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珠:先有“家味儿”,才有家风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i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雅珠老师1978年开始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如今已有40年光阴。长期在一线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让她发现,真正能够左右孩子成长的不是学校,不是教育机构,而是家庭。家庭中,父母的自身行为以及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会形成深远影响孩子成长的家风。家风对孩子的潜在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说,家风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已从重要教育岗位退休5年的她,依然关注着教育,尤其是看到身边许多孩子的家庭现状,对家庭教育,尤其是优秀家风如何传承、如何落地有着自己的思考。
  让家重新找回“家味儿”
  如今,许多家庭把教养孩子当成一个重大课题,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在梁雅珠老师看来,家庭赋予孩子的,应该是血缘亲情的一种表达,是让孩子体会到与家人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信赖的亲密关系。可现在的家庭教育,却充满了功利化、目标化,甚至被量化了。
  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大部分孩子都被困在残酷的竞争大军中,你争我夺。因此,家就变成了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的第二课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家长的定式思维,来自群体的压力也让不少原本淡定的家长慌张起来,不得不跟着“大潮”逼孩子一路比拼。
  梁雅珠老师感叹说她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看起来温和可爱的小姑娘曾经恶狠狠地和她说,特别希望自己的家里着大火,因为这样就可以把钢琴烧掉,妈妈也就不会再用毛衣针扎着让她练琴了,她终于可以逃走了。小姑娘的诉说让梁雅珠老师又惊又急,惊的是孩子对钢琴、对家人如此地恨都让父母毫无察觉;急的是如此的家庭环境还怎么能让孩子有健康成长的身心?!其实,一个人对家的眷恋,是因为家温暖、安全、愉快,让人放松,有幸福感。当一个孩子对家或者家人有完全的信赖时,教育结果也往往会非常理想。可太多家庭的“变质”,非但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幸福,反而是更加充满了焦虑、不安、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当家应有的亲密关系被毁损,当家失去了港湾、幸福小窝这种本质的定位时,家的味道就变了。家的味道变了,良好的家風熏陶也就没了基石,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
  想教育好孩子,想用优秀的家风影响孩子,为孩子注入成长力量,想让孩子幸福,首先必须让家庭回归家的本质,让孩子回归到正常的家庭关系中,让家有家味儿。父母自己最该卸下那些捆绑家庭的沉重、功利的东西,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抗浮躁的风气,全然接纳孩子,懂得理解、尊重孩子,为孩子搭建安全、温暖、愉悦的家。
  家风传承,不是口号,需要落地
  我们常说的个人素养,包括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性格等,都是受家风影响的。但提到家风,人们容易把它看成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好像只有大家族才有,或者是一定要有正规的家训作为记录。但在梁雅珠老师看来,家风其实就落在每个家庭的实际生活中,就存在于家人之间的关系中,是家庭的一种文化符号。她回忆自己家从爷爷那辈起就是老北京。印象里,老北京人的文化、规矩比较多,比如吃饭只能吃靠近自己的盘子里的食物,吃东西时不能吧嗒嘴,老人不动筷孩子不许吃,等等。包括她记得自己小时候回家,每次叫门时都会先叫声“妈妈”,再说“请给我开下门”,那时有些同学就特别不理解,怎么开个门还得先叫声妈妈。梁雅珠老师说这就是家里沿袭的规矩,家人一直都这么做。可见,家风看不见,却是非常实在的传承,而且绝不是口头说说,而是每位家庭成员都要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形成真正的优秀家风传承。
  在这个时代,梁雅珠老师也提醒我们,需要经常审视那些在家庭中传承已久的家风,看看哪些优秀的家风丢失了,需要寻找回来;而又有哪些家风可能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则需要抛弃。也就是说,家风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
  每个家庭的优秀家风可能不太一样。可能有些人家的家风是刻苦学习,有些人家注重的家风是崇尚善良,这些都没有对错,都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强大基因,不用刻意改变,只要让它与孩子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就是优秀家风在落地。
  做真实的父母,做更好的自己
  既然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优秀家风传承的基础、前提和条件,那么父母就一定不能和孩子处于一种对立,甚至处于绑架与被绑架的关系中,不能出现“我出钱让你念书,你就必须考进名校回报我”“我没实现的理想,你必须实现”等这种雇佣、对立的关系。
