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三爱”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厂和田间地头,积极参加劳动体验活动,并在制度化上下功夫。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和工业体验实习,让学生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要深入研究建立和完善党委部署、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学校主导的社会实践机制,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我校作为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基地,教育资源丰富,有劳动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等。教育辐射面广,每年接待学生前来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数保持在7-8万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劳动热情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本课题旨在立足于学校取得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根据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在目前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完善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不断渗透、深化“三爱”教育。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根据实操过程中的经验提出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9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以及6个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农各课程的感想与收获、“三爱”教育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学农对“三爱”教育促进程度以及对学农基地开展“三爱”教育的建议等方面。调查对象是前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学农综合实践活动的广州市中学生,为了兼顾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选取了市直属学校、越秀区学校、天河区学校、荔湾区学校、白云区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学生参与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学生进行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真正听说过,很熟悉“三爱”教育的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6.5%,只听过,具体不清楚“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6.4%,而没听过的占调查总数的47.1%。这一调查说明在普通中小学校“三爱”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做得并不是非常好。
在学生了解“三爱”教育的途径方面的调查显示,通过本学校和教师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3.2%,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6.9%,通过电视报刊,家人和朋友交流,以及网络新媒体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各占调查总数的7%左右。约7成的学生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我校的育人环境和各种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学生基地与自己学校开展的“三爱”教育的区别方面,63.1%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上的区别,33.5%的学生认为是内容上的区别,3.6%的学生认为是效果上的区别。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在上课的形式上、内容上与普通学校有很大的区别。这导致在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渗透方面,学农基地有一些独到的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调查问卷哪里的“三爱”教育对学生触动更大、感受更深、效果更好的调查中:70.8%的学生选择了学农基地,1.2%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学校,而28%的学生认为两者的效果差不多。这说明学生更喜欢在学农基地的优美环境中,在各项生动有趣,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去接受,深化“三爱”教育。
“三爱”教育有三个方面,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祖国”是否有帮助方面,76.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有很大帮助,23.6%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有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祖国”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祖国”的课程主要有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学习”是否有帮助方面,79.8%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20.2%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学习”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学习”的课程主要有药用植物、花卉栽培、现代农业、消防安全教育、树林生态教育等。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劳动”是否有帮助方面,90.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劳动”的认知方面是非常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劳动”的课程主要有锄地(草)劳动、施肥劳动、砍柴劳动、野炊劳动。
三、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三爱”教育属于德育工作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开展“三爱”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德育工作也已经处于新常态时期,这要求我们开展“三爱”教育,要与时俱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多途径、多策略,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设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程,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切入点,丰富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反思、总结,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学习、劳动和祖国的认识,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对劳动的热情、对祖国的感情。
(二)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
当代中国,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青少年一代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当代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可以说是物欲横行,价值失调,教育没有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对“三爱”教育的宣传并营造相应的氛围。在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比如接饮用水处、饭堂、宿舍等地张贴海报和宣传标语,号召人人争做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有为青年。因地制宜,利用学校新建设的风雨走廊,向学校提出建设爱国主义长廊的建议,经过学校的研究决定后开工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长廊采用图文并茂的灯箱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保护区,通过深厚文化以及大好河山的美好呈现,大大提升学生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中草药种植园地入口处设李时珍的半身像和个人简介,园地命名“百草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中草药的识别和利用的知识,学习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意识,让“三爱”教育真正的入眼、入脑、入心。
(三)少说多做,量变引起质变
学农综合实践活动杜绝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简单空洞的说教,而应对学生上课、学生生活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反馈,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动手去实操,去感受,去体会。在小组讨论中碰撞、生发,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思考,在探索劳动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反思劳动感悟的过程中,收获对自我成长的肯定、对劳动意义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理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引起改变发生,能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带来变革的能量,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要通过学习、实践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些什么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正是“三爱”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四)兴趣引导,树立责任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农基地进行学农的过程中除了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还穿插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文艺晚会、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内务评比、包干区卫生评比等等。各种趣味活动与比赛激发和促进学生的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也通过传统体力劳动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强烈反差对比,让同学们认识到“爱劳动”对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性、理解到“爱学习”对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性、感受到“爱祖国”对实现全国人民“中国梦”的使命性。
