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整体中的一个环节,是针对体育学科进行的具体学科的开发,对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教师心理不适应、教师知识结构不适应、沟通不畅等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对策
前言
面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我国学校课程建设如何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很广、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从课程预设到实际操作中的诸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清醒地认识,认真地研究,彻底地解决,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对课程的研究就成为学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体育课程是学校学科课程之一,体育教育是构成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校课程的改革必然包括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就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深入研究,而探讨体育课程问题,对于推动学校整体课程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现代体育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实践经验,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各种体育思潮发生激烈碰撞的今天,回顾我国所走过的体育课程道路,不难发现,我国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研究的起步比较晚,时间还很短。其重要标志是21世纪初相继出版的各类《体育课程论》,如2004年庞元宁等编著的《体育课程新论》,2005年曲宗湖等主编的《体育课程导论》,2005年崔伟编著的《体育课程论》等。这种状况不但落后于国外的体育课程研究,也落后于国内其他学科的课程研究,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为此,加强体育课程的研究,完善体育课程理论,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黄寒英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文中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以国家、地力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者与校外个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整体中的一个环节,是针对体育学科进行的具体学科的开发,因此,对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首先,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也各不相同。如果要求各个学校都实施相同的国家体育课程,完成相同的课程目标,势必造成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严重脱节。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利用了学校自身环境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课程意图与课程实施之间的脱节。
其次,学校是教育的实施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地方,课程目标必须与具体的学校条件和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得以实现。每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有其自身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体育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承担着更多的课程责任,这使得学校必须经常地对课程进行反省与更新,既能激活学校的活力,给学校体育教育带来挑战与生机,还能缩短体育课程的编制周期与修订周期。
1.2 有助于体育教师发挥潜力,提高专业水平。
首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发挥教师的潜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体育教师享有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提高了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加强了体育教师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由于校本课程有教师的参与,所以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就能激发体育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师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挖掘自身潜力,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其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3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性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心理不适应
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凸显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变革过程以及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已有课程领会、实施的情况,也取决于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就如斯腾豪斯所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开发。”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对教师的改变,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然而,有的开发雷声大、雨点小,学校口号喊得很响,要求、规定铺天盖地,但到了具体教研时就石沉大海,没有人去具体操作执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被动。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知识结构不适应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校本开发的前提,他们决定课程实施的走向,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研制的任务最终要落在学校教师的身上,要靠教师去具体推进,包括课程问题诊断、目标拟定、方案设计、课程选择与开发、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都需要依赖体育教师的专业力量。由于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刚刚起步,有关的研究也有限,缺乏具体有效的理论指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开发流于形式,简单地把教案板块切割拼凑以应付学校要求,课程实质上换汤不换药;有的开发混乱,从学校到教师都不具体掌握开发的实质,也不对学生条件、社会条件进行调查,为图尽快获得开发成果,争取活动的优胜,就凭借自我想象“空对空”进行开发,开发出的课程不伦不类,既不适应学生的特点,也无法对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教育质量。
2.3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沟通不畅
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而学生作为身心未成熟的学习者接受教育。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借助于学校课程这一中介发生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课程观、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是变革人;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变革过程,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变革的主要参与者和支持者。然而,有的开发缺少沟通,学校、教师、社区自行其道,各干各的,各自持有一套开发方案,统统投射到学生身上,都要求按照执行,结果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知识结构缺乏完整。
3. 对策
3.1 针对教师心理不适的对策
3.1.1 针对教师害怕打破安定的现状的对策:倡导开放的教师文化。学校课程是不断变革的。通过这种变革,课程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反映最先进的思想和知识;也只有通过这种变革,课程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变革相应地要求课程实施方式发生变革,因此教师就不能“几十年如一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放弃原有的封闭性格,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事物,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课程变革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不断进行的课程变革中,教师只能借鉴原有的经验而不能完全依赖原有的经验,要不断反思自身的实践并积极汲取新的观念以指导实践,这样,教师就会逐渐改变其保守性和惧变性,形成开放的教师文化。
3.1.2 针对教师心理状态不积极的对策:不断学习、加强校本培训和合作实践。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特点和过程的前提下,提高思想认识和自身人文道德修养,重视参与和合作,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克服自己的参与惰性,克制自己的不合作情绪,运用各种方式自我激发参与和合作热情,努力改变自己不利于合作的各种行为,尽可能包容他人,相互理解,团结协作,才能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针对教师知识结构不适的对策
3.2.1 实行开放式的教师人才培养体制,夯实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必须建立开放的师范教育体制,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师范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在专才教育的基础上拓宽专业口径,协同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让师范生在教育系学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同时在相应的系里学习相关的学科课程,使师范生成为“博才”和“通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设施条件优越,培养目标多样灵活,课程设置广泛机动,培养出来的教师学术水平和学科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广,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较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很容易成为“反思的实践者”,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容易学会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觉践履的习惯和品质;容易将教师内化的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行为,能够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用深厚的文化素养去实践校本课程开发。