  优秀家风传承的起点,以及教育的起点都在父母,而不是在孩子。想让孩子优秀,父母应该以真实的面貌、成长的姿态站在孩子面前,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梁雅珠老师说她有一次打车时遇到一位司机朋友,两人聊起教育孩子的话题。司机朋友说他家孩子不爱读书,为了让孩子读书,他只得拿本书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装相。梁雅珠老师觉得这位司机爸爸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这点值得肯定,但是在做法上如果稍微做些调整,效果会更好,比如可以真的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读一读,而不是假装读,哪怕从小说、插画多的书读起。其实孩子都是聪明又敏感的,父母是戴着面具和自己演戏,还是呈现出了真实的状态,一看便知。所以如果真的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不如从骨子里改变自己,变得更好,给孩子做好榜样。
  优秀家风对孩子的影响,一定是从家庭核心成员开始的。身为父母,不要包装自己,不要戴着面具生活,需要由内而外地真正改善自己,才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本身,便已经起到了最好的榜样作用。
  家风是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灵魂交流与传递,父母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生活态度,就是将优秀家风传承给孩子的最佳起点。
其他文献
过敏性结膜炎是接触特定的过敏原如动物皮屑、尘螨或接触季节性的花粉后出现的过敏相關性眼部疾病。
赵伯礼,1915年生,江苏武进人;刘世琮,1917年生,成都新繁人,成都新都府历史上第一个女大学生。1938年,他们考入西南联大,在五百里滇池侧畔相识,之后携手,养儿育女,相伴一生,为人之师,桃李天下。  这次的家风故事,则是由他们的一对儿女——姐姐赵石屏教授、弟弟赵进东院士讲述的。赵石屏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赵进东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姐弟俩对往事的回忆有共通
一看宝宝嘴里长了小疱,家长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手足口,其实,还有的疾病也有同手足口类似的症状,你知道是什么病吗?  妞妞今年1岁半了,这些天她嘴里长了像溃疡又像疱疹的东西,妈妈看了吓一跳,天哪,这不就是手足口病嘛!急忙带着她看急诊,结果还好,是口腔溃疡,不是手足口。  像妞妞妈妈这样虚惊一场的家长还真不少因为一些其他疾病也有手足口的类似症状。但实际上,手足口和貌似手足口的疾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正牌
新年穿新裝
苗苗1岁半,最近一段时间,特别痴迷扔东西,玩具、遥控器、杯子,见什么扔什么。经常是妈妈把东西拿开了,他又拿到手再次扔到地板上。抡起巴掌装作打他吧,他还笑嘻嘻的,甚至还要妈妈拾起来再给他扔。  宝宝为何痴迷扔东西?  兴趣是宝宝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宝宝表现出超喜欢扔东西,那无疑扔东西能带给他极大的乐趣,并有着強大的吸引力。  “我在改变世界”  1岁多的宝宝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和即将迅猛发展的阶段,宝宝
母乳喂养,是爱最为直接的表达,能够惠及宝宝一生的成长;通过母乳哺育,妈妈将最好的“口粮”传递给宝宝,与宝宝紧密连结在一起。然而母乳哺育这条路并不是一路平坦,会遇到各种误区困扰着妈妈们。  80后妈妈们经常在微博或者微信圈中讨论她们所面临的困惑:如母乳喂养多久为宜?母乳清淡是不是没有营养?如何选择配方奶? 等等。尤其是母乳喂养半年左右的妈妈,常常会被外界的不同声音所左右,动摇信心。《父母必读》携手儿
宝贝到底需不需要早教?有人说早教只是父母太过焦虑和好胜的产物,也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支持哪一派的观点?究竟什么样的早教观念才适合你和孩子?  2018年末,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早教问题的峰会。在会议中,我以一个专业儿童心理和行为治疗师的身份和视角,发表了对幼儿早教问题的看法。那天的论坛主题是,幼儿需不需要早教?早教是不是个噱头,还是爸妈们太过焦虑和好胜的产物?  如果从大脑的发育来看,1岁
有一所这样的幼儿园,老师们智慧地利用触屏体验,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有趣、智能化的学习和游戏环境,成为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在这里,平板电脑发挥出了它前所未有的潜力,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新工具、表达自我和进行社交的新渠道、记录和分享成长的新媒介。这些智慧特别值得父母借鉴。  如果说“生活即教育”,面对目前孩子们被触屏体验包围的生活,幼儿园教育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如果幼儿园只是简单地利用触屏来进行教学的话,那么孩
天真无邪的小可爱突然冒出了几句粗话,还特别喜欢反复说,无论你怎么讲道理和吓唬都不管用,每次说完看见你生气还哈哈大笑。这孩子是不是学坏了?  1~3岁是孩子易叛逆的阶段,同时也是语言大爆发的时期,很多孩子喜欢学着说粗话,但其实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话语中的意思。但是,这种情况也不宜完全放任。如何把握管控的度,有赖于我们对孩子的细致观察和正向引导。  揭秘:孩子为何喜欢说粗话?  宝宝常说的粗话会有,“你这
早教很重要,在这点上,专家和父母的看法一致。早教也是个大话题,围绕它可以展开的内容太多太多。  本次策划,我们只想追根溯源,提出疑问,得到答案。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早教到底要多早?喂养行为也是早教的一部分?最好的早教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和各位跨界专家一起探讨出的早教真相。  只有当父母了解了和早教相关的这些“根”上的问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给孩子最好的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