[本文是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编号:14A02)的成果。]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我校作为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基地,教育资源丰富,有劳动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等。教育辐射面广,每年接待学生前来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数保持在7-8万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劳动热情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本课题旨在立足于学校取得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根据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在目前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完善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不断渗透、深化“三爱”教育。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根据实操过程中的经验提出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9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以及6个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农各课程的感想与收获、“三爱”教育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学农对“三爱”教育促进程度以及对学农基地开展“三爱”教育的建议等方面。调查对象是前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学农综合实践活动的广州市中学生,为了兼顾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选取了市直属学校、越秀区学校、天河区学校、荔湾区学校、白云区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学生参与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学生进行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真正听说过,很熟悉“三爱”教育的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6.5%,只听过,具体不清楚“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6.4%,而没听过的占调查总数的47.1%。这一调查说明在普通中小学校“三爱”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做得并不是非常好。
在学生了解“三爱”教育的途径方面的调查显示,通过本学校和教师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3.2%,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6.9%,通过电视报刊,家人和朋友交流,以及网络新媒体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各占调查总数的7%左右。约7成的学生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我校的育人环境和各种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学生基地与自己学校开展的“三爱”教育的区别方面,63.1%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上的区别,33.5%的学生认为是内容上的区别,3.6%的学生认为是效果上的区别。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在上课的形式上、内容上与普通学校有很大的区别。这导致在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渗透方面,学农基地有一些独到的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调查问卷哪里的“三爱”教育对学生触动更大、感受更深、效果更好的调查中:70.8%的学生选择了学农基地,1.2%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学校,而28%的学生认为两者的效果差不多。这说明学生更喜欢在学农基地的优美环境中,在各项生动有趣,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去接受,深化“三爱”教育。
“三爱”教育有三个方面,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祖国”是否有帮助方面,76.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有很大帮助,23.6%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有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祖国”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祖国”的课程主要有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学习”是否有帮助方面,79.8%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20.2%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学习”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学习”的课程主要有药用植物、花卉栽培、现代农业、消防安全教育、树林生态教育等。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劳动”是否有帮助方面,90.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劳动”的认知方面是非常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劳动”的课程主要有锄地(草)劳动、施肥劳动、砍柴劳动、野炊劳动。
三、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三爱”教育属于德育工作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开展“三爱”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德育工作也已经处于新常态时期,这要求我们开展“三爱”教育,要与时俱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多途径、多策略,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设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程,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切入点,丰富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反思、总结,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学习、劳动和祖国的认识,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对劳动的热情、对祖国的感情。
(二)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
当代中国,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青少年一代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当代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可以说是物欲横行,价值失调,教育没有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对“三爱”教育的宣传并营造相应的氛围。在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比如接饮用水处、饭堂、宿舍等地张贴海报和宣传标语,号召人人争做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有为青年。因地制宜,利用学校新建设的风雨走廊,向学校提出建设爱国主义长廊的建议,经过学校的研究决定后开工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长廊采用图文并茂的灯箱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保护区,通过深厚文化以及大好河山的美好呈现,大大提升学生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中草药种植园地入口处设李时珍的半身像和个人简介,园地命名“百草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中草药的识别和利用的知识,学习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意识,让“三爱”教育真正的入眼、入脑、入心。
(三)少说多做,量变引起质变
学农综合实践活动杜绝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简单空洞的说教,而应对学生上课、学生生活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反馈,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动手去实操,去感受,去体会。在小组讨论中碰撞、生发,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思考,在探索劳动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反思劳动感悟的过程中,收获对自我成长的肯定、对劳动意义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理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引起改变发生,能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带来变革的能量,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要通过学习、实践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些什么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正是“三爱”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四)兴趣引导,树立责任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农基地进行学农的过程中除了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还穿插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文艺晚会、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内务评比、包干区卫生评比等等。各种趣味活动与比赛激发和促进学生的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也通过传统体力劳动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强烈反差对比,让同学们认识到“爱劳动”对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性、理解到“爱学习”对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性、感受到“爱祖国”对实现全国人民“中国梦”的使命性。
[本文是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编号:14A02)的成果。]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