectedness),指每个结构单元与另一个结构单元相联结,构成一个新的单元;三是邻近性(adjacency),指一个结构式包含的单元构成前后连续的结构元;四是独特性(uniqueness),指每个结构式应包含一个独特的文本单元系列。
如下面的语篇的RST结构图:
1) Darwin as a geologist, 2) he tends to be viewed now as a biologist,3)but in his five years on the Beagle his main was geology,4) and he saw himself as a geologist.5) His work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field.
这是摘自1986年5月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的文章片段,包括标题在内共分为5个单元。
在这个RST图式中,单元2笼括了单元3~5,单元2与单元3~5构成核心/辅助关系,也就是说单元2是单元3~5的上级结构。单元1与单元2构成让步关系。正是通过关系结构的层级性,整个文本实现了语义上的连贯。
RST的层级结构是以“核心性”为基础的。层级结构的确立使语篇各组成单元的功能显现出来,于是产生了语篇的连贯性。可以看出,RST强调语篇连贯性是由语篇各单元间的关系所体现的,这些关系或隐或显。但同时,形成话语链的话语实体也是产生连贯性的机制。这种连贯称为实体性连贯。层级结构和话语实体共同作用使语篇连贯得以实现。
尽管有人认为RST的连贯机制不尽完善,但是,RST为无标记隐含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模式框架。在语言实践中,语篇的连贯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隐含关系。因此,RST对语篇连贯性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RST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它可以用于分析各种体裁和长度的语篇。RST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使我们在分析语篇时摆脱了表层语言形式(如关联词语、语法结构、类型结构)的约束。它从关系结构(即深层结构)阐述语篇功能,始终以目的、效果等要素为指向,赋予每个关系结构以目的、作用等功能的解释,揭示语篇的连贯性来源于内部结构关系,而不是表层连接形式。这对于无标记的隐含关系命题提供了解释框架,对于从根本上揭示语篇的连贯性具有重要意义。RST分析方法对于语篇建构实践,改进写作课教学同样具有指导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02):46-49.
[2]王伟.“修辞结构理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下),1995,(0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