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明显的优势。创新意识是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学生形成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意识包括有三个要素:一是创新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和批判精神;二是创新思维,强调独立思考:三是创新方式。
1.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1功利化
教学的目的本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但是现在却本末倒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因为这分数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成绩。主要表现在考什么教什么。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因与考试没有多大的关系,教师几乎不上。
1.2实用化
因为考试的内容不会超纲,且担心学生学习课本之外的知识会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进行反复的锤炼。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管理部门不允许学校为学生订教辅资料,但是教师一方面为学生印发大量的试题让学生做,另一方面让学生反复地做课本上的所谓的“重点题”。有的学生说,“得数都记得,我都做厌了。”但是还得做,这是任务。同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放心不下,并不区别对待,一事同人,做一样的题,后进生放学后还得留下多做题。为了使学生的解答从内容到形式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讲,反复地强调,比如:6是3的多少倍?书上解答6÷3=2,若学生写成6÷3=2(倍),便视为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看其他课外书的时间也少,造成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严重的局限。
1.3简单化
教学实行“时间+汗水=成绩”的方式,过多的练习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小学基本上是二个人包班,语、数是主课,占用的时间特别多,甚至以牺牲其他学科为代价。桑代克的“练习率”、“效果效”;斯金纳的“强化说”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依据,事实证明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多数师仍然奉行练多必熟。
1.4单一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够丰富。“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三个一”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普遍现象。省时,省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探究发现学习比较少,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都比较费时、费力,学生探究半天可能得不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一无所获”。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问题学习的创新能力培养
鼓励创新是我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2]。创新教育己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由师生从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以往“讲授一接受”式学习方式的突破性探索。“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新的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建立在适应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将教学程序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既可以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启发学生产生联想,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我认为,提出的问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问题不仅要具有真实性且应有一定思考探索的价值,使学生在研究探索时能主动寻找与解决任务相关的各种知识,并对数学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选择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我家买了一套新房子,要把客厅和卧室的地面铺成木地板,每平方米木地板200元,请大家帮忙算算一共花多少钱?装修完欢迎你们到我家做客;并适时出现一幅平面图。通过观察,大家发现客厅和卧室都是长方形,需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得到才能做预算。于是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装修这件事离自己很近,因此很有兴趣。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进入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2探索问题
教师可以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探索,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数学,通过交流、碰撞,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有此产生创造性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重要的一环。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时,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一个真实性的任务请同学们一同合作来完成。“请大家帮助完成设计学校图书室天花板装修的预算方案”。这个问题好比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同学们发现要想完成图书室天花板装修预算的大任务,首先要取决大任务下派生出的若个小任务,如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每平方米预算是多少,整个天花板的面积又有多少;怎样设计图案美观,怎样选材省料省钱……问题解决中一个个难题的出现,引起了学生们一次次的思考探索,有的同学独立思考,认真查阅有关材料或打开教科书寻求支持;有的同学三一群,俩一伙认真地研究起来。小组长分配了任务,人人有分工,个个有责任。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不断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鲜活动态的软件设计引发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巧妙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想象力的展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真买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3问题解决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数学公式、法则、定理,能否利用这些概念完成题目的正确计算。而在今天“基于问题学习”的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如在“平面儿何图形的整理与应用”这节课上,为同学们创设了“帮助退休的李老师进行家庭室内装饰”这样一个活动。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桌布、床单等物品的设计。有的同学把圆桌布设计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并说明了各自设计的独到之处;有的同学提出不能严格按窗户的实际大小设计窗帘,要留出窗帘的褶皱,这样既实用又美观等。孩子们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完成了这项真实的任务。在做数学中,孩子们体验着参与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孩子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
3.结论
本文进行了“基于问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对如何设置问题,怎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活动能力,怎样才能使问题贯穿于知识单元的学习过程始终,如何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等进行了研究,使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发展上来。
1.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1功利化
教学的目的本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但是现在却本末倒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因为这分数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成绩。主要表现在考什么教什么。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因与考试没有多大的关系,教师几乎不上。
1.2实用化
因为考试的内容不会超纲,且担心学生学习课本之外的知识会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进行反复的锤炼。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管理部门不允许学校为学生订教辅资料,但是教师一方面为学生印发大量的试题让学生做,另一方面让学生反复地做课本上的所谓的“重点题”。有的学生说,“得数都记得,我都做厌了。”但是还得做,这是任务。同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放心不下,并不区别对待,一事同人,做一样的题,后进生放学后还得留下多做题。为了使学生的解答从内容到形式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讲,反复地强调,比如:6是3的多少倍?书上解答6÷3=2,若学生写成6÷3=2(倍),便视为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看其他课外书的时间也少,造成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严重的局限。
1.3简单化
教学实行“时间+汗水=成绩”的方式,过多的练习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小学基本上是二个人包班,语、数是主课,占用的时间特别多,甚至以牺牲其他学科为代价。桑代克的“练习率”、“效果效”;斯金纳的“强化说”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依据,事实证明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多数师仍然奉行练多必熟。
1.4单一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够丰富。“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三个一”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普遍现象。省时,省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探究发现学习比较少,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都比较费时、费力,学生探究半天可能得不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一无所获”。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问题学习的创新能力培养
鼓励创新是我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2]。创新教育己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由师生从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以往“讲授一接受”式学习方式的突破性探索。“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新的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建立在适应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将教学程序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既可以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启发学生产生联想,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我认为,提出的问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问题不仅要具有真实性且应有一定思考探索的价值,使学生在研究探索时能主动寻找与解决任务相关的各种知识,并对数学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选择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我家买了一套新房子,要把客厅和卧室的地面铺成木地板,每平方米木地板200元,请大家帮忙算算一共花多少钱?装修完欢迎你们到我家做客;并适时出现一幅平面图。通过观察,大家发现客厅和卧室都是长方形,需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得到才能做预算。于是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装修这件事离自己很近,因此很有兴趣。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进入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2探索问题
教师可以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探索,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数学,通过交流、碰撞,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有此产生创造性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重要的一环。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时,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一个真实性的任务请同学们一同合作来完成。“请大家帮助完成设计学校图书室天花板装修的预算方案”。这个问题好比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同学们发现要想完成图书室天花板装修预算的大任务,首先要取决大任务下派生出的若个小任务,如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每平方米预算是多少,整个天花板的面积又有多少;怎样设计图案美观,怎样选材省料省钱……问题解决中一个个难题的出现,引起了学生们一次次的思考探索,有的同学独立思考,认真查阅有关材料或打开教科书寻求支持;有的同学三一群,俩一伙认真地研究起来。小组长分配了任务,人人有分工,个个有责任。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不断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鲜活动态的软件设计引发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巧妙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想象力的展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真买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3问题解决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数学公式、法则、定理,能否利用这些概念完成题目的正确计算。而在今天“基于问题学习”的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如在“平面儿何图形的整理与应用”这节课上,为同学们创设了“帮助退休的李老师进行家庭室内装饰”这样一个活动。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桌布、床单等物品的设计。有的同学把圆桌布设计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并说明了各自设计的独到之处;有的同学提出不能严格按窗户的实际大小设计窗帘,要留出窗帘的褶皱,这样既实用又美观等。孩子们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完成了这项真实的任务。在做数学中,孩子们体验着参与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孩子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
3.结论
本文进行了“基于问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对如何设置问题,怎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活动能力,怎样才能使问题贯穿于知识单元的学习过程始终,如何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等进行了研究,使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发展上来。