3.2.2 改变传统的师资培训方式,发展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定点定期的教师在职培训,结合教师实际工作、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实行周期性培训、等级性培训和不定期的培训。新的培训方式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基于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在培训的内容上,通过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针对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培训,使培训的内容植根于教师的日常经验,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在培训的途径上,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条经由教师的实践、反思、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利于发展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3.3 针对教师缺乏合作意识的对策
教师缺乏合作意识是由教师职业发展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合作的学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决不可能完成,它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吸收彼此的经验,推动课程的发展。这种合作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合作,可以是单个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是教师小组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全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和学生及其他的校外人员合作。这种合作的文化一经建立,就会形成一种力量,推动教师以积极的合作的姿态参与课程的开发。
3.4 针对教师缺乏课程观念与意识以及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足的对策
3.4.1 通过校本培训,形成正确认识。通过校本培训,可以使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发生变化,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课程观念包括课程制度观、课程价值观、课程类型观和课程开发观。教师通过自学和校本培训,在专家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可以提高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自身角色的认识,明确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逐渐加深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3.4.2 提供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学校应鼓励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积极实践,力争避免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并且做出整体安排,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既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成为教师乐意而为的一项工作。必须使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把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自己职责和义务,并内化为坚强的信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3.5 针对学校存在问题的对策
3.5.1 学校应形成民主化组织结构,建立学校新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一个具有共同合作的学校文化环境。因此,学校必须建立民主化的决策方式,一方面要赋予每个教师以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要促使教职员工进行自我分析和相互评估,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工作效率。
3.5.2 学校应提供课程资源保证,激发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课程变革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增加投入,保证资金到位是推动课程变革的前提之一,也是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当然,课程变革也不能过于依赖资金问题,毕竟有很多问题不是仅仅投入资金就能解决的,而且有些学校在经济条件不太发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也能积极实施新课程,带来课程变革的新气象。因此我们需要强调资金的有效利用,以及勤俭节约、克服困难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阎智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开发[J].教育科学,2004,(5).
[2]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楼兰萍.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学报,2004, (10).
[4]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该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大学学报,2005,(1).
[5]杨占明.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索质准备准[J].湖北体育科技,2005,(1).
[6]吴明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角色[J]零陵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对策
前言
面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我国学校课程建设如何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很广、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从课程预设到实际操作中的诸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清醒地认识,认真地研究,彻底地解决,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对课程的研究就成为学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体育课程是学校学科课程之一,体育教育是构成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校课程的改革必然包括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就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深入研究,而探讨体育课程问题,对于推动学校整体课程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现代体育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实践经验,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各种体育思潮发生激烈碰撞的今天,回顾我国所走过的体育课程道路,不难发现,我国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研究的起步比较晚,时间还很短。其重要标志是21世纪初相继出版的各类《体育课程论》,如2004年庞元宁等编著的《体育课程新论》,2005年曲宗湖等主编的《体育课程导论》,2005年崔伟编著的《体育课程论》等。这种状况不但落后于国外的体育课程研究,也落后于国内其他学科的课程研究,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为此,加强体育课程的研究,完善体育课程理论,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黄寒英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文中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以国家、地力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者与校外个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整体中的一个环节,是针对体育学科进行的具体学科的开发,因此,对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首先,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也各不相同。如果要求各个学校都实施相同的国家体育课程,完成相同的课程目标,势必造成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严重脱节。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利用了学校自身环境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课程意图与课程实施之间的脱节。
其次,学校是教育的实施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地方,课程目标必须与具体的学校条件和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得以实现。每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有其自身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体育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承担着更多的课程责任,这使得学校必须经常地对课程进行反省与更新,既能激活学校的活力,给学校体育教育带来挑战与生机,还能缩短体育课程的编制周期与修订周期。
1.2 有助于体育教师发挥潜力,提高专业水平。
首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发挥教师的潜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体育教师享有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提高了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加强了体育教师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由于校本课程有教师的参与,所以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就能激发体育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师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挖掘自身潜力,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其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3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性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心理不适应
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凸显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变革过程以及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已有课程领会、实施的情况,也取决于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就如斯腾豪斯所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开发。”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对教师的改变,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然而,有的开发雷声大、雨点小,学校口号喊得很响,要求、规定铺天盖地,但到了具体教研时就石沉大海,没有人去具体操作执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被动。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知识结构不适应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校本开发的前提,他们决定课程实施的走向,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研制的任务最终要落在学校教师的身上,要靠教师去具体推进,包括课程问题诊断、目标拟定、方案设计、课程选择与开发、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都需要依赖体育教师的专业力量。由于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刚刚起步,有关的研究也有限,缺乏具体有效的理论指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开发流于形式,简单地把教案板块切割拼凑以应付学校要求,课程实质上换汤不换药;有的开发混乱,从学校到教师都不具体掌握开发的实质,也不对学生条件、社会条件进行调查,为图尽快获得开发成果,争取活动的优胜,就凭借自我想象“空对空”进行开发,开发出的课程不伦不类,既不适应学生的特点,也无法对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教育质量。
2.3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沟通不畅
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而学生作为身心未成熟的学习者接受教育。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借助于学校课程这一中介发生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课程观、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是变革人;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变革过程,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变革的主要参与者和支持者。然而,有的开发缺少沟通,学校、教师、社区自行其道,各干各的,各自持有一套开发方案,统统投射到学生身上,都要求按照执行,结果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知识结构缺乏完整。
3. 对策
3.1 针对教师心理不适的对策
3.1.1 针对教师害怕打破安定的现状的对策:倡导开放的教师文化。学校课程是不断变革的。通过这种变革,课程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反映最先进的思想和知识;也只有通过这种变革,课程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变革相应地要求课程实施方式发生变革,因此教师就不能“几十年如一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放弃原有的封闭性格,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事物,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课程变革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不断进行的课程变革中,教师只能借鉴原有的经验而不能完全依赖原有的经验,要不断反思自身的实践并积极汲取新的观念以指导实践,这样,教师就会逐渐改变其保守性和惧变性,形成开放的教师文化。
3.1.2 针对教师心理状态不积极的对策:不断学习、加强校本培训和合作实践。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特点和过程的前提下,提高思想认识和自身人文道德修养,重视参与和合作,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克服自己的参与惰性,克制自己的不合作情绪,运用各种方式自我激发参与和合作热情,努力改变自己不利于合作的各种行为,尽可能包容他人,相互理解,团结协作,才能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针对教师知识结构不适的对策
3.2.1 实行开放式的教师人才培养体制,夯实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必须建立开放的师范教育体制,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师范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在专才教育的基础上拓宽专业口径,协同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让师范生在教育系学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同时在相应的系里学习相关的学科课程,使师范生成为“博才”和“通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设施条件优越,培养目标多样灵活,课程设置广泛机动,培养出来的教师学术水平和学科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广,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较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很容易成为“反思的实践者”,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容易学会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觉践履的习惯和品质;容易将教师内化的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行为,能够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用深厚的文化素养去实践校本课程开发。
3.2.2 改变传统的师资培训方式,发展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定点定期的教师在职培训,结合教师实际工作、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实行周期性培训、等级性培训和不定期的培训。新的培训方式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基于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在培训的内容上,通过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针对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培训,使培训的内容植根于教师的日常经验,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在培训的途径上,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条经由教师的实践、反思、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利于发展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3.3 针对教师缺乏合作意识的对策
教师缺乏合作意识是由教师职业发展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合作的学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决不可能完成,它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吸收彼此的经验,推动课程的发展。这种合作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合作,可以是单个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是教师小组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全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和学生及其他的校外人员合作。这种合作的文化一经建立,就会形成一种力量,推动教师以积极的合作的姿态参与课程的开发。
3.4 针对教师缺乏课程观念与意识以及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足的对策
3.4.1 通过校本培训,形成正确认识。通过校本培训,可以使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发生变化,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课程观念包括课程制度观、课程价值观、课程类型观和课程开发观。教师通过自学和校本培训,在专家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可以提高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自身角色的认识,明确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逐渐加深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3.4.2 提供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学校应鼓励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积极实践,力争避免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并且做出整体安排,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既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成为教师乐意而为的一项工作。必须使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把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自己职责和义务,并内化为坚强的信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3.5 针对学校存在问题的对策
3.5.1 学校应形成民主化组织结构,建立学校新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一个具有共同合作的学校文化环境。因此,学校必须建立民主化的决策方式,一方面要赋予每个教师以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要促使教职员工进行自我分析和相互评估,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工作效率。
3.5.2 学校应提供课程资源保证,激发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课程变革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增加投入,保证资金到位是推动课程变革的前提之一,也是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当然,课程变革也不能过于依赖资金问题,毕竟有很多问题不是仅仅投入资金就能解决的,而且有些学校在经济条件不太发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也能积极实施新课程,带来课程变革的新气象。因此我们需要强调资金的有效利用,以及勤俭节约、克服困难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阎智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开发[J].教育科学,2004,(5).
[2]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楼兰萍.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学报,2004, (10).
[4]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该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大学学报,2005,(1).
[5]杨占明.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索质准备准[J].湖北体育科技,2005,(1).
[6]吴明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角色[J]零陵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